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林出版社吧 关注:3,452贴子:38,930
  • 12回复贴,共1

【读后感】《大众经济学》达斯古普塔 译林出版社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辽宁1楼2019-12-01 18:54回复
    印度是一个出了非常多著名经济学家的国度,比如这本书的作者达斯古普塔,在福利经济学、发展经济学领域十分的出名。事实上达斯古普塔出自经济学世家,他的父亲正是印度现代经济学之父,他的岳父则是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米德。印度另一位知名经济学家,获得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阿玛蒂亚.森则是他父亲的学生。可以说在一个重视数学的国度,出现这么多顶尖经济学家一点也不奇怪。因为现代经济学早已和亚当.斯密创立时候的经济学不同了,是一个非常体系化的理论世界,数理经济学在整个经济学中占了绝对的比重,如果你的数学不好,是不可能进入早已把数学当成学科语言的经济学世界的。帕萨.达斯古普塔最初在印度新德里大学读的是理论物理,后来到剑桥学的是数学,1965年才转为攻读经济学(同样在剑桥,非常有意思的是,牛津出的这套书请来了剑桥人来撰写,在英国谁不知道牛剑之争呢)。他学经济学时的导师是后来199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詹姆斯.莫里斯。可以说在现代经济学界,研究理论的人互相熟识,以至于专业学者的圈子并不是很大。为这本书作序的林毅夫和达斯古普塔就是学界朋友。说了这些背景,我是想表达这些早已熟悉专业语言的学者,如果突然放下身段,去写一本为大众普及的经济学,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林毅夫在序言中就提到他当年有这个计划,但是后来搁浅了。写通俗读物的一个不好处理的地方就是篇章问题,以及如何把数学语言转化成文字,让普通人看懂的问题。所幸的是达斯古普塔比较好的处理了这个问题。


    IP属地:辽宁2楼2019-12-01 18:54
    回复
      大部分经济学教材没有个将近一千页是不可能的。从曼昆到斯蒂格利茨都是如此,萨缪尔森的那本不知再版了多少次的名著也是。但是达斯古普塔的这本书只有不到二百页。在这么短的篇幅中,要处理各种经济学问题,是不可能的。这就要看作者如何取舍以及他写作的功力了。我简单说一下这本书第一章和第七章对应的是宏观经济学问题,第二章涉及到经济伦理学问题,第三章第四章第六章涉及到微观经济学问题。第五章(涉及到产权)和最后一章偏向制度经济学,这是因为作者在论述为什么民主政府更容易促成市场的发展,而不是专制政府。虽然达斯古普塔设定了两个模型,一个富裕国家的家庭(贝基),一个贫困国家的家庭(德丝塔)来帮助理解。但是我觉得这没什么稀奇的,很多经济学模型都会这么假设。比较了不起的是,作者能把这两个对比贯穿在全书的每一章节的问题中。
      我这篇文章不准备把所有章节都叙述一下,一位对于看过很多经济学教材的我,认为有些章节有点老生常谈了,比如第二章中外部性风险问题,第四章供求曲线都是最基本的东西,很多学习西方经济学的人可能最开始接触的图表就是完全竞争下的供求关系图表。这些章节达斯古普塔依然使用了曲线,所以我觉得这就是教材式写法。这本书我认为第五章和第八章是最成功的章节。


      IP属地:辽宁3楼2019-12-01 18:55
      回复
        在第五章中作者论述了一种非常特别的商品那就是知识。这在传统经济学著作中很少被提及,但是对于理解产权这是非常重要的启发。达斯古普塔区别出两种知识生产的类型。一种是公共制度的研发资助,被称为Science;一种是民间资助,我觉得用私有化一词来形容是更准确的,被称为Technology。知识这种商品之所以和其他商品不一样,首先知识生产的薪酬大多数采取计件工资。那是因为知识不需要重复创造,也就是说如果我最先阐明一种新的知识,其他的后来者再去阐述相同的东西,他们则没有贡献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同样公共资助面临一个风险,就是道德风险,雇主如何才能知道一个科学家在认真思考,不能通过普通产品的量化标准,比如计时工资。必须要以成果来展现,并且在知识生产的过程中,最后产出的成果质量越高,获得的回报就越大。在知识领域盛行一种优先原则。Science不会像冠军之后的人支付任何费用。这就是为什么大学中出现了终身教职,其他的雇佣领域很少出现的原因。我想说其实达斯古普塔所在的英国皇家学会也承担着与大学一样的功能,促进科学发现,为什么通常在这些机构中出现呢。因为在这一场域中能最好的达成优先原则与竞争原则。


        IP属地:辽宁4楼2019-12-01 18:55
        回复
          Technology和Science不同的地方是,简单说前者是实用型的技术,后者是理论型的基础,比如微积分。前者要涉及到专利权问题,并且行为是受到市场导向的,因为有法律作为强制规范。这也是亚里士多德为什么在最早将艺术与实用知识化为一类,艺术和文学作品虽然和科学发明(我指的是爱迪生那种不是爱因斯坦那种纯理论)差别很大,但是在产权上是一样的。它们都不是公共品,是私人品。这是Technology和Science这两种产生知识最大的区别。在现代世界中,不客气的说,Science的空间越来越小,因为它的奖励机制不是金钱,是奖章和名册。Technology则越来越普遍,很多科学家在朝着技术专家转变。就像我随便提一个量子物理理论家的名字,大部分人不知道,但是我提到乔布斯很多人知道。理论应用到现实科技发明之后就是知识从精英小众转向公共大众的过程。


          IP属地:辽宁5楼2019-12-01 18:55
          回复
            在最后一章,作者论述了社会福祉与民主政府的关系,政府如果用经济学的眼光来看就是一种公共品,这么说制度也是。之所以民主制度不是一种很坏的制度,是因为对于市场能起到正面的促进,虽然达斯古普塔并不是一个绝对民主者,但是经济学的数据可以证明至少到目前为止,民主是赢家。我想这可以从个人偏好来解释,个人偏好是市场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析基点。民主可以做到,给公民彼此之间相互协调的一个机会,通过公众的参与,让国家提供必不可少的公共品,定期的选举制度起到了监督制衡的作用,政治的多元化对于个人偏好的选择余地也比专制型政府好很多。达斯古普塔在最后一部分进行了稍微深化的研究,也就是介绍了一下,民主投票中的问题,也即是阿罗曾经提出的不可能定理。选项在三个和三个以上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兼顾所有的四大伦理原则(一致性原则、匿名原则、中立原则和传递性原则)。虽然作者在最后已经溢出了经济学领域,但是阿罗这个悖论当年也是在博弈论的前提下推导出来的。应用的方法的基础依然是以大多数人福祉为基准,如果我们承认经济学就是研究人类福祉的一门学科,那么民主投票问题依然是一个经济学问题。


            IP属地:辽宁6楼2019-12-01 18:55
            回复
              @林小译


              IP属地:辽宁7楼2019-12-01 18:56
              回复
                这些早已熟悉专业语言的学者,如果突然放下身段,去写一本为大众普及的经济学,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林毅夫在序言中就提到他当年有这个计划,但是后来搁浅了。写通俗读物的一个不好处理的地方就是篇章问题,以及如何把数学语言转化成文字,让普通人看懂的问题。所幸的是达斯古普塔比较好的处理了这个问题。
                ——学习了……谢谢分享阅读感悟!帖子已加精,欢迎挑选赠书~


                IP属地:江苏8楼2019-12-02 10:19
                回复
                  (同样在剑桥,非常有意思的是,牛津出的这套书请来了剑桥人来撰写,在英国谁不知道牛剑之争呢)
                  ——知识超越门户


                  9楼2019-12-02 14:45
                  回复


                    10楼2019-12-03 15:50
                    回复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9-12-03 23:51
                      回复
                        突然想问楼主,读后感是用手机打字的还是电脑啊?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0-01-06 01:5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