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不集中吧 关注:798贴子:3,990
  • 0回复贴,共1

“奖励钱+买玩具”,这招不是长久之计!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几天有位家长找我们求助:
儿子今年12岁了,越来越难搞定,一二年级的时候给钱给玩具等奖励,他还是会“上套”的,会为了我们许诺的东西认真学习。
但是这一套越来越没效果了,家里老人也常常给孩子零花钱,他什么都不缺。
如果拿玩游戏看电视“要挟”,他就更逆反更不想学习,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呢?怎么才能让孩子有学习的动力呢?
在现在的教育中,如何更有效地激励学生学习,对家长和老师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课题。
其中,给予孩子必要的激励(或者奖赏)、处理好孩子的动机水平与孩子学习表现的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
奖赏具有促进学习的功能
一是奖赏可以影响刺激以及刺激引起的个体行为反应的联结强度,进而影响个体的学习行为 ;
二是奖赏可以通过增加个体进行某种行为的频率来促进个体目标的达成;
三是奖赏可以诱发个体的主观愉悦度,进而促进个体习得某种特定行为 。
以上三方面的影响可归结为奖赏具有促进学习、诱发动机行为和产生主观积极愉悦度的三个行为功能。
但是家长千万不要简单把奖赏当成是,许诺孩子一点物质奖励,或者口头表扬鼓励两句,这些都是比较初级的奖赏方式。
高层次的奖赏,是从内部提升孩子的学习动机,使大脑内的一些神经结构产生了特定的神经元信号,这些信号输出转化为外在的行为改变。
这个过程中包含一系列的子过程,比如对奖赏期望,将奖赏和行为联结起来,为获得奖赏而做计划,编码奖赏的价值,体验奖赏以及更新奖赏的价值。
高层次的奖励过程涉及多个脑区的参与,这些与奖赏相关的脑区被称为奖赏(动机)系统。
奖赏(动机)系统中重要的神经递质是多巴胺,其中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可以被分为两种:
一种神经元是编码动机效价,即当个体面对奖赏时,这部分神经元被激活,产生的多巴胺释放到纹状体的伏隔核壳部,再通过背侧纹状体投射到腹内侧前额叶,该区域参与结果评价、价值更新等行为。
另一种神经元是编码动机显著性,产生的多巴胺释放到纹状体的伏隔核的核心部位,再通过背侧纹状体投射到背外侧前额叶,该区域参与认知加工(比如工作记忆和视觉搜索)和决策行为。
奖赏(动机)系统的发展
奖赏(动机)系统中负责奖赏学习等功能的纹状体结构会在青少年时期达到高峰,此时纹状体中多巴胺受体的密度最高,体积增加,也更多地参与奖赏加工。
南京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发现,儿童和青少年的前额叶中多巴胺能纤维数量线性增加,多巴胺受体也会增加,这时孩子的探索性、寻求新颖性以及冒险性行为增加,个体对奖赏也更加敏感。
个体在8至9岁时,积极反馈可以激活背外侧前额叶,从而提高目标驱动行为中的执行功能,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性别在发展过程中也有差异,相比男性,女性的纹状体体积发育得更快,女性的纹状体体积在12岁时最大,男性在15岁发育到最大。
所以我们更要把握住孩子奖赏(动机)系统的发展的黄金时期!
回到文章开头那位家长的疑惑,为什么物质奖励这种初级方法,会慢慢对孩子失去效果呢?
因为普通的奖励方法,往往时间维度较长,且不确定因素多,当中如果遇到其他事,大脑的奖赏(动机)系统就中断了,无法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
这时候脑电生物反馈训练的其中一个优势就此体现出来, 因为脑电训练的反馈是非常快速、及时的。
当孩子在执行一个任务时,脑电训练能够实时监测孩子的用脑情况,对于表现良好的行为,会给予及时的奖励,鼓励孩子集中注意力继续完成;对于孩子分心走神等不良表现,则会给予一定的惩罚,让孩子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将注意力重新投入任务中。
每个孩子根据自身情况,通过多点位的训练,能够更为有效的锻炼大脑额叶,增加神经元网络,养成高效的用脑习惯,同时提升注意力和学习的动力。
如果家长想要确切了解孩子的问题,以及对应的专业训练方法,在文章下或后台留言,专家老师免费为您提供专业指导!


1楼2020-12-28 16:4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