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林出版社吧 关注:3,452贴子:38,930
  • 10回复贴,共1

【读后感】话语转型与现代医学的诞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12-04 09:03回复
    无论是流行文化中被暧昧化的词“基情”,还是西方上世纪曾上演的同性恋游行抗议运动、女权主义运动等,在或戏谑或充满正义感的语句中,其实都站着一位巨人,米歇尔·福柯,法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在有限的一生中,福柯竭力摆脱单一身份的束缚限制,当被笔者这般描述,天堂之中的他,不知作何感想),继萨特之后法国当代又一思想高峰,尽管福柯本人一直不以为然。


    2楼2019-12-04 09:04
    回复
      不过,相比以存在主义举世闻名的萨特,福柯这位思想家太难定义,任何标签都有以偏概全的危险。光是看福柯研究的对象——性、疯癫、临床医学——就足以使当时的人望而却步,这是因为这些对象处于边缘地位,不在主流世界的观照之内,尽管这些话题如今备受重视。然而,如果仅根据研究对象认为福柯是性学家或医学史家,恐怕又会受到福柯本人的嘲弄,因为他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临床医学的诞生》就是一例。


      3楼2019-12-04 09:04
      回复
        从福柯个人的轨迹来看,1954年写下《精神病与人格》(1962年更名为《精神病与心理学》)、1961年交出《疯癫与文明:古典时代疯狂史》的他,于1963年出版《临床医学的诞生》,其实并不令人意外。在《临床医学的诞生》中,福柯将注意力放在了“医学经验话语”之上,他发现,“当时这种话语在内容上的变化远远小于在体系形式方面的变化”,也即,临床医学采用的是一种“‘实证科学’语言”。


        4楼2019-12-04 09:05
        回复
          在前现代时期,我们对身体和疾病的描述,往往充斥着许多“迷雾”:借助各式各样的隐喻,并往往以形象化的语言呈现。不过,到了近代,随着自然科学的兴起,这种情况有所改变,特别是在实证科学愈发具有话语权时。那时,我们的语言,特别是医学语言,都并非“具有质的精确性,把我们的目光引向一个具有稳定可见性的世界”,而是“缺乏任何感官知觉的基础”,充其量是“一种幻想的语言”。福柯要追问的就是,我们如何实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话语转变,以及转变过程中的权力关系“位移”。


          5楼2019-12-04 09:05
          回复
            现代医学的基础是实证科学,是自诩价值中立的客观研究。然而,在福柯看来,现代医学所仰仗的经验主义,“并不是对可见物的绝对价值的发现,也不是基于对各种体系及其幻想的坚决摒弃,而是基于对那种明显和隐蔽的空间的重组”。换言之,现代医学通过一个又一个冷冰冰的概念和词语,貌似真实地定义了我们的身体,从而获得对身体的言说支配权,出于个体的经验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得不服从。


            6楼2019-12-04 09:05
            回复
              在阐释的过程中,福柯或多或少保留了自己素来的批判锋芒,比如“老式医学人道主义”的消退,患者被还原成了一个个有待治愈的器官。但是,他也承认,“正是由于这种形式上的深度重组,而不是由于抛弃了各种理论和陈旧体系,才使临床医学经验有可能存在”,显然,我们中的多数人都受益于此。


              7楼2019-12-04 09:05
              回复
                这就是福柯!他往往能从司空见惯的实体和组织中找到值得探索的重大议题,从而发掘现代(文明)社会得以建立的基础:往往是塑造、规训现代、理性和文明的敌人,疯癫、非理性。在这里,很难不联系到中医的发展情况。相比西医,中医在今日的世界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它是否也能实现自己的现代转型呢?中医的概念,比如“肝火”、“脾虚”,是否需要并可以转化为更抽象的医学概念呢?


                8楼2019-12-04 09:07
                回复
                  @林小译


                  9楼2019-12-04 09:07
                  回复
                    谢谢分享阅读感悟!帖子已加精,欢迎挑选赠书~


                    IP属地:江苏10楼2019-12-04 10:46
                    回复


                      IP属地:河南11楼2019-12-12 14: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