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不集中吧 关注:798贴子:3,990
  • 0回复贴,共1

经常挨打VS未挨打的孩子,两者之间存在的差距,值得深思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在管教孩子时,面对孩子的磨蹭和不专心,哭喊、吼叫、威胁、恐吓,更好的方式是什么?
看到问题下的回答,反映出的更多的是家长在教育方法上的错误。
其实不是不想用其他方法,而是不会用,不知道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或者是在面对孩子具体问题时,很容易被孩子的行为激发自己的情绪,进而采用棍棒教育的方式教育孩子。
所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下这个问题:
经常挨打VS未挨打的孩子,是否会存在差距?
我们都知道孩子的智商先天遗传占了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智商发展,包括打骂孩子、批评孩子、冷落孩子等等。
孩子挨打还会影响智商?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但这是经过一定研究而得出的结果。
神经学家曾经做过一些调研,发现经常遭受打骂的孩子和从未挨打的孩子大脑的扫描图有很大差异。左边是从未挨打的孩子的大脑扫面图,右边是经常挨打孩子的大脑扫描图。
从图中我们就能看到差别,右边的黑色区域明显要比左边的多很多,这就说明,经常遭受打骂的孩子大脑里的黑色区域占的比例很大,大脑容量也缩小了不少。
美国布什尔海大学家庭研究中心的报告发现:
从小常接受家长挨打、挨骂的儿童在智商测验中平均分96分,而那些不常挨打或几乎不曾挨骂的小孩的智商测验平均分则为108分。
12分的差距从简单的数字层面来说可能不是一个很大的数目,但是从智商差距来说,它直接就说明了孩子智商发展处在一个不同的阶层。
为什么经常挨打、挨骂会影响孩子的智商?
性格自卑
经常挨打的孩子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内心自卑,对事情表现出极大的不自信,做事唯唯诺诺。
家长打骂孩子一般都是希望孩子听话,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自卑的孩子确实听话,家长也达到了目的。
但时间一长,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自我定位。
比如:家长总是说孩子“笨”、“蠢”、“没用”等等,也因此总是对孩子动手,时间久了,孩子也会下意识的给自己贴上负面标签,孩子性格开始“阴郁”,从而影响到智商的正常发展。
心理颓废
一些孩子在家长的打骂之下,逐渐产生自卑心理,并且会逐渐丧失掉上进心,产生心理颓废的现象。
家长打骂孩子,最根本的目的还是希望孩子能够有所进步,但是过度的打骂反而会让孩子逐渐丧失斗志,甘愿平庸不犯错,因为只要不犯错就不会挨打。
没有上进心的孩子,智商不会有多大的提高和发展。
叛逆“学坏”
孩子经受长时间的打骂,除了自卑之外,还会产生叛逆的后果,这是属于孩子的一种反抗方式。
家长越希望孩子做什么事,孩子就越不做;家长越不希望孩子做什么,孩子就越要做什么;只要反着来,孩子就会觉得开心。
家长的初衷都是希望孩子能够学好,好好学习,这种情况下,叛逆的孩子自然不会顺从家长,只会学坏,智商发展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家长应该用怎样的方式教育孩子?
查找行为背后的原因
任何行为背后都有动机和需求,也就是原因。
在家庭教育中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揪住现象说事,但是很少有家长愿意动脑筋思考行为背后的原因。
比如:孩子作业不专注、爱拖拉磨蹭。一般来说,孩子的磨蹭、不专心有几种原因。一是不擅长,有畏难情绪;二是不熟悉,不喜欢;三是缺少时间观念,缺少时间感和空间感;四是对目标不明确;五是隐性逆反。
大部分孩子的拖延磨蹭,都源于对困难的恐惧或者隐性的逆反。而这两者,都与人格发展水平相关。如果父母总是习惯于催促、皱眉、怒吼,孩子就一定会有以上两种行为的产生。
所以,与其说是孩子磨蹭、注意力不集中,不如说是孩子的这个现象反映了家长教育方式出现了问题。
放弃监视和打扰
以孩子写作业为例,很多家长陪着写,他们的理由是,如果不这么做,孩子就会不好好写作业。
但实际上,陪的越多,孩子的依赖心越强,对自己的作业越没有责任感。而家长将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也会不由自主的戴着一双“警察眼”,以挑剔的目光审视孩子的表现。最终的结果是两败俱伤。
家长的陪读,很容易沦为监视,而当看到孩子“很笨”,讲半天都听不懂的时候,焦躁之心就不由自主的产生了。
所以,家长需要遵守的一个原则是“不求不应,有求当应则应”,只有孩子明确的发出求助信息,父母才需要上前查看,并且,不是所有的要求都必须答应。
边界感,是需要父母时刻铭记的。
帮助孩子树立条理性和目标感
很多孩子缺少逻辑性,一方面和年龄有关,另一方面也和父母的引导有关。
以写作业为例,家长可以在孩子写作业之前,先帮孩子梳理一下今天的作用都包括什么?打算先写什么?什么是必须完成、紧要完成的内容?预计需要多少时间完成?如果遇到难点,怎么处理?等等。
当有了目标、时间感和条理性之后,孩子再做作业就会心里有底,也更有方向性。


1楼2021-05-18 10:0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