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歌词的押韵根据首句起韵,逢双押韵
2,要看歌词的内容和表情,一般来说作品表现柔和和深沉的感情时,试于采用(遥条韵,梭,波韵,人辰韵,发花韵)作品如表现缠绵细腻的,采用(灰堆,也斜,姑苏,遥条)表现热情,奔放,明朗,雄壮的采用(江阳韵,中东韵,发花韵)。
3对于歌词押韵时,要看歌词中关键性词来定义。
4,合唱歌曲歌词尽量选用开口韵(江阳,中东,人辰,怀来,遥条)
独唱歌曲歌词选用一些柔和和细腻的(灰堆,也斜,梭波)
写歌就要投入写歌中去才行写歌是要用脑去写,要用心去写才能写出好歌
写好歌词其实很不容易的,也要很广的知识面和切身的体会才能写出很好的歌词。有空多留意。
那 要需要你全身心的投入自己的情感和思维~~~用的不是手去写也不是笔去写而是心去写!!!!歌词记录的是你生活中走过的经历!是经历化作的感叹!!
一、歌词与诗词的区别
说到这个方面,我想提一下古体词。其实古体词创作和现在的歌词创作是极为相似的。‘沁园春’、‘江城子’、‘蝶恋花’、‘浪淘沙’等等词牌,其句式是固定的,古体词讲究律列,由不同的文人依其版式填入不同的内容。它与唐诗的区别主要在于工整性,唐诗的律列一般都相对固定在五言、七言,这是一种用来诵读的文学艺术。而我们在阅读宋词的时候遇到的那些长长短短的句式、疏疏密密的韵脚,就会觉得一种音乐感。确实,据考证,古体词的词牌原本都有固定的曲式一一对应,虽然这些音乐唱法几乎没有留存下来,但不可质疑的是,古体词确实是古代的一种用于歌唱的文学艺术。
那么,古体词创作与现代歌词创作的区别在哪里呢?我觉得,最主要的区别并非文学,或者说主要并不在于文学表现形式的革新(即使最新潮的R&B曲风都有类似《东风破》《发如雪》这样复古风的作品),而在于音乐形式的极大自由化和个性化发展。
粗略概算了一下,宋词常用词牌现今为人所知的大体五十至六十个,多不出一百个,也就是说,当时全国的文人都围绕这一百种以内的曲式进行创作。这种现象带来一个显而易见的结果:一首词,它所表达的情感,无论是快乐、悲伤、积极、消极,全由文字作者,也就是词人所左右。所谓曲式只是为固定格律而存在的框架物,而泯灭了其作为艺术的功用。所以,同一词牌的作品,既可以写得气势磅礴、也可以弄得小里小气。这或许正是宋词最终只留下文字的原因吧。
反观如今的歌词创作,无须我多言,歌与词的关系就如同水与鱼,从某种程度上,音乐的重要性甚至要超出文字本身。好的音乐能让人一听便感受到其中所蕴涵的情感,歌词则更多之是对音乐表现情感的丰富和诠释,当然,也存在反过来先创作歌词的情况,这时候好的歌词也必须通过与之切合的音乐才能让人产生强烈共鸣,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正是基于以上的看法,我期待这里的管理员能更多的引导大家将音乐和文字结合起来,比如可以搞一些固定单曲的填词比赛,或者为某些特别好的歌词征集音乐。总之,由于板子里文字写手相对更多的现实,更希望能有更多的音乐作者加入进来,以期真正展现这个版子的特色,而不是让大家停留于低级别诗词创作的孤芳自赏之中。
二、作为歌词作者的团队意识
如今的社会各个行业都讲究teamwork,即团队协作,作为歌词的作者当然也不能幸免。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与曲作者的合作。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应当在创作的最初就建立这样的意识。
或许有人会问,在没有曲作者的情况下,找谁去合作呢?或者说,为什么不能我们先写歌词,让曲作者来迎合我们呢?
2,要看歌词的内容和表情,一般来说作品表现柔和和深沉的感情时,试于采用(遥条韵,梭,波韵,人辰韵,发花韵)作品如表现缠绵细腻的,采用(灰堆,也斜,姑苏,遥条)表现热情,奔放,明朗,雄壮的采用(江阳韵,中东韵,发花韵)。
3对于歌词押韵时,要看歌词中关键性词来定义。
4,合唱歌曲歌词尽量选用开口韵(江阳,中东,人辰,怀来,遥条)
独唱歌曲歌词选用一些柔和和细腻的(灰堆,也斜,梭波)
写歌就要投入写歌中去才行写歌是要用脑去写,要用心去写才能写出好歌
写好歌词其实很不容易的,也要很广的知识面和切身的体会才能写出很好的歌词。有空多留意。
那 要需要你全身心的投入自己的情感和思维~~~用的不是手去写也不是笔去写而是心去写!!!!歌词记录的是你生活中走过的经历!是经历化作的感叹!!
一、歌词与诗词的区别
说到这个方面,我想提一下古体词。其实古体词创作和现在的歌词创作是极为相似的。‘沁园春’、‘江城子’、‘蝶恋花’、‘浪淘沙’等等词牌,其句式是固定的,古体词讲究律列,由不同的文人依其版式填入不同的内容。它与唐诗的区别主要在于工整性,唐诗的律列一般都相对固定在五言、七言,这是一种用来诵读的文学艺术。而我们在阅读宋词的时候遇到的那些长长短短的句式、疏疏密密的韵脚,就会觉得一种音乐感。确实,据考证,古体词的词牌原本都有固定的曲式一一对应,虽然这些音乐唱法几乎没有留存下来,但不可质疑的是,古体词确实是古代的一种用于歌唱的文学艺术。
那么,古体词创作与现代歌词创作的区别在哪里呢?我觉得,最主要的区别并非文学,或者说主要并不在于文学表现形式的革新(即使最新潮的R&B曲风都有类似《东风破》《发如雪》这样复古风的作品),而在于音乐形式的极大自由化和个性化发展。
粗略概算了一下,宋词常用词牌现今为人所知的大体五十至六十个,多不出一百个,也就是说,当时全国的文人都围绕这一百种以内的曲式进行创作。这种现象带来一个显而易见的结果:一首词,它所表达的情感,无论是快乐、悲伤、积极、消极,全由文字作者,也就是词人所左右。所谓曲式只是为固定格律而存在的框架物,而泯灭了其作为艺术的功用。所以,同一词牌的作品,既可以写得气势磅礴、也可以弄得小里小气。这或许正是宋词最终只留下文字的原因吧。
反观如今的歌词创作,无须我多言,歌与词的关系就如同水与鱼,从某种程度上,音乐的重要性甚至要超出文字本身。好的音乐能让人一听便感受到其中所蕴涵的情感,歌词则更多之是对音乐表现情感的丰富和诠释,当然,也存在反过来先创作歌词的情况,这时候好的歌词也必须通过与之切合的音乐才能让人产生强烈共鸣,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正是基于以上的看法,我期待这里的管理员能更多的引导大家将音乐和文字结合起来,比如可以搞一些固定单曲的填词比赛,或者为某些特别好的歌词征集音乐。总之,由于板子里文字写手相对更多的现实,更希望能有更多的音乐作者加入进来,以期真正展现这个版子的特色,而不是让大家停留于低级别诗词创作的孤芳自赏之中。
二、作为歌词作者的团队意识
如今的社会各个行业都讲究teamwork,即团队协作,作为歌词的作者当然也不能幸免。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与曲作者的合作。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应当在创作的最初就建立这样的意识。
或许有人会问,在没有曲作者的情况下,找谁去合作呢?或者说,为什么不能我们先写歌词,让曲作者来迎合我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