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百家讲坛的《中国故事.富强篇》,其中讲到宋朝,说赵宋王朝极其富强,看样子几乎要超乎汉唐之上。坦率地说,我很不同意。宋朝,尤其北宋,是富而不强,中国历史上如此‘积弱’的统一王朝,首推且几乎只有北宋。
当汉、唐在几乎同样的时间节点上,对内发展经济、对外扩张国势的时候,宋朝正在‘积弱’。汉朝经过几十年蓬勃发展,进入了‘武昭宣盛世’,唐朝则开创出‘开天盛世’,北宋哪个阶段可以称为‘盛世’?
不能否认北宋很富足,但国家不是公司,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宋太宗这个人不怎么样,但还算作为,血气上来也想着出去打一打,因为中国北方自古以来的形势,不动动拳头,就没有好日子过。况且国家没有统一,一些老百姓还在异族统治下,说他们活得很心安理得,已经习惯那种低人一等的处境,这无法令人相信。自太宗以后,宋朝皇帝好像基本不怎么考虑这些问题了,与侵占中国北方的那些人,和和睦睦地相处起来。不知他们午夜梦回时有否想过一件事:别人占了你的家当,且就在你家门口消消停停地享受起‘胜利果实’来,这是什么?耻辱!
汉唐也有过类似的处境,和亲,输款,甚至称臣,但他们从来没有忘记把丢掉的尊严捡回来,知耻而后勇。《富强篇》中说汴梁不搞宵禁,夜市接着早市,很开放,很繁荣。我们看《清明上河图》中反映的情况也大致如此,首都的城门连站岗放哨的人都看不见,也看不见一点忧患意识。
北宋当家是文人,宰相、枢相、计相们全面掌握着国家的政治、文化、经济,甚至军事。他们在干什么?‘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不知道晏相公这一天都处理了些什么政务,为什么国计民生发愁?以至于醉卧院中,直到日影西斜。当年贾谊、晁错们向皇帝进言:您是躺在柴火堆上睡觉呐,快醒醒,认清形势。他们的文采风流不及欧阳修‘环滁皆山也’?一边是心怀天下,一边是面壁向隅。秦汉古文多是议论,议论国家大势,慷慨激昂,又直击要害。北宋呢?至今我们能深刻铭记的,只有范仲淹的心忧天下。
我很愚钝,看书不多,至今弄不明白赵宋的江山,究竟坏在哪个环节。到底是什么人在含糊其辞,语焉不详?秦朝隋朝亡于暴政;汉唐亡于妇寺窃柄和军阀割据;明亡征决于‘边事益无人’、厂卫、民变,等等,无论对错,总有个说法,也有一个或若干个责任主体,而宋朝就是一句‘积弱’。看来天下事,总归不能用一把尺子去度量,文学虽好,不是包治百病的良方。
当汉、唐在几乎同样的时间节点上,对内发展经济、对外扩张国势的时候,宋朝正在‘积弱’。汉朝经过几十年蓬勃发展,进入了‘武昭宣盛世’,唐朝则开创出‘开天盛世’,北宋哪个阶段可以称为‘盛世’?
不能否认北宋很富足,但国家不是公司,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宋太宗这个人不怎么样,但还算作为,血气上来也想着出去打一打,因为中国北方自古以来的形势,不动动拳头,就没有好日子过。况且国家没有统一,一些老百姓还在异族统治下,说他们活得很心安理得,已经习惯那种低人一等的处境,这无法令人相信。自太宗以后,宋朝皇帝好像基本不怎么考虑这些问题了,与侵占中国北方的那些人,和和睦睦地相处起来。不知他们午夜梦回时有否想过一件事:别人占了你的家当,且就在你家门口消消停停地享受起‘胜利果实’来,这是什么?耻辱!
汉唐也有过类似的处境,和亲,输款,甚至称臣,但他们从来没有忘记把丢掉的尊严捡回来,知耻而后勇。《富强篇》中说汴梁不搞宵禁,夜市接着早市,很开放,很繁荣。我们看《清明上河图》中反映的情况也大致如此,首都的城门连站岗放哨的人都看不见,也看不见一点忧患意识。
北宋当家是文人,宰相、枢相、计相们全面掌握着国家的政治、文化、经济,甚至军事。他们在干什么?‘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不知道晏相公这一天都处理了些什么政务,为什么国计民生发愁?以至于醉卧院中,直到日影西斜。当年贾谊、晁错们向皇帝进言:您是躺在柴火堆上睡觉呐,快醒醒,认清形势。他们的文采风流不及欧阳修‘环滁皆山也’?一边是心怀天下,一边是面壁向隅。秦汉古文多是议论,议论国家大势,慷慨激昂,又直击要害。北宋呢?至今我们能深刻铭记的,只有范仲淹的心忧天下。
我很愚钝,看书不多,至今弄不明白赵宋的江山,究竟坏在哪个环节。到底是什么人在含糊其辞,语焉不详?秦朝隋朝亡于暴政;汉唐亡于妇寺窃柄和军阀割据;明亡征决于‘边事益无人’、厂卫、民变,等等,无论对错,总有个说法,也有一个或若干个责任主体,而宋朝就是一句‘积弱’。看来天下事,总归不能用一把尺子去度量,文学虽好,不是包治百病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