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集中注意力、多动、容易冲动是多动症儿童的典型症状,但除此之外,还有一类问题普遍存在,深深困扰着家长,那就是孩子的“睡眠问题”。
在以前分享的文章中我们提到过,40%左右的多动症患儿都存在睡眠障碍,包括:入睡困难、维持睡眠困难(睡眠中断)、过度嗜睡、梦游、夜惊等等。
很多爸妈说,催孩子睡觉的艰难程度,就快比得上催孩子写作业了!
“你看看现在已经几点了?”
“还不快去睡觉,明天早上又起不来!”
“早上再磨磨蹭蹭迟到,我可不管你了啊!”
好不容易洗漱完毕,孩子却又在床上蹦来跳去,抱住爸妈的胳膊或者脖子不放,或是在你走开的瞬间把灯重新打开,跑出房间要求再喝一杯水......
有些家长表面还能维持镇静,内心却早已崩溃,有的克制不住朝孩子发火,甚至说几句“恐吓威胁”的话,使得亲子关系更加紧张。
为什么多动症孩子往往存在睡眠问题?究竟是多动症症状导致睡眠问题的出现,还是睡眠问题引发多动症症状呢?
针对这个问题,复旦大学与英国剑桥大学、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了一项研究,对总共5116名学龄儿童的睡眠问题和ADHD症状展开分析(分析结果发表于神经科学和精神病学领域的国际知名期刊Biological Psychiatry)。
这支跨国研究团队首先利用带随机截距的交叉时滞模型分析了加拿大魁北克1600多例孩子的数据,结果显示:早期ADHD症状越严重,后期睡眠问题就越多。
接着,他们利用交叉时滞模型分析了另一组美国学龄儿童(3515例),不仅验证了ADHD症状会增加睡眠问题,还通过脑影像数据发现,两种症状的严重程度同时与大脑的一组结构特征有关:一些脑区(主要包括前额叶、枕叶区、中额回、额下回、杏仁核、纹状体和脑岛)的灰质体积较小。
▲利用交叉时滞模型研究ADHD症状和睡眠问题的先后关系
根据分析统计模型,研究人员给出了ADHD症状与睡眠问题之间的关系——ADHD症状是脑部较小灰质体积引起睡眠问题这一关系之间的中介变量。
简单来说说就是:大脑体积(灰质)与ADHD症状相关,灰质体积越小,ADHD症状越严重,同时会引发越多的睡眠问题。
接下来,研究人员根据相关脑组织的基因表达数据,进一步挖掘背后的分子机制。他们发现,在中介效应最显著的皮层下脑区,有一些基因出现过表达,这些基因主要参与昼夜节律和神经信号传递等分子生物学过程。
基于这些发现,研究人员罗强博士总结说:“这一系列的研究发现,尤其找到了与此相关的基因和脑结构,更加佐证了ADHD症状会显著增加儿童睡眠问题。”
大脑前额叶与枕叶区灰质体积越小,多动症情况越严重,同样的睡眠不好睡眠不足,又会阻碍大脑的成长发育,可以说是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那么是否能通过锻炼这些脑区,使灰质体积增大,从而来改善孩子的多动症症状呢?
复旦大学与英国剑桥大学合作的研究中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可以。
研究人员在独立的临床样本中发现,前额叶及枕叶区的灰质体积在健康对照组中最大,在未接受多动症治疗的患者群体中最小,在接受多动症治疗的患者群体中大小处于中间水平。
这也就说明,通过科学的多动症治疗训练,脑区灰质体积可以增加,大脑功能能够得到相应的增强,从而缓解和改善多动症的症状,还能一定程度上对孩子的后续发展做出预测判断。
神经元是有可塑性的,经常接收到较强的信息(即被训练),那么基因就会表达出更多的神经递质(存于突触小泡),于是后续神经元的基因,就会表达出更多的神经递质受体,这条神经元的连接就被增强了。
脑电生物反馈训练
我们可以让孩子参与脑电生物反馈训练,以多点位的训练方式,不停锻炼前额叶皮层等大脑重要部位的功能,逐渐让大脑养成高效的用脑习惯。
通过这样的方式,强大的、有重要作用的突触、神经元以及基因表现, 能够很好的保存下来,大脑就能良好发育、前额叶得到强化,改善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孩子也可以综合提升注意力、记忆力、自控力等多维度的能力,在学习生活中效率更高,留出更多时间,保障良好的休息。
睡前远离电子产品
此外,还有一点需要提醒家长的是:电子产品的限制。
电子设备发出的明亮光线会影响失眠激素(褪黑素)的分泌,因此在睡觉前1小时内,一定要禁止孩子玩手机或看电视等等。
家长可以带孩子阅读,或者交流白天发生的事情,来度过睡前的时间,让孩子的情绪沉淀下来。
良好的睡眠品质,可以帮助孩子在第二天获得充沛的精力,注意力也更容易集中!
如果家长想要确切了解孩子的问题,以及对应的专业训练方法,在文章下或后台留言,专家老师免费为您提供专业指导!
在以前分享的文章中我们提到过,40%左右的多动症患儿都存在睡眠障碍,包括:入睡困难、维持睡眠困难(睡眠中断)、过度嗜睡、梦游、夜惊等等。
很多爸妈说,催孩子睡觉的艰难程度,就快比得上催孩子写作业了!
“你看看现在已经几点了?”
“还不快去睡觉,明天早上又起不来!”
“早上再磨磨蹭蹭迟到,我可不管你了啊!”
好不容易洗漱完毕,孩子却又在床上蹦来跳去,抱住爸妈的胳膊或者脖子不放,或是在你走开的瞬间把灯重新打开,跑出房间要求再喝一杯水......
有些家长表面还能维持镇静,内心却早已崩溃,有的克制不住朝孩子发火,甚至说几句“恐吓威胁”的话,使得亲子关系更加紧张。
为什么多动症孩子往往存在睡眠问题?究竟是多动症症状导致睡眠问题的出现,还是睡眠问题引发多动症症状呢?
针对这个问题,复旦大学与英国剑桥大学、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了一项研究,对总共5116名学龄儿童的睡眠问题和ADHD症状展开分析(分析结果发表于神经科学和精神病学领域的国际知名期刊Biological Psychiatry)。
这支跨国研究团队首先利用带随机截距的交叉时滞模型分析了加拿大魁北克1600多例孩子的数据,结果显示:早期ADHD症状越严重,后期睡眠问题就越多。
接着,他们利用交叉时滞模型分析了另一组美国学龄儿童(3515例),不仅验证了ADHD症状会增加睡眠问题,还通过脑影像数据发现,两种症状的严重程度同时与大脑的一组结构特征有关:一些脑区(主要包括前额叶、枕叶区、中额回、额下回、杏仁核、纹状体和脑岛)的灰质体积较小。
▲利用交叉时滞模型研究ADHD症状和睡眠问题的先后关系
根据分析统计模型,研究人员给出了ADHD症状与睡眠问题之间的关系——ADHD症状是脑部较小灰质体积引起睡眠问题这一关系之间的中介变量。
简单来说说就是:大脑体积(灰质)与ADHD症状相关,灰质体积越小,ADHD症状越严重,同时会引发越多的睡眠问题。
接下来,研究人员根据相关脑组织的基因表达数据,进一步挖掘背后的分子机制。他们发现,在中介效应最显著的皮层下脑区,有一些基因出现过表达,这些基因主要参与昼夜节律和神经信号传递等分子生物学过程。
基于这些发现,研究人员罗强博士总结说:“这一系列的研究发现,尤其找到了与此相关的基因和脑结构,更加佐证了ADHD症状会显著增加儿童睡眠问题。”
大脑前额叶与枕叶区灰质体积越小,多动症情况越严重,同样的睡眠不好睡眠不足,又会阻碍大脑的成长发育,可以说是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那么是否能通过锻炼这些脑区,使灰质体积增大,从而来改善孩子的多动症症状呢?
复旦大学与英国剑桥大学合作的研究中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可以。
研究人员在独立的临床样本中发现,前额叶及枕叶区的灰质体积在健康对照组中最大,在未接受多动症治疗的患者群体中最小,在接受多动症治疗的患者群体中大小处于中间水平。
这也就说明,通过科学的多动症治疗训练,脑区灰质体积可以增加,大脑功能能够得到相应的增强,从而缓解和改善多动症的症状,还能一定程度上对孩子的后续发展做出预测判断。
神经元是有可塑性的,经常接收到较强的信息(即被训练),那么基因就会表达出更多的神经递质(存于突触小泡),于是后续神经元的基因,就会表达出更多的神经递质受体,这条神经元的连接就被增强了。
脑电生物反馈训练
我们可以让孩子参与脑电生物反馈训练,以多点位的训练方式,不停锻炼前额叶皮层等大脑重要部位的功能,逐渐让大脑养成高效的用脑习惯。
通过这样的方式,强大的、有重要作用的突触、神经元以及基因表现, 能够很好的保存下来,大脑就能良好发育、前额叶得到强化,改善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孩子也可以综合提升注意力、记忆力、自控力等多维度的能力,在学习生活中效率更高,留出更多时间,保障良好的休息。
睡前远离电子产品
此外,还有一点需要提醒家长的是:电子产品的限制。
电子设备发出的明亮光线会影响失眠激素(褪黑素)的分泌,因此在睡觉前1小时内,一定要禁止孩子玩手机或看电视等等。
家长可以带孩子阅读,或者交流白天发生的事情,来度过睡前的时间,让孩子的情绪沉淀下来。
良好的睡眠品质,可以帮助孩子在第二天获得充沛的精力,注意力也更容易集中!
如果家长想要确切了解孩子的问题,以及对应的专业训练方法,在文章下或后台留言,专家老师免费为您提供专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