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个人印象》这本书中伯林基本上提到的人他都见过交谈过,有些更是挚友。但是有两人没有,一位是罗斯福,伯林在那篇文章中说了,战时他在华盛顿待了三年时间,但是没有见过罗斯福。一位就是爱因斯坦,伯林的那篇文章“爱因斯坦和以色列”是作为纪念他诞辰一百周年研讨会上的开场白而写的。但是伯林把爱因斯坦对于社会现实以及真理重要性的展现是非常准确的。我之所以选择爱因斯坦来叙述,不是因为他的科学贡献,而是因为他和伯林都拥有的犹太身份这一点。我很少在伯林任何一本书中透过他的文字看到这么多的犹太人情节,但是《个人印象》是一个特例。伯林与爱因斯坦都是坚定的犹太复国主义者,爱因斯坦童年的经历更加曲折,在漂泊性上更是伯林比不了的,如果说伯林年轻时就迁居到了英国,并且一生都很稳定。爱因斯坦则没有这份稳定感与幸福。他拿过瑞士国籍,美国国籍,并且曾经一度回到过德国,但是忍受不了这个国家,所以两次放弃了德国国籍。就像爱因斯坦说的,他可能并不想移民,但是他在德国第一次发现自己是一个“犹太人”,而他是通过非犹太人才发现自己是一个犹太人的。爱因斯坦很早就意识到了,犹太人的悲剧的根源问题,犹太人的道德危险是不与本民族的人联系,并被接纳他的民族视为外人。事实上犹太复国主义是一个非常晚近的事物,直到19世纪末这种观念才开始传播,但即使在犹太人中也被当成一种天方夜谭。爱因斯坦敏锐的地方在于,他是最早一批意识到能解决犹太人问题的,不是一种理想主义,也就是一个民族与另一个民族相互尊重地共同生活,相互包容差异。而必须建立一个社会和精神的中心,也就是巴勒斯坦建立一个家园才能恢复犹太人的健康。民族之间融合,在爱因斯坦看来就是一个神话,至少对于犹太人来说是如此,他看到了太多融入之后消失在共同体之中的自我了。但是爱因斯坦并非一个民族主义者,他说过民族与民族主义的不同,他反对的可能只是民族之间的那堵高墙。爱因斯坦得出的这些结论,是靠他对生活的感受,通过自己的眼睛看到的东西得来的。也就是说他不是一个能被抽象事物蒙骗的人。这是伯林欣赏他的一个主要原因。这其实也反应在他的科学研究中,在我看来爱因斯坦拥有一种艺术家的天赋,他对于一种固定的东西,没有那种坚定不移的确信感。或者用伯林的话说一种实在感。很多伟大的发现,比如虚数、非欧几何、量子理论、相对论都是在摈弃了常识之后才得来的,天才的一个标志是,别人做不到以及认识到做不到的事情,他能轻而易举的做到。就像伯林和帕斯捷尔纳克交谈时提到的俄罗斯舞蹈家尼金斯基,有人问他为什么能跳那么高。他回答道,当人们腾空时,大多数人会马上落地,“你干嘛要马上落下来呢?为什么不在落地之前多在空中停留一会儿?”爱因斯坦就属于这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