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不明真相的人之所以认为“袁崇焕复辽不可能”、“掏空了大明”、或是“明朝该退守山海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认为,崇祯朝深陷财政危机、内忧外患,已无可救药!
事实真是这样吗?事实上,这就是胡扯淡!
下面我们就以崇祯元年7月(平台召对)为基点,来具体看一看当时大明朝到底是一个什么情况,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1. 当时大明朝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三个:第一,辽东后金;第二,西南奢安叛乱;第三,东南海盗郑芝龙。
注意,此时,所谓的陕北农民大起义这个时候根本就不是问题,高迎祥元年下半年刚刚创业,李自成在岗、张献忠在延绥军中,陕北仅有些零星小毛贼,这对一个大帝国来讲,根本就不叫事!农民军真正开始形成燎原之势,那还要再等两年,直到崇祯三年下半年,己巳之变后(正是己巳之变中,朝廷应对失措,导致了西北局势恶化)。这个时候,大明朝根本就还未陷入“内外两线作战”的死局,崇祯初年,也是大明朝抓住时机、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掉辽东问题的最佳时机!惟如此,大明朝才能中兴有望。
崇祯元年7月,朝廷还未开征“练饷”、“剿饷”,仅开征有“辽饷”一项(万历时开征),每年约600万两。
虽名为“辽饷”,但这笔钱却并非仅用于辽东战事,四川、贵州、云南、湖北等南方各省所征辽饷实用于平定西南“奢安叛乱”,真正用于辽东的辽饷约300余万两。
崇祯元年7月,后金的危害还仅限于辽东一地;元年9月,福建巡抚熊文灿招抚了海盗郑芝龙,授海防游击,东南海患解除;奢安叛乱也基本搞定(二年9月平定)。此时,大明朝远未走到山穷水尽、无可救药的地步,事实上,局势正在一步一步向好,大明朝正蒸蒸日上,至二年10月前,崇祯已冲上了他人生顶点!
2. 崇祯元年,财政危机不可解吗?
非也!崇祯初年,财政是困难,但这并非无解的死局!大明朝每年财政税收本折共计约2000万两,大明也不缺银子,只不过这些财富大多都集中到了他皇子皇孙、达官显贵手里了,再加之天启驾崩、新皇等基、阉党倒台一系列大事发生,各级官员大幅度变动,造成了税银没有能及时、足额征收上来,这才造成了一时的困难。
这个时候,崇祯和朝廷该干的是什么呢?那就是“开源节流”、针对问题进行改革和新政,只要措施得当,大明财政问题便也可以逐步缓解,否则,还要你这个皇帝有个鸟用呢?
有办法吗?有!
就算你崇祯一上台,舍不得向近百万的皇子皇孙下手,大明仍然有一些救急的办法:
比如:查抄罚没“阉党”家产充实国库,如魏忠贤、客氏及“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等家财,阉党聚敛财物多年,据载,仅太监李永贞一人就有29万两之多;再将遍布全国各处的魏忠贤生祠拆除变卖,仅此两项措施,便可大约能弥补用于支撑辽东军费(辽东军费每年约600万,袁崇焕上任后,自崇祯二年开始,更是裁减为480万,裁减了120万);
再比如,“开源”,明朝自隆庆开关后,仅允许“月港”一地开展海外贸易。崇祯元年8月后,东南海患解除,大明朝为什么不开放港口(如宁波、泉州等),积极开展海上贸易,茶叶、生丝、丝绸、瓷器均是当时海外热销奢侈品,倘如此,大明朝财政可大为缓解。
当然,除了救急,一个英明有为的皇帝当锐意改革、兴利除弊,倘如此,大明朝财政危机又如何不能解呢?
可是,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
事实真是这样吗?事实上,这就是胡扯淡!
下面我们就以崇祯元年7月(平台召对)为基点,来具体看一看当时大明朝到底是一个什么情况,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1. 当时大明朝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三个:第一,辽东后金;第二,西南奢安叛乱;第三,东南海盗郑芝龙。
注意,此时,所谓的陕北农民大起义这个时候根本就不是问题,高迎祥元年下半年刚刚创业,李自成在岗、张献忠在延绥军中,陕北仅有些零星小毛贼,这对一个大帝国来讲,根本就不叫事!农民军真正开始形成燎原之势,那还要再等两年,直到崇祯三年下半年,己巳之变后(正是己巳之变中,朝廷应对失措,导致了西北局势恶化)。这个时候,大明朝根本就还未陷入“内外两线作战”的死局,崇祯初年,也是大明朝抓住时机、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掉辽东问题的最佳时机!惟如此,大明朝才能中兴有望。
崇祯元年7月,朝廷还未开征“练饷”、“剿饷”,仅开征有“辽饷”一项(万历时开征),每年约600万两。
虽名为“辽饷”,但这笔钱却并非仅用于辽东战事,四川、贵州、云南、湖北等南方各省所征辽饷实用于平定西南“奢安叛乱”,真正用于辽东的辽饷约300余万两。
崇祯元年7月,后金的危害还仅限于辽东一地;元年9月,福建巡抚熊文灿招抚了海盗郑芝龙,授海防游击,东南海患解除;奢安叛乱也基本搞定(二年9月平定)。此时,大明朝远未走到山穷水尽、无可救药的地步,事实上,局势正在一步一步向好,大明朝正蒸蒸日上,至二年10月前,崇祯已冲上了他人生顶点!
2. 崇祯元年,财政危机不可解吗?
非也!崇祯初年,财政是困难,但这并非无解的死局!大明朝每年财政税收本折共计约2000万两,大明也不缺银子,只不过这些财富大多都集中到了他皇子皇孙、达官显贵手里了,再加之天启驾崩、新皇等基、阉党倒台一系列大事发生,各级官员大幅度变动,造成了税银没有能及时、足额征收上来,这才造成了一时的困难。
这个时候,崇祯和朝廷该干的是什么呢?那就是“开源节流”、针对问题进行改革和新政,只要措施得当,大明财政问题便也可以逐步缓解,否则,还要你这个皇帝有个鸟用呢?
有办法吗?有!
就算你崇祯一上台,舍不得向近百万的皇子皇孙下手,大明仍然有一些救急的办法:
比如:查抄罚没“阉党”家产充实国库,如魏忠贤、客氏及“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等家财,阉党聚敛财物多年,据载,仅太监李永贞一人就有29万两之多;再将遍布全国各处的魏忠贤生祠拆除变卖,仅此两项措施,便可大约能弥补用于支撑辽东军费(辽东军费每年约600万,袁崇焕上任后,自崇祯二年开始,更是裁减为480万,裁减了120万);
再比如,“开源”,明朝自隆庆开关后,仅允许“月港”一地开展海外贸易。崇祯元年8月后,东南海患解除,大明朝为什么不开放港口(如宁波、泉州等),积极开展海上贸易,茶叶、生丝、丝绸、瓷器均是当时海外热销奢侈品,倘如此,大明朝财政可大为缓解。
当然,除了救急,一个英明有为的皇帝当锐意改革、兴利除弊,倘如此,大明朝财政危机又如何不能解呢?
可是,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