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吧 关注:92,567贴子:1,149,199

回复:<道德经>第一章: `道`的特殊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道德经>第十一章: `旧事物`生成`新事物,从`无`到`有`的形成过程之`因`
车轱辘有三十根辐条和一根轴组成,当其没有,而有车之用。
用模具可把泥土做成器物,当其没有,而有器物之用。
把土丘、山岗凿成空洞就可以居室,当其没有,而有居室之用。
因此有了才可以利用她,而`无`才可以使用她。
延伸义:车、器、室本来是没有的,但有了物质条件,一切皆可以发明、创造出来!
此章本义是说:
1、`道`中生成了物质万象是谓`有`,依其`有`就可以利用她、发明、创造出新的万物之用。
2、<老子>是说,如把一切有形的物质看做`没有`,新生成物体就是`有`。
3、无之以为用:`道`探求的就是从`无`生`有`的过程,求的就是`过程`中的`无`, 此`无`就是观习万物生成的`原因`是什么?
自己(人)如何知万物发展形成之`因`,才是`道`的灵魂和根本内容。


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21-04-05 11:12
回复
    学习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21-04-05 11:20
    收起回复
      <道德经>第十二章: 要知事物生成的内在规律之`因`,就要靠自己的`心`智。
      对自己喜欢的东西用眼过度,就会严重伤害视力;
      对自己喜欢的声音用耳过度,就会严重伤害听力;
      对自己喜爱的食物,就会吃的香、吃的多;
      在野外骑马打猎,会令人气血激荡、心情极度亢奋;
      不容易获得的奇物,会令人挺而行险:
      而圣人在干什么呢?他在研究自己的心智奥秘(腹),而不去观注眼晴看见的诸事、诸物。故去彼舍此!
      万物皆有心,心才是万物之主帅!例如:太阳似个大火球,她的心就是光:月亮似个大冰球,她的心就是寒凉;地球似个大水球,她的心就是水;
      太阳之光上升,必蒸发四海之水气携其上行;她与月亮寒气相遇,光中之水气必物化为雲气;
      太阳之大热(阳气)与月亮之大寒(阴气)相遇,热寒二(气)极必生矛盾对抗,最终力势大的一方推动力势小的一方而行转,寒热形成的气体流动就是风(巽);
      风的不断高速运转就生成了电;雲的不断的汇聚而生成乌雲;电(阳)与雲(阴)再生矛盾、而发生碰撞和激荡,就生成了雷;雷电一震击破乌云的运动平衡,大量的雨水随风而降落了。
      自然者:就是太阳之心、携地球之心(水)而上行;月亮之心,拖地球之心(水)而下行;三星运转循环往变、周行而永不停息。
      太阳与月亮升水与降水的全过程,就化生了的风、云、雷、电、光五种自然现象。
      故:眼晴看见的太阳、月亮、地球只是自然恒体,又有什么可看的?可当其无。
      太阳之热、月亮之寒、地球之水,才是更重要;热、寒、水又如何生成风云雷电光五种自然现象更显重要(因,无中生有的过程):
      风云雷电光自然五行,天之大道开始有了生命;五行的发展最终化生有了雨水;大地得雨水又化生了万物;人是万物的一类而矣!
      人与万物、天地、自然有何内在的必然关系,就是<道德经>讲的根本内容了!
      世间诸理最终要靠人去发现她、认识她。首要条件要认识、解开人的奥秘是什么?
      人之帅在于五心之用,`心`才是与万物、天地、自然交道的桥梁和天道!
      先哲皆言`心`之大用,可惜世人不知其妙,而多妄语她是迷信之言。当世诸多领域的所谓专家、教授的认识层面真是太低级了。
      先哲对`心之力`的认识和运用纬度,超当世诸多领域的认知100百以上。


      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21-04-05 22:11
      回复
        把道德经倒过来读,从最后一句话倒读到第一句话,在把道德经顺着读,以第一句话开头,顺着读到最后一句话,再把道德经倒着读,以最后一句话开头,一直倒读到第一句话,最后把道德经顺着读,以第一句话开头,一直顺着读到最后一句话,你们会发现新世界。


        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21-04-05 23:11
        回复
          把道德经倒过来读,从最后一句话倒读到第一句话,在把道德经顺着读,以第一句话开头,顺着读到最后一句话,再把道德经倒着读,以最后一句话开头,一直倒读到第一句话,最后把道德经顺着读,以第一句话开头,一直顺着读到最后一句话,你们会发现新世界。


          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21-04-05 23:11
          回复
            受益!盼楼主继续🙏👍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21-04-06 10:22
            回复
              <道德经>第十三章:自己如何进入`道`体之中
              宠辱若惊?自己心中对某一特殊之`物`看的非常在意时,假如突然得到了她,就会惊动自己的`心神`。突然失去了她,也会惊动自己的`心神`。
              何谓贵大患若身?人世间最大的危害就是、自己把自己的身体看的太金贵了。
              自己之所以有大的危害,是因为自己有身体,假如自己没有身体,自己又怎会有害呢?
              因此把自己的身体为天下时、才可以寄于天地之中;敢于把自己的身体为天下时、才可以托起天下。
              注1:此章是自己的`道`生成了虚空天象后,本吾心神进入虚空`道`体之中。也称自己的心神进入天道之中,也称天人合一。
              心神实为自己的精神力。心藏神,`神`是自己对气血更大的调动后,产生的能量力势。
              注2:对自己特别在意事,会惊动心神。自己想进入大`道`之中,也要敢于调动自己的`心神`,因为只有`心神`之力才能进入`道`体之中。
              对人体最大的危害就是自己太关注自己身体了、把身体看的太宝贵了。
              假如对身体关注的越多,造成的伤害就会越大。原因是违反了自然生长规律,故生多种危害。
              举例:1、当世第一害就是经常体检自己的身体,称之无事找病、无事植病、无事生非、无中生有(病)。
              2、黄帝说万恶皆来自大善。如吃的太好,安于享乐,对自体关照的太多,最终身体必生大害。
              3、人在无病之时,不可以在自体上以书籍之言相互做对比,验标准,长时将遗害无穷。
              当世医术,以死的、标准的、僵化的仪器去校对发展的、变化的机体,能不出错误了,身体的各项指标也是发展变化的。发明者真是愚蠢至极,但相信者众,真是可悲!
              4、不可以在自体上行经络、行呼吸、行丹田、行周天…如经常执于她的运行路径,反而造成身体的适应宽度再减少。
              经络、丹田、呼吸、周天之说,皆是自然而成,不可以有人为之法。以上诸理皆能明于心,要知取舍之理,要知过河拆桥。旧理不亡,新理不生。
              以上诸理的阴阳变化,也有强弱轻重之分。内含天、地、人三层属性,各有其性,各有其理。在发展变化中,又分成以天之理而行法;以地之理而行法;以人之理而行法。
              注:特别在行周天时,其理是以天之理自然而生成。假如有人为之法行周天,对身体必生大害,故慎修慎为。
              周天之理能明于心,周天诸法还要全部丢掉。从而以无为之法演习天地万物的阴阳之理。
              内容太大,皆简言其大义,抽闲再举例言其真义。


              来自Android客户端28楼2021-04-06 17:56
              回复
                <道德经>第十四章:`道`生长的开始
                注1、此章自己的`天目`已打开,以`心眼`就可以观见虚空`道`体中、物质形态变化了。
                注2、自己心力使恒体、物化成虚空的`道`象,此节她的物体形态是什么?
                自己对`道`的物质形态,用眼看也看不清楚,此态称之`夷`;用力听也听不清楚,此态称之`希`:用手抓也抓不住,此态称之`微。
                注:夷、希、微三字之义,我老家现今还再使用,表述的含义与上义完全相同。
                夷、希、微三者具体是什么?不要太认真深究她,把她们都看做虚空一气。
                虚空一气中,她的上端也不明亮,她的下端也不黑喑,她绵绵不断、又相互关联,一会有一会又没有了,又变为虚空气状了。
                她无形又无状,无物又无象,此态谓恍恍惚忽。(最似月亮之光、照于微动的湖面而形成的形象)
                往前面看她的形体、看不到气态的开始之端;往后面看她的形体、也看不到气态的结束之端。
                自己能化生出、生发万物的原始精气,就可以使万物重生,从而演习她的内部规律属性。
                能化生出自己的原始精气母体,称为`道`的开始。


                来自Android客户端29楼2021-04-06 17:58
                回复
                  👏🌺收藏学习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30楼2021-04-06 23:12
                  回复
                    <道德经>第十五章:`道`生长的正确方法
                    古时精通`道`的大士,他无所不知,深不可测。因为不能清晰的认识他的高度,所以只能勉强对他入道时的心境(象)作以描述。
                    豫兮,他驾驭`道`时,似对所行之事很是担心。犹如冬季穿行于茫茫的山川之上:
                    犹兮,他驾驭`道`时,似对所行之事
                    很是小心。犹如四周皆为猛兽、强敌;
                    俨兮,他驾驭`道`时,似对所行之事很是慎重。犹如会见重大的宾客;
                    涣兮,他驾驭`道`时,似对所行之事很是担忧。犹如人行在将要融化的薄冰之上;
                    敦兮,他驾驭`道`时,似对所行之事很是慎重,犹如一棵参天大树而巍然不动:
                    旷兮,他驾驭`道`时,似对所行之事想的很是深远。犹如人隐于深远的山谷之中;
                    混兮,他驾驭`道`时,似对所行之事进入迷茫之境。犹如进入茫茫云海之中:
                    澹兮,他驾驭`道`时,似对所行之事进入大海之中。犹如大海波浪翻腾、惊涛骇浪之心境;
                    飉兮,他驾驭`道`时,似对所行之事入于疾风之中。犹如狂暴的疾风呼啸而不止;
                    注:以上所述,是修道之人,进入道体中。在驾驭演习`道`中的物质时,所呈现的多类物质和形体变化的意境描述。
                    谁能使恒体物化的混浊物质,以守静之法,使她化为虚空之清气;
                    谁能安于不动、使`道`的物质慢慢生长出来;
                    取守静之法、不妄动,取无欲之念(盈),因为无欲念,所以`道`在无欲中才可以继续生长和发展壮大。


                    来自Android客户端31楼2021-04-08 08:27
                    回复
                      <道德经>第十六章:万物在自己`心神`的道图中开始生长
                      注:自己进入`道`的虚空之中,以守静不可妄动。道中的万物就开始生长了,我以`天目`就可以观见她们的变化了;
                      天地万物都进入最原始的状态,原始之态称为静,`静`中可使天地万物重新复生生命。注:静生动、动生玄、玄生智。在`道`的纬度,人有打开自己心窍之门的属性。故:经言是先哲的智慧结晶,不要小噍了先哲的心智。很多领域的科学认知,超出当今世界好几百年以上。
                      自己把五行恒体、物化成五蕴虚空之图像,称为`道`的纬度的`常`态。自己本心能进入五蕴虚空之中,称之明。(明,恒体万物皆化为天之`道`,天之道就是虚空)
                      假如自己不能把眼见的恒体物化成虚空之像,而自己又妄作、妄行,会对自己的身体产生大的危害(故,慎修、慎为)。
                      自己进入五蕴虚空之中,虚空的道体就会长生(公),不停的长生(公)才能生长的更大(全),长的最大时与`天`相同之时,天体之虚空就是自己新形成的`道'的玄体,自己能长时间保恃此心像吗?
                      没身不殆:自己的肉体也已化无,而`心神`进入到化生的天道虚空之中。自己修悟时能达此像,是谓入`道`。
                      注:自己心力化生成的五蕴虚空天像,称之`道`;也称自己的心力<河图>;也称自己的<太极>心图;也称自己<佛国>;都是自己`心神`物化的虚空心像!


                      来自Android客户端32楼2021-04-08 08:28
                      回复
                        <道德经>第十七章:修`道`的好与坏分成四种情况
                        ﹤太上,下不知有之> 修`道`最好的是,天下万物皆物化成五蕴虚空一气。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对`道`的言语很是喜欢,并大加称赞。
                        <其次,畏之> 其次,在修道时,自己看见了超出常态的玄物。因不知她是何`东西`,故心中产生害怕和畏惧。(与叶公好龙同义)
                        <其次,侮之> 其次,认为`道`是假的、不好的、迷信的东西,因此而后悔学习她。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自己对新生成的虚空天道的全部物质,都能清楚的感知到她吗?有不能感知到的吗?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其实啊!我说的入道窍门就是:恒体万物化成五蕴虚空天之道,皆是万物(百姓)自然而化生的。
                        注:天之道,就是虚无一气。一画开天,就是使万物化为虚空天道。
                        天道的常态自然天成,无需再化。人心力调动至天的高度时,相对最容易融入天体虚空之中。
                        因为有天才能化生万物。人得先天一气,才有性命。人之命者实为气也,故自己的精气、天生就有与天之气、产生融合的属性。
                        天有日月,人有心肾,日月、心肾同根同源。日月之行自能生成天道;心肾相交自能生成自己的天道,天道(虚空)自会生发万物。
                        这些都是真的,有人敢相信吗?先哲的大智慧皆在此间生成。


                        来自Android客户端33楼2021-04-08 08:28
                        回复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34楼2021-04-08 09:53
                          回复
                            把道当成是相对论解释,离道远矣


                            IP属地:福建35楼2021-04-08 10:30
                            回复

                              第一章点评:天地并不是从“无”中生来的,同样有业因与业缘,是众生共业所成,外在的器世间“天地”,是我们有情众生“共业”所感。有情的意识活动与客观存在的物质,本质是道的一体两面,没有先与后的问题,是俱时而有。天地生万物,这个是方便说,要抓住作者的本怀,天地从来就不是抽象的天地,恰恰是由万物所构成的。打一个比方:虚空你可以想象出来么?本来就没有一个抽象的虚空的概念,是基于众生色法(物质)不同,想象出所谓的虚空。所以随有情众生认识的色法不同,对虚空的认识各各不同,有的人想象成太空,有的人想象成天空,有的人想象成草原上的空,或是海上的空,山谷中的空。相对有,不是实有,否则就成了世间的相对论,恰恰是从相对中,看到此不可得,彼亦不可得,放到对相对法的挂碍而已,而不作对相对法定量与定性的分析,否则就成了所谓世间科学。我们不是反对世间科学,只是心不可被绑定而已,做到一丝不挂。一切法皆是心法。
                              所以第一章观察所谓的孕育的微妙变化,还是在变化相上打转而已,没有导归本心。那么文章所说观察万物生长精微变化,这个与王阳明前期走的“格物”的野路子是一样的,事物普遍缘起的,要各各看尽因缘,会伤到意根,最后王明阳一样会吐血,反思自已格竹子的方式是错误的。关键是没有导归心性,所以才成立的心学。


                              IP属地:福建36楼2021-04-08 10: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