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林出版社吧 关注:3,452贴子:38,929
  • 8回复贴,共1

【读后感】评以赛亚.伯林《个人印象》伯林对于20世纪的回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辽宁1楼2019-09-11 18:08回复
    伯林出生在里加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六岁时举家迁至俄国,目睹了俄国社会民主党和布尔什维克的革命。1921年跟随父母前往英国,入读伦敦圣保罗学校和牛津大学圣体学院。之后除了战时担任外交职务之外,伯林的一生都是在牛津度过的,虽非严格意义上的学者生涯。伯林酷爱演讲,他的很多著作都是在演讲之后整理而成,所以有人说伯林虽然是一个天才,对于自由主义的阐述,放在20世纪都是数一数二的,但是缺点是不系统,和很多建立了体系的哲学家不同。伯林的书我基本都看过了,他本人虽然谦虚,但也绝非内敛之人。他绝不是被象牙塔困住的那一类学者,所以你会发现伯林的交友名单极其复杂,从丘吉尔、罗斯福、魏茨曼(著名的犹太复国主义者,也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以色列第一任总统)。到爱因斯坦、赫胥黎、弗吉尼亚.伍尔夫、埃德蒙.威尔逊、菲利克斯.法兰克福特(美国最高法院院长,曾到过牛津访问)这些文化名人。当然作为一个牛津人,伯林一生接触最多的还是学者,这些以学问为天职的人的名字,大多数人根本不会知道,也懒得了解。


    IP属地:辽宁2楼2019-09-11 18:09
    回复
      那么我就简单列一份名单。刘易斯.伯恩斯坦.纳米尔,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如果不是研究18世纪英国政治史的人,可能根本不知道这位。理查德.佩尔斯一个沉湎于学术研究,生活规律,规行矩步的人,伯林对他的回忆虽然只有几页篇幅,但是跃然纸上。约翰.兰肖.奥斯汀,他的名气可能稍大一些,牛津学派的代表人物,当代语言哲学大家,在牛津的哲学讨论小组,伯林经常参加,而这个小组每次讨论最多七个人,不能再多了,伯林这篇回忆文字,我认为是把牛津学者的风范展现地淋漓尽致的一篇。伯林早年对于语言哲学有过研究,书中伯林回忆了他而且分析了一下牛津哲学的早期起源。约翰.佩特罗夫.普拉门纳兹,出生在黑山,跟伯林经历比较像,早年移民英国,终生都住在牛津的学者,研究自然法理论以及哲学,以一篇出色的博士论文就入选了牛津的全灵学院,伯林说他对于黑格尔与马克思的研究写出的文章,是他那个时代英国最好的。莫里斯.鲍拉,多年担任牛津瓦德汉姆学院院长,后来成为牛津大学的副校长,是伯林一生的挚友,鲍拉是西方古典学大家,在学术界是标杆性的人物了,事实上只要你阅读过伯林的书信集对于这位一定是印象深刻,在如此重要的世纪回忆录中,伯林怎么能不选他呢。戴维.塞西尔,他是索尔兹伯里侯爵四世的次子。酷爱文学与历史,曾经拿过牛津大学历史课成绩第一名,后来以研究英国文学而闻名,他和当时牛津很多文学学者都是密友,这些人中不乏C.S路易斯、J.R.R托尔金、海伦.加德纳等人。塞西尔喜欢从美学角度去阐述一部文学作品,而不喜欢从历史、传记、社会学以及社会语言学这些方面去评论作品,所以对于当时圣伯夫、埃德蒙.威尔逊、理查兹等人不以为然。事实上从这篇文字也可以看出伯林虽然作为哲学家知名,但是对于文学亦有比较深的涉猎。他文章中对于塞西尔观点的分析,很能说明问题。《个人印象》这本书是伯林描写二十世纪挚友的一本回忆录,这些人多少都是他的知音。同时这本书也是亨利.哈代最早编辑的伯林文集之一,分量不用我说,即使作为整个二十世纪的历史来看,也是可以的。下面我重点分析两篇回忆文字,一篇有关爱因斯坦,一篇有关哲学家奥斯汀。


      IP属地:辽宁3楼2019-09-11 18:09
      回复
        事实上,《个人印象》这本书中伯林基本上提到的人他都见过交谈过,有些更是挚友。但是有两人没有,一位是罗斯福,伯林在那篇文章中说了,战时他在华盛顿待了三年时间,但是没有见过罗斯福。一位就是爱因斯坦,伯林的那篇文章“爱因斯坦和以色列”是作为纪念他诞辰一百周年研讨会上的开场白而写的。但是伯林把爱因斯坦对于社会现实以及真理重要性的展现是非常准确的。我之所以选择爱因斯坦来叙述,不是因为他的科学贡献,而是因为他和伯林都拥有的犹太身份这一点。我很少在伯林任何一本书中透过他的文字看到这么多的犹太人情节,但是《个人印象》是一个特例。伯林与爱因斯坦都是坚定的犹太复国主义者,爱因斯坦童年的经历更加曲折,在漂泊性上更是伯林比不了的,如果说伯林年轻时就迁居到了英国,并且一生都很稳定。爱因斯坦则没有这份稳定感与幸福。他拿过瑞士国籍,美国国籍,并且曾经一度回到过德国,但是忍受不了这个国家,所以两次放弃了德国国籍。就像爱因斯坦说的,他可能并不想移民,但是他在德国第一次发现自己是一个“犹太人”,而他是通过非犹太人才发现自己是一个犹太人的。爱因斯坦很早就意识到了,犹太人的悲剧的根源问题,犹太人的道德危险是不与本民族的人联系,并被接纳他的民族视为外人。事实上犹太复国主义是一个非常晚近的事物,直到19世纪末这种观念才开始传播,但即使在犹太人中也被当成一种天方夜谭。爱因斯坦敏锐的地方在于,他是最早一批意识到能解决犹太人问题的,不是一种理想主义,也就是一个民族与另一个民族相互尊重地共同生活,相互包容差异。而必须建立一个社会和精神的中心,也就是巴勒斯坦建立一个家园才能恢复犹太人的健康。民族之间融合,在爱因斯坦看来就是一个神话,至少对于犹太人来说是如此,他看到了太多融入之后消失在共同体之中的自我了。但是爱因斯坦并非一个民族主义者,他说过民族与民族主义的不同,他反对的可能只是民族之间的那堵高墙。爱因斯坦得出的这些结论,是靠他对生活的感受,通过自己的眼睛看到的东西得来的。也就是说他不是一个能被抽象事物蒙骗的人。这是伯林欣赏他的一个主要原因。这其实也反应在他的科学研究中,在我看来爱因斯坦拥有一种艺术家的天赋,他对于一种固定的东西,没有那种坚定不移的确信感。或者用伯林的话说一种实在感。很多伟大的发现,比如虚数、非欧几何、量子理论、相对论都是在摈弃了常识之后才得来的,天才的一个标志是,别人做不到以及认识到做不到的事情,他能轻而易举的做到。就像伯林和帕斯捷尔纳克交谈时提到的俄罗斯舞蹈家尼金斯基,有人问他为什么能跳那么高。他回答道,当人们腾空时,大多数人会马上落地,“你干嘛要马上落下来呢?为什么不在落地之前多在空中停留一会儿?”爱因斯坦就属于这种人。


        IP属地:辽宁4楼2019-09-11 18:10
        回复
          约翰.兰肖.奥斯汀是“牛津学派”的代表人物,研究哲学的人都知道近代的分析哲学,而分析哲学的一大分支即日常语言哲学则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的牛津(其实还有“剑桥学派”,但是在影响力上牛津更大一些)。在哲学理论上“牛津学派”完全接受了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观点。也就是重视日常语言的分析,哲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自然语言中词和语句的日常用法。但是这些都是后来的故事,牛津学派最开始是在无意中形成的,也就是奥斯汀每周举行的哲学讨论小组,在闲聊的过程中,逐渐的形成一个学派,这应该是学术界中最浪漫的形成一个学派的故事。哲学讨论小组不要求正式集会,也不要求什么“成果”。因为真正的学者,尤其是研究哲学的人,对于真理的兴趣远远大于其他,比如评职称、发表论文、甚至是上课发表演讲。而这个小组的唯一要求就是净化心灵和追求真理(这两点其实是一样的)。我们可以发现牛津学派的这几个人,后来都没有写多少本论著,奥斯汀一生只有两本真正意义的论著(《如何用语言做事》、《感觉与可感觉的事物》),且都是后期整理的。但是他的理论都基本成型于30年代的牛津,成型于那些看似漫无目的的讨论。伯林这篇有关奥斯汀的回忆文章生动说明了这一过程,也就是牛津学派起源的那几年,因为伯林当年也参加了哲学讨论(讨论人数从来没有超过七人,因为对于真理感兴趣的人,且能一辈子做学术冷板凳的人是稀有动物)。


          IP属地:辽宁5楼2019-09-11 18:10
          回复
            奥斯汀最大的贡献是发现了语句中并不一定存在真假的问题。然后发现了语言不仅仅拥有描述这一项功能,还有其他很多功能。奥斯汀根据他对于日常语言的观察,把语句分成了“完成行为句”和“记述句”。前者就不涉及真假问题。伯林在书中举了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就是当时哲学讨论小组讨论的。也就是著名的光引起的幻觉的问题。棍棒在水中弯曲,是一种假象。传统的哲学认为是非经验导致的。奥斯汀则认为日常语言没有错误。真正弯曲的棍棒当然不同于在水中弯曲的棍棒,当我们发现光的折射定律之后,就不会发生混淆。但是弯曲是一回事,看起来弯曲是另一回事。如果将一根棍棒投入水中而不显得弯曲,那才是令人惊奇。奥斯汀每每在思考一个问题总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路径,所以当时同在讨论小组的艾耶尔把奥斯汀比喻为“灰狗”,“你就像一只自己并不想跑而只喜欢咬别的狗的灰狗,害得它们一个都不能跑了。”因为当时的奥斯汀不喜欢去建构一个理论体系,而喜欢不停地找到其他人的理论体系的漏洞,不断地提问(哲学家的本质)。所以伯林在文章中说他比大多数人都明白什么是哲学。作为一个参加了讨论小组的旁观者,多年后伯林记下的文字,在生动性上要好于国内很多叙述牛津学派形成时期的叙述。伯林有一次和奥斯汀散步,问了他一个奇怪的问题,如果一个孩子想见到奥斯特里茨战役中的拿破仑,我说做不到。那个孩子说为什么做不到。我回答,因为事情发生在过去,而且你一百三十年前和现在不可能都活着,你也没法保持年龄不变。但是孩子又问道,为什么不行呢。我说因为我们用语词来表达人能同时在两个位置或者回到过去,是没有意义的。而这个精明的孩子说“如果这仅仅是语词的问题,我们通过改变语言的用法,是否可以见到拿破仑呢?”其实很多问题如果反复提问,就很难回答。伯林问奥斯汀怎么回答,奥斯汀微微一笑说,告诉那个孩子,你可以努力回到过去,因为没有任何法律禁止你这样做,让他尝试,然后再看会发生什么事情。这个幽默的小故事,我觉得就是诠释奥斯汀语言哲学理论最好的例子,语言并不一定呈现真假的问题。


            IP属地:辽宁6楼2019-09-11 18:11
            回复
              伯林这本书记录了很多和他一样具有影响力的人物,我想可以当做对于整个20世纪的回忆,这里面除了罗斯福和爱因斯坦外,作者与他们都有私交。书的最后收了一篇伯林回忆阿赫玛托娃和帕斯捷尔纳克的文字,其实和《苏联的心灵》中的一篇文章有所重复,但是经过仔细对比,《个人印象》中的文字更加完全。伯林对这些人观察入微,加上他生动幽默的文笔,以及作者特有的睿智,身兼英伦传统、俄国出身、犹太血统。让他的视角无比的宽阔。俄国出了很多思想家,尤其是后来作为流亡知识分子到英美的那一批人更是智慧非凡。19世纪有赫尔岑,20世纪有伯林。而且我前面说了,伯林与这些人的私交,描写出的文字,不是一般传记上可以看到的。我看伯林记录和弗吉尼亚.伍尔夫交谈的那篇文字,才知道伍尔夫如此的内敛与沉默,与她本人作品展现的风格相差很大。很多传记家笔下的传主可能他根本就没有见过,或者像本尼迪克特这种,既不会日语也没有去过日本,但是写出的《菊与刀》到现在竟然还能指导(我认为是大言不惭地指导)了解日本文化一样。伯林的《个人印象》则不一样,他与他笔下的人物的交谈与了解,生动性与准确性上要高于一般的传记。


              IP属地:辽宁7楼2019-09-11 18:11
              回复
                @林小译


                IP属地:辽宁8楼2019-09-11 18:11
                回复
                  伯林作品中,《个人印象》也是小译自己比较喜欢的一本,相当有可读性,人物形象之生动,令人常有面对面的感觉……楼主读得非常细致,谢谢分享!帖子已加精,欢迎挑选赠书~


                  IP属地:江苏9楼2019-09-11 18: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