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能找到最早关于天书的文字记载是明朝嘉靖二十五年,诗人邵元善曾经为此写过的诗文:
红崖削立一千丈,刻划盘回非一状。
参差时作鼎钟形,腾掷或成飞走象。
诸葛曾闻此驻兵,至今铜鼓有遗声。
即看壁上纷奇诡,图谱浑疑尚诅盟。
其后有很多见过天书的学者和官员都为红崖天书题过诗词。
乾隆三十七年(1772)贵阳人谢庭薰对此碑有了较详的描述:“诸葛碑在红岩晒甲山悬崖上,约二十余字,大者如斗,小者如升,非篆非隶, 不可辩识。字若术画,并非镌刻。岩原剥寸许,笔画如新。”这是目前能找到对于天书最早,最详细的文字描述,和上图非常契合,上图是光绪三十三66年复制本,我们暂时称它“光绪”本。
清乾隆到民国年间,安顺地区地方志就中出现多种缩摹本,这些缩摹本大同小异,字符形状都很接近,但排列分布略有差别,下面是各个版本之间的对照。
《黔记》本和《永宁州志》本对照,二者几乎一模一样,一个阴文,一个阳文,《永宁州志》本出自永宁知州黄培杰,道光十五年(1835年),他明确记载是派人缩摹的,“原碑文大小不一,又无行列,勾勒之际断画缺笔自所难免,与原碑不尽相合。”《黔记》本出自云贵总督吴振棫,咸丰四年七月(1854年)。

红崖削立一千丈,刻划盘回非一状。
参差时作鼎钟形,腾掷或成飞走象。
诸葛曾闻此驻兵,至今铜鼓有遗声。
即看壁上纷奇诡,图谱浑疑尚诅盟。
其后有很多见过天书的学者和官员都为红崖天书题过诗词。
乾隆三十七年(1772)贵阳人谢庭薰对此碑有了较详的描述:“诸葛碑在红岩晒甲山悬崖上,约二十余字,大者如斗,小者如升,非篆非隶, 不可辩识。字若术画,并非镌刻。岩原剥寸许,笔画如新。”这是目前能找到对于天书最早,最详细的文字描述,和上图非常契合,上图是光绪三十三66年复制本,我们暂时称它“光绪”本。
清乾隆到民国年间,安顺地区地方志就中出现多种缩摹本,这些缩摹本大同小异,字符形状都很接近,但排列分布略有差别,下面是各个版本之间的对照。
《黔记》本和《永宁州志》本对照,二者几乎一模一样,一个阴文,一个阳文,《永宁州志》本出自永宁知州黄培杰,道光十五年(1835年),他明确记载是派人缩摹的,“原碑文大小不一,又无行列,勾勒之际断画缺笔自所难免,与原碑不尽相合。”《黔记》本出自云贵总督吴振棫,咸丰四年七月(1854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