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叫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搬迁青岛市黄岛教学区的建议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了扩大影响和办学规模,在青岛市黄岛开发区征得1300亩地建设一个新校区,作为一所名牌大学的窗口是无可非议的。但是近几年来,特别是今年,由鼓噪举校搬迁变成了现实:2011年除远程教育学院及部分学院外将全部搬迁黄岛教学区!
此举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及轩然大波!特别是本校教师员工意见很大,他们要告别了在东营经营了半个世纪的“老校、母校”,到千里之外的黄岛去上课工作,抛家舍业,有的教师将人为地夫妇两地分居,真可谓劳民伤财,怨声载道。经过审视大家普遍认为:搬迁实属荒唐之举!不但不符合客观实际,也没有什么必要,不但违背了教育规律,更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精神,应是某些人在新形势下类似于出风头的“瞎折腾”!应立即叫停,停止搬迁!
中国石油大学六十年代由北京迁来,主要是突出“石油”特点,背依黄河三角洲的广袤土地和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而来,于是这里有了中国石油大学,有了石油大学的实验基地,有了集勘探、钻井、采油、集输、炼制等一条龙的鲜活的胜利油田大课堂,办个世纪以来,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石油人才,功不可没!而今天,要举校搬往远离石油基地的青岛的黄岛,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就因为那里沿海吗?现在的石油大学也沿海呀!就因为那里归国际大都市青岛管辖吗?现在的黄河三角洲也已上升的国家级开发层面,其前途是无可限量的呀!人们纷纷猜测,令人费解!这种耗巨资搬迁学校的行为不能说不是一种失误!需知,决策的失误将是最大的腐败,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因此我们建议,此举立即叫停!
为了更好地论证和分析利弊,我们要从理论上,事实上加以论证。
近十年来,高校扩招蔚成风气。 我国从1999年开始实行扩招政策,当年大学招生人数增长47.7%。此后,每年以近30%的速度多年递增。与之相随的是全国各类高校一轮又一轮的扩建、合并和搬迁风潮。
高校追求自身发展,谋求做大的愿望无可厚非,但是,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的扩建、合并,特别是搬迁(整体或部分搬迁)行为一定要做好规范、疏导工作,避免教育资源过度向沿海或发达地区流失,造成高校教育资源分布的再次失衡。以山东为例,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曲阜师范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都在青岛、烟台、日照、威海等沿海城市布局,或设立分校,或设立新校区,而有意向准备或正在迁往沿海发达城市的高校更是不在少数。
高校资源流动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该不该流动以及流动的方向,也就是流向哪里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现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例,该校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是我国建有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之一,也是国家重点支持开展“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高校。是教育部和四大石油石化企业集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中化集团公司)、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的普通高等学校。该校于1953年建校,时称北京石油学院,1969年迁校山东,改称华东石油学院。1988年,学校更名为石油大学,逐步形成山东、北京两地办学的格局。2005年1月,学校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石油、石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被誉为“石油科技人才的摇篮”。
中国石油大学的前身华东石油学院从1969年就落户我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所在地的东营市,在各方特别是东营市和胜利油田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各方面都有了长足发展,为我国能源工业,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就是这样一家“油”字号的高校, 从2004年开始,也开始了“搬迁”之旅。大有后来居上,迅速赶上高校纷纷迁往沿海大城市浪潮之气势。 新校区设在青岛市黄岛经济开发区, 一期工程占地1300多亩, 主要是研究生、五个主干学科的大一大二学生,非主干学科的大三大四学生,待二期、三期工程完成后,可实现本科以上全部在黄岛校区就读。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起家的东营校区,目前只剩下部分院系、后勤等机构,其职能基本上变成了科研中试、产业开发的实习实践基地。优质教育资源基本上被抽空。
像类似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这样特色鲜明的高校资源该不该或有没有必要流向沿海发达地区值得关注和商榷。
从现实来看,众所周知,东营是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所在地,也是中国最大的石油装备生产基地,中国石油大学是一家培养石油、石化等科技人才为主的大学,校本部设在东营名至实归。另外,东营是黄河三角洲开发和蓝色半岛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的主战场之一,两大国家战略刚刚起步, 尤其需要高校的智力支持和支撑,中国石油大学陆续由东营搬迁至青岛的黄岛,无异于釜底抽薪。
从历史沿革来看,1988年2月27日,国家教委向石油工业部、山东省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同意华东石油学院更名为石油大学的通知》。《通知》说:“为适应石油工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加快石油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经研究,同意将华东石油学院及北京研究生部、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成石油大学。”“石油大学实行在山东东营和北京昌平两地办学,校本部设在北京”。
原来石油工业部于1988年4月8日向华东石油学院、石油管理干部学院下达《关于华东石油学院更名为石油大学的通知》。《通知》转达了国家教委通知的精神,并着重指出:“石油大学应本着‘巩固提高东营,加速建设北京’的精神,坚持两地办学,注意发挥山东东营和北京昌平两地的各自优势,培养本科生工作的重点在山东东营。坚持走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办学道路,以教学为主,面向生产,发展科研,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把石油大学办成以工为主,理工结合。以上文件精神都强调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办学地点在东营。
同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在青岛设立校区的文件是教育部2004年8月9日下发的。按照教育部批复的要求,石油大学将切实做好东营、青岛两校区的事业发展规划,依托青岛发挥优势,形成东营校区宽领域、大基地与青岛校区高层次、外向型优势互补,整体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即东营校区不迁校、不降格,保持稳定,继续发展,成为本科生培养、科研中试、产业开发的实习实践的基地;青岛新校区建设成为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中心。
现在的情况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 研究生、五个主干学科的本科生基本上全部移师青岛校区,东营目前只剩下部分院系、后勤等机构,其职能基本上变成了科研中试、产业开发的实习实践基地。以上文件提及的中国石油大学的办学地点、办学方向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故此我们建议:相关主管部门应关注类似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这样的高校资源的流向问题,及时纠正高校资源流动出现的偏差,即便是真的要流转,也一定要通盘考虑中国教育全局,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现状,考虑区域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尊重历史沿革,考量现实利益,关照未来发展。 高校资源是稀缺资源,其流动一定要兼顾公平。高校之于区域发展,锦上添花固然好,雪中送炭更是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我们再次呼吁:中国石油大学搬迁青岛市黄岛教学区应立即叫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了扩大影响和办学规模,在青岛市黄岛开发区征得1300亩地建设一个新校区,作为一所名牌大学的窗口是无可非议的。但是近几年来,特别是今年,由鼓噪举校搬迁变成了现实:2011年除远程教育学院及部分学院外将全部搬迁黄岛教学区!
此举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及轩然大波!特别是本校教师员工意见很大,他们要告别了在东营经营了半个世纪的“老校、母校”,到千里之外的黄岛去上课工作,抛家舍业,有的教师将人为地夫妇两地分居,真可谓劳民伤财,怨声载道。经过审视大家普遍认为:搬迁实属荒唐之举!不但不符合客观实际,也没有什么必要,不但违背了教育规律,更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精神,应是某些人在新形势下类似于出风头的“瞎折腾”!应立即叫停,停止搬迁!
中国石油大学六十年代由北京迁来,主要是突出“石油”特点,背依黄河三角洲的广袤土地和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而来,于是这里有了中国石油大学,有了石油大学的实验基地,有了集勘探、钻井、采油、集输、炼制等一条龙的鲜活的胜利油田大课堂,办个世纪以来,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石油人才,功不可没!而今天,要举校搬往远离石油基地的青岛的黄岛,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就因为那里沿海吗?现在的石油大学也沿海呀!就因为那里归国际大都市青岛管辖吗?现在的黄河三角洲也已上升的国家级开发层面,其前途是无可限量的呀!人们纷纷猜测,令人费解!这种耗巨资搬迁学校的行为不能说不是一种失误!需知,决策的失误将是最大的腐败,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因此我们建议,此举立即叫停!
为了更好地论证和分析利弊,我们要从理论上,事实上加以论证。
近十年来,高校扩招蔚成风气。 我国从1999年开始实行扩招政策,当年大学招生人数增长47.7%。此后,每年以近30%的速度多年递增。与之相随的是全国各类高校一轮又一轮的扩建、合并和搬迁风潮。
高校追求自身发展,谋求做大的愿望无可厚非,但是,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的扩建、合并,特别是搬迁(整体或部分搬迁)行为一定要做好规范、疏导工作,避免教育资源过度向沿海或发达地区流失,造成高校教育资源分布的再次失衡。以山东为例,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曲阜师范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都在青岛、烟台、日照、威海等沿海城市布局,或设立分校,或设立新校区,而有意向准备或正在迁往沿海发达城市的高校更是不在少数。
高校资源流动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该不该流动以及流动的方向,也就是流向哪里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现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例,该校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是我国建有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之一,也是国家重点支持开展“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高校。是教育部和四大石油石化企业集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中化集团公司)、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的普通高等学校。该校于1953年建校,时称北京石油学院,1969年迁校山东,改称华东石油学院。1988年,学校更名为石油大学,逐步形成山东、北京两地办学的格局。2005年1月,学校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石油、石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被誉为“石油科技人才的摇篮”。
中国石油大学的前身华东石油学院从1969年就落户我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所在地的东营市,在各方特别是东营市和胜利油田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各方面都有了长足发展,为我国能源工业,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就是这样一家“油”字号的高校, 从2004年开始,也开始了“搬迁”之旅。大有后来居上,迅速赶上高校纷纷迁往沿海大城市浪潮之气势。 新校区设在青岛市黄岛经济开发区, 一期工程占地1300多亩, 主要是研究生、五个主干学科的大一大二学生,非主干学科的大三大四学生,待二期、三期工程完成后,可实现本科以上全部在黄岛校区就读。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起家的东营校区,目前只剩下部分院系、后勤等机构,其职能基本上变成了科研中试、产业开发的实习实践基地。优质教育资源基本上被抽空。
像类似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这样特色鲜明的高校资源该不该或有没有必要流向沿海发达地区值得关注和商榷。
从现实来看,众所周知,东营是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所在地,也是中国最大的石油装备生产基地,中国石油大学是一家培养石油、石化等科技人才为主的大学,校本部设在东营名至实归。另外,东营是黄河三角洲开发和蓝色半岛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的主战场之一,两大国家战略刚刚起步, 尤其需要高校的智力支持和支撑,中国石油大学陆续由东营搬迁至青岛的黄岛,无异于釜底抽薪。
从历史沿革来看,1988年2月27日,国家教委向石油工业部、山东省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同意华东石油学院更名为石油大学的通知》。《通知》说:“为适应石油工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加快石油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经研究,同意将华东石油学院及北京研究生部、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成石油大学。”“石油大学实行在山东东营和北京昌平两地办学,校本部设在北京”。
原来石油工业部于1988年4月8日向华东石油学院、石油管理干部学院下达《关于华东石油学院更名为石油大学的通知》。《通知》转达了国家教委通知的精神,并着重指出:“石油大学应本着‘巩固提高东营,加速建设北京’的精神,坚持两地办学,注意发挥山东东营和北京昌平两地的各自优势,培养本科生工作的重点在山东东营。坚持走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办学道路,以教学为主,面向生产,发展科研,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把石油大学办成以工为主,理工结合。以上文件精神都强调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办学地点在东营。
同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在青岛设立校区的文件是教育部2004年8月9日下发的。按照教育部批复的要求,石油大学将切实做好东营、青岛两校区的事业发展规划,依托青岛发挥优势,形成东营校区宽领域、大基地与青岛校区高层次、外向型优势互补,整体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即东营校区不迁校、不降格,保持稳定,继续发展,成为本科生培养、科研中试、产业开发的实习实践的基地;青岛新校区建设成为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中心。
现在的情况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 研究生、五个主干学科的本科生基本上全部移师青岛校区,东营目前只剩下部分院系、后勤等机构,其职能基本上变成了科研中试、产业开发的实习实践基地。以上文件提及的中国石油大学的办学地点、办学方向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故此我们建议:相关主管部门应关注类似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这样的高校资源的流向问题,及时纠正高校资源流动出现的偏差,即便是真的要流转,也一定要通盘考虑中国教育全局,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现状,考虑区域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尊重历史沿革,考量现实利益,关照未来发展。 高校资源是稀缺资源,其流动一定要兼顾公平。高校之于区域发展,锦上添花固然好,雪中送炭更是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我们再次呼吁:中国石油大学搬迁青岛市黄岛教学区应立即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