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坐了回4路,客流下滑的简直让人吃惊,上车的时候连司机一共3人,车体从12米换成了8米,大幅度缩水,感觉像走进了一辆社区巴士,全程上下不超过7个人,基本上全是老年,一条穿越青白江城区连接金堂县城的线路居然能到这个地步!我只能恭喜青巴第二大线从此陨落,这种情况哪怕在几个月以前12米大车的时代都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以前平峰期再差也要基本上坐满一车人,高峰期还是有点挤的,才几个月就迅速堕落到运板凳的地步,看来既然政府用8米小车替代了大车,舍不得给乘车的人多留点空间,那么在这个私家车和网约车越来越普及的时代,更多有选择的人选择将宝贵的座位让给需要的人,而更有尊严的出行,于是让出来的座位就再也没人来接盘了,车越小,发班间隔越长的线路往往就越没有客流,恶性循环,
尤记得2014年大车大规模上线的时候大家都非常欢欣鼓舞政府终于舍得对公交投入了,终于不用再挤那个又黑又臭的私人中巴,一时间几条线路都达到了全盛时期,然而由简入奢易,由奢入俭难,1路2路也是16年换了小车过后客流就一蹶不振了,现在4路也完蛋了,只有6路还在死撑,但是这批09-10年的车也是面临报废,恐怕也时日无多了,买涨不买跌是大众心态,大车换小车标志着这条线路的衰落,也就说明这条线路恐怕再难有翻身之日,最近一两年,青巴的12米车大多都报废了,取而代之的是7米,8米的农用车,喷了一个装B的奥运涂装,这就是所谓的蓉欧巴士。
2014年我们有了一个好的开端,但是却不思进取,半途而废,经历了6年的“发展”,我们又回到了2013年之前的原点,这种倒退实在是让人忍俊不禁,发达的国家私家车非常普及但是公交轨交也越是先进和发达,对于那种没人坐公交大家都开车就是“发达”的理解只不过是一种对落后的自欺欺人而已
经过我这5年多的观察,青巴这种靠政府养活的国有企业是基本上没有经营能力的,都不说新发展线路,即便是民营时代接手的一手好牌也会打得稀烂,一些线路客流下降都从来不思考为什么下降,更不考虑如何去挽留,只会找城市变迁,出行方式多样化之类的客观原因,难道其他城市就没有这些客观原因吗?调整线路也是建立在执行政府的一些想法上,但是政府决策层真的会坐公交吗?2014年青巴成立之初我还建议过环城公交,还有很多新的干线公交,也给青巴提了很多建议甚至整套的方案,幻想过2020年青白江公交配车10台以上的干线达到15-20条以上,基本上达到地级市平均水平,然而,这也只能是一个幻想,我做的这些都是无济于事的,也挽留不住青白江公交的慢慢衰落,青巴这6年来的建树就只有一大堆一小时一趟的,甚至只有上下班才开的几乎可以忽略的神仙线路,在我这种祖上3辈都不是农民的人看来,城市可以少修几栋楼,少建几个综合体,但是公交一定不能差,否则就跟上半身西装领带脚下一双黄胶鞋一样LOW,前几年我之所以看不起新都就是因为当时新都公交比青白江差得远,可是现在状况已经完全反过来了,新都现在线路多,大车比例也高,还有不少纯电动,跟青白江现在满城的7米,8米农用车比起来我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好,到今年20多年了,青白江的公交也没有成网,有些地方虽然有了,却是很长时间才有一趟的神仙线路,公交依然这么的不靠谱,青白江共享单车之所以发展这么蓬勃,跟公交发展的滞后是分不开的
当然现在青巴的主业还有605,603,607这几条“进城”线路来支撑,但是明白人都知道,这不过是班车性质的公交而已,大部分乘客其实都是到终点站的,骨子里面其实是班车,并不算完全意义上的公交,只不过是接了亚细亚的班,可以说是毫无技术含量趟赚的客流,这种线路恐怕也只有几年的寿命,市域铁路一旦建成结局也是可想而知的
这两年青白江是真的在发展还是幻觉呢?当然我说的这些是纯粹的有感而发,只能代表我或者跟我差不多想法的人,城市发展见仁见智,观点不同不要乱喷
尤记得2014年大车大规模上线的时候大家都非常欢欣鼓舞政府终于舍得对公交投入了,终于不用再挤那个又黑又臭的私人中巴,一时间几条线路都达到了全盛时期,然而由简入奢易,由奢入俭难,1路2路也是16年换了小车过后客流就一蹶不振了,现在4路也完蛋了,只有6路还在死撑,但是这批09-10年的车也是面临报废,恐怕也时日无多了,买涨不买跌是大众心态,大车换小车标志着这条线路的衰落,也就说明这条线路恐怕再难有翻身之日,最近一两年,青巴的12米车大多都报废了,取而代之的是7米,8米的农用车,喷了一个装B的奥运涂装,这就是所谓的蓉欧巴士。
2014年我们有了一个好的开端,但是却不思进取,半途而废,经历了6年的“发展”,我们又回到了2013年之前的原点,这种倒退实在是让人忍俊不禁,发达的国家私家车非常普及但是公交轨交也越是先进和发达,对于那种没人坐公交大家都开车就是“发达”的理解只不过是一种对落后的自欺欺人而已
经过我这5年多的观察,青巴这种靠政府养活的国有企业是基本上没有经营能力的,都不说新发展线路,即便是民营时代接手的一手好牌也会打得稀烂,一些线路客流下降都从来不思考为什么下降,更不考虑如何去挽留,只会找城市变迁,出行方式多样化之类的客观原因,难道其他城市就没有这些客观原因吗?调整线路也是建立在执行政府的一些想法上,但是政府决策层真的会坐公交吗?2014年青巴成立之初我还建议过环城公交,还有很多新的干线公交,也给青巴提了很多建议甚至整套的方案,幻想过2020年青白江公交配车10台以上的干线达到15-20条以上,基本上达到地级市平均水平,然而,这也只能是一个幻想,我做的这些都是无济于事的,也挽留不住青白江公交的慢慢衰落,青巴这6年来的建树就只有一大堆一小时一趟的,甚至只有上下班才开的几乎可以忽略的神仙线路,在我这种祖上3辈都不是农民的人看来,城市可以少修几栋楼,少建几个综合体,但是公交一定不能差,否则就跟上半身西装领带脚下一双黄胶鞋一样LOW,前几年我之所以看不起新都就是因为当时新都公交比青白江差得远,可是现在状况已经完全反过来了,新都现在线路多,大车比例也高,还有不少纯电动,跟青白江现在满城的7米,8米农用车比起来我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好,到今年20多年了,青白江的公交也没有成网,有些地方虽然有了,却是很长时间才有一趟的神仙线路,公交依然这么的不靠谱,青白江共享单车之所以发展这么蓬勃,跟公交发展的滞后是分不开的
当然现在青巴的主业还有605,603,607这几条“进城”线路来支撑,但是明白人都知道,这不过是班车性质的公交而已,大部分乘客其实都是到终点站的,骨子里面其实是班车,并不算完全意义上的公交,只不过是接了亚细亚的班,可以说是毫无技术含量趟赚的客流,这种线路恐怕也只有几年的寿命,市域铁路一旦建成结局也是可想而知的
这两年青白江是真的在发展还是幻觉呢?当然我说的这些是纯粹的有感而发,只能代表我或者跟我差不多想法的人,城市发展见仁见智,观点不同不要乱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