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要期末考了,但是鸽王JWST都上天了,小更一波~

锑宿一恒星演化历程
当前锑宿一的质量是0.8M⊙,但追溯至其形成初期,它的质量应该更大,估计约为1.4M⊙。在主序早期,虽然恒星中含锑,但聚变反应时间不长,核心多为氢核,并未形成可裂变产能的原子核,以正常的主序形态演化,此时为FⅤ型黄白色主序星。后来随聚变反应进行,少量氦炉渣发生反应,且理论上经超理反应能产生少量重原子核,推动裂变反应维持辐射压力,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恒星的主序期。进过66亿年演化,核心区氢燃料逐渐耗尽,氦炉渣收缩并引燃外层氢,恒星膨胀,表面温度下降,成为红巨星(早期)。这之前的时期恒星状态统可称为原锑宿一。氦球进一步收缩,升温至1亿K,大量氦点燃,发生氦闪,锑场作用(类似催化)很可能将这次氦闪水平提高到了恒星系统外圈可见的水平,能量释放足以汽化/熔化类地行星区域的星球,并将气态巨行星表面温度大大提高,这一时期称为氦闪纪元。

氦闪纪元的最强爆发期抛洒出原锑宿一约0.66M⊙的质量,相当于损失了整个外层大气和部分核心区物质,剩余的区域因辐射压力迅速膨胀,吸积回一部分物质,最后保存约0.8M⊙的质量,体积膨胀到约0.5V⊙。
体积膨胀到约0.5V⊙后,恒星变化出现短暂的宁静期。若没有锑场,应当随着残余的氢氦聚变反应逐渐完毕而收缩,最终形成地球大小的碳白矮星。但是由于锑在恒星中主要分部与核心区和对流区,原本集中于核心区的锑开始发挥作用。氦闪后,相当量的氦融合为碳,根据字母守恒He+C=锑场=H+Ce,迅速提高了核心区的重元素含量,重元素受锑场影响聚变形成超铀元素,核心区开始以裂变反应产能,与红超巨星“洋葱头”式核心不同的是,裂变区的重元素没有明显的分层且不断流动;外层伴随形成的大量氢也重新开始进行氢核聚变,辐射压力使恒星体积再度膨胀,半径达到约0.8R⊙,这一过程再度吸积回一部分逃逸的物质,形成稳定大气,半径达到约1R⊙。
至此,经历氦闪纪元后,锑宿一进入后主序阶段(可认为是Ⅷ型恒星),恒星系统内部环境重归稳定。氦闪纪元抛洒大量物质,造成严重的空间扰动,后来大部分物质逃逸出空间,残余部分为重建新的行星系统提供了新鲜原料。
氦闪纪元过程中,原锑宿一从物理上(抛洒物质)损失外层大气的锑,由于外层密度小,损失尚且不大,但后期重新进入后主序阶段过程,为制造重元素和新的氢,消耗了巨额的锑场能,但当前锑宿一目前依赖于锑场的后主序稳定状态还能保持相当长的时间,表明其锑场能量相当充裕,也只有足够充足的锑场能才能保证上述一系列演化,保证锑宿一系统的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