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服装
1、冲锋衣:这种冲锋衣姑且不讨论质量如何,但大概率是有内衬的两层压胶冲锋衣。同时这种配发的冲锋衣是工装,在维护保养上根本不可能像大家自己买的冲锋衣那样去护理,妥妥的洗衣机清洗,至于防水喷剂之类的肯定是没有。所以这种冲锋衣在长时间恶劣环境中的防水性和可靠性是非常低的。
2、裤子:按照单位配发的德性,这东西配发的概率极低,所以他们穿的大概率就是普通的裤子。
3、羽绒服:那件羽绒服虽然不知道具体款式,但是基于已知信息推导,应该是一件适合内穿的薄款羽绒服。羽绒服在干燥环境中的保暖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水一旦渗透进去……
4、一次性雨衣:这种东西对付中小雨还行,大雨效果打折的厉害,而且密林环境的树枝完全就是一次性雨衣杀手。
二、食物:
根据新闻描述,只有少量的日常低热量即食食品,零食以及瓶装水。
三、火源、容器:
根据已知信息,团队没有携带适当的容器,生火物只有打火机和一瓶汽油。理论上汽油引火效率很高,但是要看具体环境,有些环境你即使有这两样东西也不见得能把火生起来。
四、庇护所:
从目前已知的信息中没看到,但不排除考察目的地有事先建好的营地。
五、导航:
1、指北针:理论上说指北针是最简单可靠的导航设备,但是在某些地磁紊乱的环境中这东西也会彻底失效,并且这种失效在深山中还很有可能让人无法察觉,最终导致彻底迷航,甚至原地打转。
2、GPS定位设备:专业手持设备虽然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携带,但至少他们随身携带的手机里有导航软件和电子罗盘。首先电子罗盘和机械式指北针一样,如果地磁紊乱都不能正常工作。至于手机GPS定位,虽然山里没有蜂窝移动网络无法使用AGPS,但依旧可以使用传统的GPS卫星信号进行定位。不过受限于手机的体积其GPS信号接收天线的尺寸和灵敏度,在复杂山地的密林环境中很容易丢失信号。同时异常的磁场环境也有可能干扰GPS的定位信号。最后就是手机在长时间的低温、雨水环境中的可靠性及续航能力非常堪忧。
六、环境:
1、我国西南地区十万大山不是白叫的,山势复杂陡峭,行动不便。尤其在海拔1500~2500这个海拔区间还有隐藏杀手。这种环境完全不同于北方的干冷,气候湿润多雨水,多雨雾。而较低的温度如果配合水,能让人快速失温。
下雨这个户外杀手大家都不陌生,如果在配合冲锋衣失效,没有雨裤,没有有效的挡雨设备和庇护所,那么失温几乎是必然的。
另一个致命杀手~雨雾,雨雾这东西在外面看就是漂浮在山间或山腰的云,在里面就是雾。虽然不知道这东西这次有没有出现,但是一旦出现,雨雾里的湿度是妥妥的100%爆表,即使没有下雨在雨雾中超多的水份和细小水珠会无孔不入,时间一长衣服从外到内全部浸润,虽然不至于湿透但会让衣物的保暖性大大降低。同时能见度降低到10米以内更是常规操作。
如果两者同时出现,首先环境温度会瞬间降低,然后衣物的保暖性也会大打折扣,湿透的头部会变成一个超级散热器,把你体内仅有的宝贵的热量全部散发出去。
2、茂盛的地表植物和树木会让视野大大受限,这种环境中的定位和导航本就很困难,如果再出现导航设备失效,想要走出去需要花费大把的时间和精力。
七、事件还原猜想:
四人考察队原计划进行一个简单的考察项目,项目计划时间一天往返或两天,且在考察目标位置已经完成了营地建设工作,有庇护所、火源、食品等物资,甚至该营地还配有蜂窝移动网络信号增强设备。考察队之前多次进驻,故此次考察未配备当地向导。全体队员轻装简行,仅携带路餐、矿泉水,以及过夜时消磨时间的香烟与零食。出发前司机给小队一瓶汽油用于营地引火。
进山后,考察小队突遇气象预报里没有的局地天气突变,大雨或大雾导致走错岔路而迷航,因未抵达营地没有网络信号,其携带的定位求救设备无法使用。加上当地磁场异常,小队试图用指北针重新确定方向无果后彻底迷路。考察小队此时决定下撤至山脚小溪后沿溪流向外突围自救。
随着时间推移,本已湿透的双腿就让身体热量快速流失,雨水又逐渐透过冲锋衣破损的压胶层弄湿了冲锋衣内衬,内衬吸收水分后快速扩散将里面保暖的衣服全部弄湿,最终导致人体快速失温。
此时,考察小队內可能已经有1~2人因失温逐渐丧失行动能力无法继续下撤。考察小队考虑生火取暖,但树木、灌木等植都吸满了水,加之没有合适的容器,只能将少量汽油倒在采集的木材上点燃汽油。因一直不断的雨水和湿透的木材在倒出来的汽油烧完后依旧无法引燃木头生起篝火。
最终考察小队决定留下一人照顾失去行动能力的两人,剩下一个身体状况相对好的人突围求救…………
以上均为根据新闻信息,结合个人经验的猜想。我相信整个小队即使在最危难的时刻依旧是一个团结的整体,大家都在尽己所能的自救和互救,闪放着人性光辉的一面。
不管这次事故的具体原因是什么,整个科考小队都是因公殉职为国捐躯的英雄。
1、冲锋衣:这种冲锋衣姑且不讨论质量如何,但大概率是有内衬的两层压胶冲锋衣。同时这种配发的冲锋衣是工装,在维护保养上根本不可能像大家自己买的冲锋衣那样去护理,妥妥的洗衣机清洗,至于防水喷剂之类的肯定是没有。所以这种冲锋衣在长时间恶劣环境中的防水性和可靠性是非常低的。
2、裤子:按照单位配发的德性,这东西配发的概率极低,所以他们穿的大概率就是普通的裤子。
3、羽绒服:那件羽绒服虽然不知道具体款式,但是基于已知信息推导,应该是一件适合内穿的薄款羽绒服。羽绒服在干燥环境中的保暖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水一旦渗透进去……
4、一次性雨衣:这种东西对付中小雨还行,大雨效果打折的厉害,而且密林环境的树枝完全就是一次性雨衣杀手。
二、食物:
根据新闻描述,只有少量的日常低热量即食食品,零食以及瓶装水。
三、火源、容器:
根据已知信息,团队没有携带适当的容器,生火物只有打火机和一瓶汽油。理论上汽油引火效率很高,但是要看具体环境,有些环境你即使有这两样东西也不见得能把火生起来。
四、庇护所:
从目前已知的信息中没看到,但不排除考察目的地有事先建好的营地。
五、导航:
1、指北针:理论上说指北针是最简单可靠的导航设备,但是在某些地磁紊乱的环境中这东西也会彻底失效,并且这种失效在深山中还很有可能让人无法察觉,最终导致彻底迷航,甚至原地打转。
2、GPS定位设备:专业手持设备虽然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携带,但至少他们随身携带的手机里有导航软件和电子罗盘。首先电子罗盘和机械式指北针一样,如果地磁紊乱都不能正常工作。至于手机GPS定位,虽然山里没有蜂窝移动网络无法使用AGPS,但依旧可以使用传统的GPS卫星信号进行定位。不过受限于手机的体积其GPS信号接收天线的尺寸和灵敏度,在复杂山地的密林环境中很容易丢失信号。同时异常的磁场环境也有可能干扰GPS的定位信号。最后就是手机在长时间的低温、雨水环境中的可靠性及续航能力非常堪忧。
六、环境:
1、我国西南地区十万大山不是白叫的,山势复杂陡峭,行动不便。尤其在海拔1500~2500这个海拔区间还有隐藏杀手。这种环境完全不同于北方的干冷,气候湿润多雨水,多雨雾。而较低的温度如果配合水,能让人快速失温。
下雨这个户外杀手大家都不陌生,如果在配合冲锋衣失效,没有雨裤,没有有效的挡雨设备和庇护所,那么失温几乎是必然的。
另一个致命杀手~雨雾,雨雾这东西在外面看就是漂浮在山间或山腰的云,在里面就是雾。虽然不知道这东西这次有没有出现,但是一旦出现,雨雾里的湿度是妥妥的100%爆表,即使没有下雨在雨雾中超多的水份和细小水珠会无孔不入,时间一长衣服从外到内全部浸润,虽然不至于湿透但会让衣物的保暖性大大降低。同时能见度降低到10米以内更是常规操作。
如果两者同时出现,首先环境温度会瞬间降低,然后衣物的保暖性也会大打折扣,湿透的头部会变成一个超级散热器,把你体内仅有的宝贵的热量全部散发出去。
2、茂盛的地表植物和树木会让视野大大受限,这种环境中的定位和导航本就很困难,如果再出现导航设备失效,想要走出去需要花费大把的时间和精力。
七、事件还原猜想:
四人考察队原计划进行一个简单的考察项目,项目计划时间一天往返或两天,且在考察目标位置已经完成了营地建设工作,有庇护所、火源、食品等物资,甚至该营地还配有蜂窝移动网络信号增强设备。考察队之前多次进驻,故此次考察未配备当地向导。全体队员轻装简行,仅携带路餐、矿泉水,以及过夜时消磨时间的香烟与零食。出发前司机给小队一瓶汽油用于营地引火。
进山后,考察小队突遇气象预报里没有的局地天气突变,大雨或大雾导致走错岔路而迷航,因未抵达营地没有网络信号,其携带的定位求救设备无法使用。加上当地磁场异常,小队试图用指北针重新确定方向无果后彻底迷路。考察小队此时决定下撤至山脚小溪后沿溪流向外突围自救。
随着时间推移,本已湿透的双腿就让身体热量快速流失,雨水又逐渐透过冲锋衣破损的压胶层弄湿了冲锋衣内衬,内衬吸收水分后快速扩散将里面保暖的衣服全部弄湿,最终导致人体快速失温。
此时,考察小队內可能已经有1~2人因失温逐渐丧失行动能力无法继续下撤。考察小队考虑生火取暖,但树木、灌木等植都吸满了水,加之没有合适的容器,只能将少量汽油倒在采集的木材上点燃汽油。因一直不断的雨水和湿透的木材在倒出来的汽油烧完后依旧无法引燃木头生起篝火。
最终考察小队决定留下一人照顾失去行动能力的两人,剩下一个身体状况相对好的人突围求救…………
以上均为根据新闻信息,结合个人经验的猜想。我相信整个小队即使在最危难的时刻依旧是一个团结的整体,大家都在尽己所能的自救和互救,闪放着人性光辉的一面。
不管这次事故的具体原因是什么,整个科考小队都是因公殉职为国捐躯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