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吧 关注:7,951贴子:166,228
  • 7回复贴,共1

[转载]苏州虎丘黑松林吴墓第一次研讨会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楼主还在上学,只能一点一点发
2019年9月28日,在苏州博物馆会议室举行了《黑松林三国墓第一次研讨会》,与会人员有苏州博物馆程义、姚晨辰,中央美术学院郑岩,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唐锦琼,苏州大学第二实验学校王学雷,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孙明利、张铁军、何文竞,苏州大学艺术学院陈谨、段雪妮、张鼎等。
首先由程义介绍了与会嘉宾,并对组织此次会议的缘起、背景、目的意义及主要议程做了简单说明。会议分为两部分进行,第一步先由发掘人和保管人对现存资料进行介绍,第二步所有参会人员自由讨论。
王学雷是黑松林第一次发掘的具体负责人,正是他提供了黑松林石刻线画的拓本。因为时间久远,文物资料和记录资料分属博物馆和考古所保存,再加之多次搬迁,早期发掘的资料已经有些混乱。因此请他对二十年前第一次发掘的经历进行了回忆和重述。王学雷对比发掘照片和工作笔记,对当时的工作情况回忆如下: 1997年4月28日,具体发掘人为丁金龙,张照根,王学雷,在虎丘黑松林,座巨大土墩的腰部发现了古墓葬,其中M2的明墓,出土石屏风的三国墓编号为M4。 4月29日,此地以前为刑场,当地人称之为“黑松林”。经过勘查墩顶存有一宋代的盗洞。5月6日,和副馆长,考古部副主任一起调查,定性为六朝墓葬。5月 10日,开始启动清理工作,从封门开始清理,一个月左右结束,当时共编号8座墓。当时怀疑是周瑜墓,因为M2的明代的墓志中有“葬于武(虎)丘乡周公墩”之语。墓顶有较多白泥(石灰),可能有星象天文图壁画。民国《吴县志》:“县东二里”(周瑜墓)古人把东西方向颠倒也有可能!随后苏州市考古所提供了现存的线图、拓本、照片。但是非常可惜,未发现M4的平剖图。据王学雷回忆,该墓是一座前后室墓,后室有两室。根据照片和他的记录,该墓两个后室各出一个石屏,石屏当时已经倒在地上,一块完整,一块碎裂。石屏两面均有石刻线画,但仅有一面图像完整。虎形支座就是该墓出土,应该就是屏风支座,两侧为头朝外的石虎,中间再放置条形支座。另外在这个大墓里还出土有石门,部分石构件当时未运回来,只留有拓本,现场对石门拓本进行了组合和确认。石榻石案都是这些六朝墓出土的。但是在搬迁时发现的凤凰元年残砖是否是该墓地出土,没有印象。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1-12-05 19:08回复
    姚晨辰是苏州博物馆考古出土文物保管者,黑松林出土文物就由他保管,我们曾经做过简单的整理。他根据钱公麟《苏州考古》一书简单的报道,对黑松林墓地的情况作了充实和补充。虎丘乡留园村黑松林墓地(大概在今交通技校一带),发现三国墓五座——M3、M4、M6、M7、M8,其中以M4为主墓。M4结构为甬道、墓室和左右后室的多室墓,其墓巳被盗,甬道到后室总长13米。前室为横式,宽6.2米、进深3.4米、高3.8米。后为左右对称两室,有石质门框、门柱和棂窗;后室呈刀形,有通道和后室,其长为3.8米、宽2.4米、高2.8米。墓室和甬道都为双重拱券顶。其墓室内最富特点,前室顶有彩绘壁画痕迹,可惜已残缺;后室门楣上为阴线刻画像石,图为人物及云气画。M3在M4东侧,为前后两室的双室墓,均为弯窿顶,墓门朝南,有短甬道,两室之间也有一通道,全长9米。该墓前后的穹窿顶部,各盖有一块大青石。M6在M4东北处,为单室墓叠涩顶,南侧和西侧各有一拱券顶耳室。M7、M8为单室墓,穹窿顶,破坏严重。
    图片
    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张铁军和何文竞是黑松林旁边另一土墩(虎丘路新村土墩)的发掘者,该墓地资料还在整理中。这两个墓地过去认为可能是一个墩,现在看来应该还是两个墩,相距约200米。“黑松林”根据明代墓志应该叫“周公墩”,虎丘路新村土墩根据宋代及明代墓志应该叫“吴天墩”,地点在路虎路西侧,一号桥附近。
    虎丘路新村土墩M1为前后室,穹窿顶,前室两侧各一耳室,耳室为券顶。建造方式是先在高地上建造墓室,然后再加封土,初无墓道。现在的墓道推测是合葬时修建的。此墓历史上两次被盗,分别是合葬前后各一次。从甬道封门墙的砌筑方式上看得出来,墓室大多采用大砖多顺方式砌筑,而这堵封门墙是三顺一丁的小砖砌成,砌筑在第一次盗洞之南。M2由于不再封土正中,墓室两侧受力不均匀,所以在早期,一侧墓墙就已经受力倒塌。不过这也变相保护了墓内的文物,使得我们从中得以清理出相对比较丰富的文物,其中包括多件制作精致的金银器。M5在M1、M2封土内,可能被刻意捣毁,该墓出土“吴侯”铭文砖。此墩封土残存长宽50米左右,M1规格很高,M5出“吴侯”铭文砖和“建兴二年”铭文砖,M2出土的人骨鉴定为25岁左右的女性。M1所出青瓷谷仓罐,也是一件比较重要的文物。
    考古所发掘人对墓主身份做了初步推测:a、M5墓主为孙策,孙策于“吴侯”任上死亡,与铭文砖“吴侯”符合,那么M1即可能为孙坚墓,M5出土“建兴二年七月廿二日吴王……”铭文砖,此“建兴”或为孙权称王未称帝之前曾使用“蜀汉”年号,但此时是孙策死亡24之后,因此此种可能性很小。b、孙权公元229年称帝,死后葬在蒋陵,M5墓主为孙权的可能性不存在。c、M5墓主为孙绍,M1为孙策,“建兴”年号时代比较符合,M2墓主则可能是孙策的某位侧室,但史有明文孙绍后改封“上虞侯”,死后继续用“吴侯”铭文砖下葬可能性不大。d、M5墓主为孙英,孙英于五凤元年(公元254年)谋诛孙峻,事觉自杀,铭文砖所见“凤”字与之相符,“建兴二年”为公元253年,与五凤元年衔接,时代接近,孙英系自杀身亡,死于吴侯任上,或许可以以此身份下葬,从发掘情况看,M5曾被捣毁,也许与孙峻等人报复有关。孙英父为孙登,孙登葬在蒋陵,不在苏州,因此M1墓主推测仍是孙策,M2为孙策侧室,因为M5被捣毁,但M1、M2未被捣毁,或许和他们没有直接血缘关系有关。e、M5为孙基,M1或为孙霸,或为孙策。孙基五凤年间被封“吴侯”,铭文砖所见“凤”字与此相符,但孙基元兴年间被削爵,流放会稽乌伤县,因此M5为孙基的可能性极小。f、M5墓主为孙壹,孙壹投曹魏,被曹魏封为“吴侯”,入魏三年死。因此M5墓主为孙壹的可能性亦不存在。
    在听取了三位的报告后,大家对黑松林墓地M4出土完整的屏风画像石图像发表了各自的初步意见:有人说是曾子和曾母,可以对照浙江海宁墓和朱鲔石室的画像石。故事情节有点像《列女仁智》,跟墓主故事应该没有什么直接关系。没有榜题,应该是当时非常流行,当时人一眼就看出来的。画面左下角断崖式样画法,在敦煌和韩休墓都是这种表达方法,不过这
    这是最早一例。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三国时期这么大型的场景是个缺环,所以先把这两块屏风出土的相关情况短篇作为介绍材料先发表出来,供大家研究。
    郑岩结合他研究三国绘画的资料,对黑松林石刻线画屏风提出了初步的看法:a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战争中原曹魏和长江流域的东吴的资料特别少,形成一个缺环。北方只有西北地区嘉峪关到敦煌一带,有一些比较系统的材料,张朋川先生当年做的东西。东北地区由于割据,这个系统也比较清晰;b今天黑松林的材料,可以做两个联系。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1-12-05 19:15
    回复
      2025-08-04 14:53:3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IP属地:中国香港3楼2021-12-23 02:19
      回复
        吴都有黄武年号了为啥要用蜀国的建兴年号?还有蜀国建兴二年是公元224年,怎么可能是253年。而且蜀的建兴年号用到237就已经换成延熙了。


        IP属地:新加坡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1-12-25 09:06
        收起回复
          孙权222年临江拒守就是独立王国了,有自己的黄武谢谢,哪怕是称魏臣期间国内用的都是建安,用个🔨蜀年号?黑孙权上瘾了?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1-12-25 13:35
          回复
            【此“建兴”或为孙权称王未称帝之前曾使用“蜀汉”年号】
            跟《吴主传》的【黄武】年号不符合,也跟《长沙走马楼吴简》的【建安】二十六年、二十七年号不符合,【三国志】以魏为正统,在吴志蜀志的【建安二十五年】后分别使用了【魏黄初】年号。
            【黄武】之前的两年,东吴是一直还在使用【建安】年号,《长沙走马楼吴简》是全世界目前为止独一份吴国历史原件材料


            IP属地:广东6楼2021-12-30 07:53
            回复
              这里的吴侯是孙英可能性最大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2-03-08 06: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