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第19版)》中描述“投资需求曲线”时写道:“考察一个简化的经济。在这里,企业可以投资于不同的项目:A、B、C,等等,一直到H……利率为5%时……投资项目A到G都将有利可图” (第384-385页)。从这一段描述可以看出,此处的考察对象并不是整体经济,而是经济中的某个竞争企业。因为对于整体经济而言,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对经济中所有“有利可图”的项目进行投资后,所有企业的经济利润均为零,任何项目的投资收益率都等于利率,显然与此处描述不符。而竞争企业是价格接受者,其行动对市场价格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因而可以把市场价格看作是既定的,其投资也不会影响项目的收益率。因而,以竞争企业作为考察对象时,其的投资需求就是所有净利润为正的项目的总和。
但是,对于整体经济而言,“(投资项目)每年都能获得一个固定的净收入” (第384页)这一前提是不存在的,因为投资的增加,必将导致项目收益率的降低。以图为例,假设项目A为种植苹果、项目B为种植桃子、项目C为种植梨……,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经济中的所有企业首先会投资项目A(种植苹果),随着对项目A投资的增加(种植的苹果增加),竞争逐渐激烈,其产出价格逐渐降低(苹果价格降低),进而引起其收益率降低;当项目A的投资收益率与项目B的投资收益率相同时,会继续同时投资项目A和项目B……直至所有项目的投资收益率均与利率(5%)相同。此时,企业经济利润为零,所有项目的投资额之和(图中为5500万美元)为此时的资本存量,所有项目的产出之和为总产出,投资是总产出中减去消费的剩余部分,与资本存量是两个概念。

此图为 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9版)》第385页的举例
萨缪尔森用上图论证投资需求与利率的关系,无疑是犯了“合成谬误”。“利率为5%时……投资项目A到G都将有利可图……从而使投资总额达到5500万美元” (第385页),此时,项目A+项目B+……+项目G投资之和等于资本存量,而投资是总产出中减去消费的剩余部分,投资与资本存量是两个概念。
因为投资需求直接影响经济产出,相比上图,用索洛增长模型来论证投资需求与利率的关系更为合适。同时,在索洛增长模型中,随着资本深化,经济的总产出不断增长,为“保持其它条件不变” (第5-6页),将考察对象由“投资与利率的关系”变更为“投资率(投资/总产出)与利率的关系”更为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