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吧 关注:153,032贴子:832,588

【拾遗】恐怖时代,文字夺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江苏1楼2020-09-15 16:43回复
    关于朱元璋因各种“文字忌讳”的故事,有好几个,如:
    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作《谢增俸表》中有“作则垂宪”,“则”与“贼”同音,斩。
    德安府学训导吴宪作《贺立太孙表》中有“天下有道”,“道”与“盗”同音,斩。
    常州府学训导蒋镇作《正旦贺表》中有“睿性生智”,“生”与“僧”同音,斩。
    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下令删节《孟子》,书中被认为言论荒谬的共85章,一律删去,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一。


    IP属地:江苏3楼2020-09-15 16:45
    收起回复
      然而,即便朱元璋如此“敏感”,还是比不上清朝。清朝的确是一个大兴此狱的朝代,甚至,到了“风声鹤唳”的程度。
      清代,统治者为了更好地巩固其地位,对于言论的控制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甚至可以说,有时就是“妄加猜测”。那时都是纸媒,所以,对于文字的监控就是满清的主要工作之一。
      可以说,在清朝三百年间,大家都唯恐因一个字搭上身家性命。


      IP属地:江苏4楼2020-09-15 16:46
      回复
        尤其是康熙、乾隆、雍正这三个时期。有统计,乾隆年间“制造”的文字狱达到了140起之多。他在位60年,太上皇3年,实际执政63年。也就是说,在他任上每年平均2起到3起。其实,光看这些数字还好,但文字狱给文人及整个社会带来的创伤,却是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修复的。


        IP属地:江苏5楼2020-09-15 16:47
        回复
          接下来,我们一起说说其中的一些冤案。
          一、孙嘉淦伪奏稿案
          当事人是被吓死的。孙嘉淦说话比较耿直,敢于在朝廷发表一些不同意见。结果,反倒被人利用,用其名义到处散布乾隆执政以来的过错,连满朝的权贵都没有放过。之后,皇帝一查,原来是伪造的,但当事人却害怕极了,事发的第三年就死了。其实,皇帝也没有怪罪他。
          可见,这种恐惧比刀还要人命。


          IP属地:江苏6楼2020-09-15 16:47
          回复
            二、胡中藻《坚磨生诗抄》案
            此案是货真价实的党争结果。胡中藻是鄂尔泰的门生,乾隆帝最讨厌官员拉帮结派。于是,找茬成了必须,他的一句诗就给皇帝抓住了把柄。“一把心肠论浊清”,“浊清”本是一个“词”,皇帝硬生生给拆了,很是生气。
            为什么要将“浊”放在“清”前,有何居心?
            二月案发,同年三月结案,不但族人遭殃,还连累了师友。对此,笔者很想知道,如果,这个“浊”在“清”后,乾隆又会是什么样的解读?
            这是乾隆二十年发生的事,这时的乾隆,权力已经开始“溢价”了。


            IP属地:江苏8楼2020-09-15 16:48
            收起回复
              三、王锡候《字贯》案
              其实,这个案子,王锡候本人也有责任。好好的日子不过,偏偏用皇帝来举例子,真是找事。当时,在他编撰《字贯》中,在“凡例”中例举了孔子、康熙、乾隆的名讳,本意是想教育大家,如何做才能避免忌讳,哪曾想自己却犯了“逆天之罪”。


              IP属地:江苏9楼2020-09-15 16:48
              回复
                不过再想想,他如何举例才是最恰当的呢?这还得问皇帝本人。后人也有评述,这是专制的典型。其实,古时的各种讲究,文人心里都是很有数的。后来,他本人也意识到了,只是太晚了,皇帝容不得大臣有如此“失误”,忌讳有时比做错事更让他们难以容忍。


                IP属地:江苏10楼2020-09-15 16:48
                回复
                  既然,乾隆皇帝如此“重视”文字,就不乏“有心人”借题发挥。
                  徐述夔就因其《一柱楼诗集》,被仇家告发。本人都下葬15年了,还被开棺割首示众。石卓槐亦是被仇家告发,《芥圃诗抄》有两句“大道目以没,谁与相维持”,对于这句诗皇帝非得理解为,人家在咒自家王朝的完蛋,将其凌迟处死了。


                  IP属地:江苏11楼2020-09-15 16:49
                  回复
                    写诗能惹祸上身,写个评注也逃不了该厄运。
                    程明湮就因为写了“古今同慨”,被乾隆皇帝认为“以古讽今”,斩立决。魏塾也是因这个评注惹得祸,他看《徙戎论》,感慨当时的官员眼界太短视,才带来了以后的战乱。可是,乾隆老人家理解得更深刻,居然将提及的“五胡、戎狄”,看成暗指清朝,将其判了斩立决。


                    IP属地:江苏12楼2020-09-15 16:49
                    回复
                      除此,这样的案子不胜枚举。
                      祝庭诤案、戴世道案、卓长龄案,都是因得罪了人,落得个下场凄惨。甚至,连说实话,都被皇帝认为“侮圣非法,实乃莠民”。
                      乾隆二十一年,江苏大灾,朱思藻看官府不作为,便凑集《四书》成文,名曰《吊时语》,骂那些贪官。可能,皇帝这么认为:骂我的官员就是骂我,便一个“斩”字解决了问题。


                      IP属地:江苏13楼2020-09-15 16:49
                      回复
                        传统学术界认为,这是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一种极端手段。其实,更深层的原因,还是他们对自己的“不自信”。所以,但凡只言片语,都能挑起那根敏感的神经。
                        起先,可能还能找到“痕迹”,后来真正是自己的“臆断”了。


                        IP属地:江苏14楼2020-09-15 16:49
                        回复
                          唉……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0-09-15 19:52
                          回复
                            鞑子来自于骨子里的自卑感和恐惧在作祟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20-09-15 22:36
                            收起回复
                              秦朝表示:感谢清朝帮背黑锅,庆幸自个是华夏族


                              IP属地:安徽来自iPhone客户端23楼2020-09-17 00:5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