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世纪,伊利里亚士兵

1. 伊利里亚诸行省地处多瑙河前线,自公元3世纪以来,该地成为罗马军团的重要兵源地,从伊利里亚招募的骑兵(equites Illyricani)通常组成轻骑兵,担任巡逻、侦察、掩护等职责。士兵携带大盾进行防护,一般分为正圆盾和椭圆盾。如图所绘椭圆盾,是基于罗马-波斯边境城市Dura-Europos遗址发掘的盾牌复原,其尺寸为:长1.1米,宽0.9米。盾牌内部由多快厚木板拼接而成,外部包裹兽皮(图中1a所示),盾牌正面的图案基于《百官志》(Notitia Dignitatum)记载的达尔马提亚骑兵(equites Dalmatae,Dalmatia是伊利里亚地区的行省之一)的盾徽复原,盾牌背面同样绘制彩图(图中1b所示);盾牌中心是一块金属盾鍚,为手柄提供更佳防护
2. 在实战中,伊利里亚骑兵能充分发挥机动优势,使用标枪对敌军实施远程打击,标枪通常存放在马鞍旁的皮囊中
3. 通过现存碑文得知,伊利里亚旗手携带鱼龙旗(draco),这种军旗源于萨尔马特游牧部族(Sarmatians),鱼龙旗随着这些东伊朗游牧加入辅助部队而引入罗马,后被罗马军团广泛采纳
4. 轻型锁子甲能为伊利里亚骑兵提供一定程度上的防护,同时不影响机动性;在任务相对安全时,士兵会脱下锁子甲,将其捆起来置于马鞍后方
5. 在古典晚期,罗马人流行穿宽松型长袖衬衣(tunica),肩部和下摆搭配有华丽的刺绣图案,如图所绘正圆花绣,是基于埃及晚期古典织物复原的
6. 尽管3世纪罗马军团的头盔是对2世纪的继承和延伸(如图所示),但由于受到北岸的萨尔马特游牧部族影响,多瑙河边境诸省流行使用早期的简易型拼接盔(spangenhelm,如图中士兵所戴)
公元3世纪,侦察骑兵

两名士兵都穿着宽松的长袖衬衣(tunica),款式大同小异,服色和装饰也因个人喜好而不同;其中一名士兵戴着潘诺尼亚式平顶皮革帽,这也是3-5世纪的流行服饰,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佩戴者无贵贱之分
斥候部队是罗马军团的耳目,他们以分队(vexillatio)为单位,负责刺探敌情、勘察路线、选取扎营地、寻找渡河口、搜索食物和水源等,同时还要为大军提供掩护,以及确保不被敌方斥候发现,必要时对敌方斥候进行拦截
战马装备

与当代战马相比,罗马军团战马的体型较小,高仅1.3~1.5米。即使是古典著作提到的“高头大马”,如帕提亚人、萨尔马特人及匈人的马匹,也不过1.55米左右,这以当代的标准衡量,只算中等体型
1. 尽管在行军途中,罗马军团有专门的车马来运送辎重,但骑兵通常需要离开大部队,单独行动。如图中1所绘,这匹战马负担了一名骑兵的所有必需品:盾牌、标枪、水壶、炊具、口粮,以及斗篷(捆起来塞在马鞍后方);此外还需搭载一名披坚执锐的士兵。因此,在漫长的行军途中,战马牺牲了机动优势,凭耐力长时间负重前行
2. 在战场上,一个微小失误往往招致生命危险。因此,要想完全驯服坐骑,骑兵需要借助口衔的帮助(如图2a所示,根据Newstead文物复原,口衔是马辔的重要部件);当骑手后拉缰绳,口衔将对马的上颚造成损伤(如图2b所示),这在今天看来是残忍的。但在混战中,骑手右手忙于挥砍,仅左手在持盾防护的同时操纵缰绳,为使战马临危不乱,这种伤害是必要的,此外也有一种更舒适的口衔(如图3所示)
3. 尽管罗马骑手未能配备马镫,但经过精心设计的马鞍,也能为骑兵提供较稳定的座位,方便他们在马背上投掷标枪、挥剑杀敌。在早些时候,木制马鞍(如图4所示)前后共有四个角凸起,这些角均外包一层铜,再依次覆盖软棉及兽皮,保证了骑乘者的舒适和稳定,有时也用于悬挂物件。到了公元5世纪,也许是受到了匈人等游牧民族的影响,罗马军团又引进了一种新型马鞍(如图5所示)
4. 在初期,战马很少钉上马蹄铁,罗马人避免让马匹长时间在道路上行走,以免损伤马蹄。在行军途中,轻骑兵通常穿行于乡间小道,游走于队伍的四周,为大部队提供掩护;毋需执行侦察任务的骑兵,则行走于大道两侧,避免长期在坚硬的路面跋涉。但在必要的时候,罗马人会为战马穿上特制的金属护蹄(如图6所示),一旦任务完成即将其卸下。至少在4世纪初,这类护蹄还是稀罕之物。此外,罗马人还会使用一种工具(如图7所示),用于清洁马蹄
精选骑兵(Equites stablesiani,“stablesia”意为“马厩”)

如图1所示,这是一名公元4世纪的资深骑兵,在长期的军旅生涯中,他通过掠夺战利品、接受赏赐、出资购买等方式,拼凑出一套优秀的甲胄。他的镀金头盔是基于荷兰Derune出土的脊盔(ridge helmet)复原的,盔上还铭刻了“STABLESIA VI”,表明了头盔主人的身份:第6精选骑兵团的一员。与头盔一同出土的还有公元319年的钱币,因此这批文物可以追溯到公元4世纪上半叶
1a~1b. 士兵的佩剑,被称为“spatha”
2. 皮制紧身凉鞋,脚跟搭配马刺,是这个时期最常见的骑兵鞋类
3. 由于日耳曼地区的气候较冷,当地士兵往往会穿上毛袜或连袜裤
4.一件上等的长袖衬衣,通常由毛料和亚麻混合面料编制而成,带有宽松而及膝的下摆,
4a. 有些华丽刺绣图案与长袖衬衣(tunica)并非一体,它们被缝合在衣物的上特定位置,待衣物破旧了又可以拆下来缝到新衣物上,循环使用
5. Berksovo出土的脊盔(ridge helmet),系公元4~5世纪最常见的罗马头盔款式,头盔中间有一道脊骨,两侧由2片瓣组成,很可能是源于波斯
6. Der-el-Medinah出土的拼接盔(spangenhelm),盔顶由宽铁带连接数片铁瓣,这种设计源于萨尔马特游牧;见于公元3世纪末的加勒里乌斯(Galerius)凯旋门上的雕塑,后来又演变出了多种款式
公元312年,米尔维安桥(Milvian Bridge)会战,追歼溃军的骑兵

本图基于君士坦丁凯旋门上的浮雕复原,展现了君士坦丁的重骑兵在骑射手的协同下,对马克森提乌斯(Maxentius)的禁卫军团步兵赶尽杀绝,疲于奔命的步兵又惨遭浮桥崩塌,纷纷落入台伯河。军团骑兵的任务是协同步兵作战,它们通常被部署在大部队的两翼,负责击溃敌军的骑兵;倘若敌军两翼的骑兵溃散,骑兵也会尝试冲击步兵,但一般情况下他们不会直面冲向步兵方阵,而是待步兵溃不成军时再围追堵截,充分发挥骑兵对步兵的单兵作战优势
公元357年,斯特拉斯堡(Argentoratum)会战,战斗中的铁甲骑兵(catafractarii)

图中所绘铁甲骑兵的装备,体现了萨尔马特游牧的影响:头戴拼接盔(spangenhelm),身披鳞甲,使用长柄骑枪(contus,需双手持枪作战,不携带护盾)冲锋陷阵,仅少数战马披挂护甲。在阿米安的著作中,铁甲骑兵(catafractarii)和具装骑兵(clibanarii)都被用来指代罗马军团的重骑兵,其中铁甲骑兵(catafractarii)更多地被用来指代西部(尤其是高卢)野战军团的重骑兵——据《百官志》(Notitia Dignitatum)记载,5世纪东部仅有一支铁甲骑兵(catafractarii)部队,其余皆在西部,东部这支部队很可能自公元361年开始(随尤里安东征)就永久留在了东部
公元357年,罗马城举行凯旋盛典(即2楼第3张图所说的庆典),行进中的具装骑兵(clibanarii)

罗马效仿波斯重骑兵(grivbanvar)组建了具装骑兵(clibanarii),图中所绘的早期具装骑兵形象,基于罗马-波斯边境Dura-Europos遗址的安息末期骑兵壁画及波斯脊盔文物复原
公元5世纪,意大利,寄居民宅的野战军团士兵

有戍守边境的军团士兵不同,负责野战任务的军团士兵没有固定的军营。在作战期间,野战军团士兵住在临时搭建的帆布帐篷中;而在平时,他们寄宿在寻常百姓家中,原则上屋主需腾出三分之一的空间供士兵居住。
但许多证据表明,士兵常常得寸进尺,向屋主索要食物、家什、油盐等生活必需品,甚至要求使用浴室。在公元4~6世纪,罗马政府曾颁布一系列法规,明令禁止士兵提出额外要求(拉丁语称之为“salgamum”),公元340年的一项法令指出,额外物资应由屋主自愿提供。但可想而知,对士兵而言,让屋主“心甘情愿”提供物资,是一件挺简单的事情。在公元503~505年的埃德萨(Edessa),罗马士兵反客为主,将屋主赶出家门,甚至动手殴打对方,强占对方的衣物、柴、油、盐等。
自塞维鲁(Spetimus Serverus)以来,帝国不再禁止军团士兵在服役期间结婚,后来更进一步放宽,允许他们携家带口住在一起。如图所绘,金发的是一对日耳曼裔夫妇,丈夫隶属于意大利中央军团,他们正在抢夺意大利屋主的食物。在晚期罗马军团中,日耳曼士兵并不罕见,而语言、习俗和宗教上的隔阂,更进一步加深了房东和房客之间的矛盾。
公元533年,阿非利加,军旅生活

如今,更灵活和休闲的生活方式,取代了早期对安营扎寨的严酷要求。当罗马军团踏上敌方领土,原则上需要步步为营,但实际上通常没有这个必要。据《战略》(Strategiokon)的要求,即使大军只驻扎一天,也得建造军营。但这项要求是否被贯彻实行,还很难说。据普罗柯比(Prokopius)记载,在远征北非期间,罗马士兵喜欢将帐篷搭建在果树和市场的旁边,以便及时补充食物及日用品
公元6世纪,医学治疗

每支部队都配备的军医(medicus),确保士兵得到妥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