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次人口活动高峰
国家的兴衰与人口的变迁息息相关,威海市现今2900多个村庄的形成与历史上七次人口活动高峰密不可分。秦统一前,威海地处边疆,它的存在感在国家层面是低微的,历史也是破碎和模糊的。今天的威海居民与先民之间,缺乏明确的传承证明。秦的统一,使威海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可以明晰追溯到这个时代的姓氏、村落。这便是姜氏和峒岭。公元前210年,齐姜后裔姜相伯率子弟在乳山徐家镇建立了村落一一峒岭。从此,姜姓由古村峒岭生根落户茁壮成长并由此出发,走向四面八方开枝散叶。汉朝,在秦置昌阳县的基础上增设育犁(乳山)、不夜(荣成)两县,西风东渐,威海达到了空前繁荣,人口首次增长到近十万。毕氏、于氏、王氏、刘氏等出现于威海。这是威海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活动高峰。
东汉末年及以后近300年,国家分裂,局势动荡,威海人口降至万余人口,减少近十分之九。这期间,匈奴王子金日磾的后裔公元265年迁居威海,改金姓为丛姓,继姜、毕、于、王、刘后为威海古老姓氏,威海以此成为全国丛姓之源。近300年战乱,秦汉所设3处县置被撤销,唯一亮点是文登县于公元568年设置,并对此后威海的历史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隋唐的统一,带来第二次人口活动高峰,其时人口达5万,是东汉末的5倍。孙、高、刁姓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五代到明王朝建立,461年中,威海境内乱世与盛世相间,祥和与纷扰并存,但基调总体是向上。这期间出现多个人口活动高潮,村庄数量、人口数字不断创出新高。北宋末,威海境内人口历时近千年的低落,重回汉时盛景,达到十万。这是威海人口活动的第三个高峰期。两宋退出历史舞台后,鞠氏、宫氏、张氏加入威海古老姓氏的队伍。金灭宋后,威海人口活动经历了冰火两重天,前期到1207年,本区的人口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人口达到近20万,是盛唐时的四倍,大宋时的两倍,是威海人口活动史上的第四次高峰。而金末的战乱使得人口十去其九,土著旧户十不存一。
元朝是中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一主导的朝代。这个朝代为威海带来了第五个人口活动高峰,其鲜明特色是:人口增长不及前代但姓氏急速增加,村庄建设众多。在不足百年中,威海村庄增加了200多,超过之前历代所建村庄数量的总和,为明、清两代村庄与人口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威海影响最为深远且意义重大的第六次人口活动高潮来自于明朝。明王朝的建立,威海海防前线的战略地位受到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一营三卫四所的军事编制,部署于威海,卫、所官兵和大量屯垦人员进入并很快入籍威海。大量的外籍人员入籍,深远地改变了当地的居民结构,为威海的发展注入勃勃生机。
明朝的人口活动中,人口增长不明显,但是村庄建设增长速度惊人,达到1735个,在威海现存的村庄中,明朝建设的占比约61%。
清代是威海人口活动第七个高峰期,其呈现的特点是:人口发展呈逐渐向上的态势,境内仍有大量村庄新建,但较少有外省直接迁入,主要是省内或境内的迁入或迁徙。由于人口持续增长,“闯关东”出现。到清末,现代威海村落布局已基本完成,民国以来无大变化。
《威海人史话》提纲挈领,通过对历史上七次人口活动起伏的探究,揭示出人口迁徙的动因,社会发展、文化交融的历程,显示出国家政权强弱对民族、民生兴衰的影响。分分合合,来来去去,从遥远漂来的风景,辉煌壮丽!渊源广泛且历史深厚的人群种性大融合,推动社会历史的车轮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