1942年黄河决堤,此后十年间黄河由江苏注入黄海,到1952年才改为经山东流入渤海直至今日。那么六十多年前的这次改道给北方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给南方又带来了什么样的弊端呢?如果今天人为地将黄河改回经江苏入海,会遇到什么样的阻力,付出多大的成本呢?
中国人多地少已是不争的事实,千百年来为了使沧海变为桑田,我们的祖先使出了浑身解数去围海造陆。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力量终究是渺小的,围海造陆的主力不是人类而是黄河。每年黄河都要携带大量的泥沙入海,无论是在路途中还是在入海口这些泥沙都形成巨大的淤积,久而久之在黄河的流经之地就造成泛滥,在入海口则形成巨大的冲积三角洲。
如今黄河经山东注入渤海,而渤海是个什么样子呢?被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环抱的渤海是个半封闭的内海,这片海域平均水深不足二十米,河流入海口的深度更是只有几米而已,泥沙极易在此沉积。据统计,黄河自从流入渤海以后,每年净造陆地二十至三十平方公里,海岸线外延两公里左右。或许你觉得这是一件好事,毕竟可以缓解土地紧张的形势,但长此以往却是弊大于利。
我国对于渤海拥有完全的主权,这里不存在离岸多少海里的专属经济区问题,也就是说无论是海洋还是陆地都是我们国家的。那么你希望渤海被填平呢?还是保持原貌呢?短期来看,土地确实能够用于居住和开发,但是海洋对于调节气候的作用却是陆地无法比拟的。如果渤海被填平,北方的干旱必将比现在更加严重,可能整个华北的气候环境都要因此而改变。
但是如果改由江苏古道入海,尽管北方的缺水状况仍旧比现在严峻,但是每年在黄海的冲积陆地却能够让我国的海洋管辖区域不断向公海拓展,苏北一带的沼泽盐碱化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那么在现有条件下,我们能够实现黄河人为改道吗?客观地讲,技术上不难,但实际操作太难了。对于我国那些久经战阵的水利专家来说,这项工程怎么也难不过南水北调,但我们却失去了实施的最好时机。
如果是建国之初,面对一穷二白的局面,把黄河改回古道,社会成本极低。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山东到江苏的铁路、大桥、管线早已是密密麻麻,牵一发而动全身。原古道两侧的民居、楼房、耕地阡陌连片,又将涉及无数农民的利益,这




中国人多地少已是不争的事实,千百年来为了使沧海变为桑田,我们的祖先使出了浑身解数去围海造陆。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力量终究是渺小的,围海造陆的主力不是人类而是黄河。每年黄河都要携带大量的泥沙入海,无论是在路途中还是在入海口这些泥沙都形成巨大的淤积,久而久之在黄河的流经之地就造成泛滥,在入海口则形成巨大的冲积三角洲。
如今黄河经山东注入渤海,而渤海是个什么样子呢?被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环抱的渤海是个半封闭的内海,这片海域平均水深不足二十米,河流入海口的深度更是只有几米而已,泥沙极易在此沉积。据统计,黄河自从流入渤海以后,每年净造陆地二十至三十平方公里,海岸线外延两公里左右。或许你觉得这是一件好事,毕竟可以缓解土地紧张的形势,但长此以往却是弊大于利。
我国对于渤海拥有完全的主权,这里不存在离岸多少海里的专属经济区问题,也就是说无论是海洋还是陆地都是我们国家的。那么你希望渤海被填平呢?还是保持原貌呢?短期来看,土地确实能够用于居住和开发,但是海洋对于调节气候的作用却是陆地无法比拟的。如果渤海被填平,北方的干旱必将比现在更加严重,可能整个华北的气候环境都要因此而改变。
但是如果改由江苏古道入海,尽管北方的缺水状况仍旧比现在严峻,但是每年在黄海的冲积陆地却能够让我国的海洋管辖区域不断向公海拓展,苏北一带的沼泽盐碱化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那么在现有条件下,我们能够实现黄河人为改道吗?客观地讲,技术上不难,但实际操作太难了。对于我国那些久经战阵的水利专家来说,这项工程怎么也难不过南水北调,但我们却失去了实施的最好时机。
如果是建国之初,面对一穷二白的局面,把黄河改回古道,社会成本极低。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山东到江苏的铁路、大桥、管线早已是密密麻麻,牵一发而动全身。原古道两侧的民居、楼房、耕地阡陌连片,又将涉及无数农民的利益,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