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还在上学,只能一点一点发
2019年9月28日,在苏州博物馆会议室举行了《黑松林三国墓第一次研讨会》,与会人员有苏州博物馆程义、姚晨辰,中央美术学院郑岩,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唐锦琼,苏州大学第二实验学校王学雷,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孙明利、张铁军、何文竞,苏州大学艺术学院陈谨、段雪妮、张鼎等。
首先由程义介绍了与会嘉宾,并对组织此次会议的缘起、背景、目的意义及主要议程做了简单说明。会议分为两部分进行,第一步先由发掘人和保管人对现存资料进行介绍,第二步所有参会人员自由讨论。
王学雷是黑松林第一次发掘的具体负责人,正是他提供了黑松林石刻线画的拓本。因为时间久远,文物资料和记录资料分属博物馆和考古所保存,再加之多次搬迁,早期发掘的资料已经有些混乱。因此请他对二十年前第一次发掘的经历进行了回忆和重述。王学雷对比发掘照片和工作笔记,对当时的工作情况回忆如下: 1997年4月28日,具体发掘人为丁金龙,张照根,王学雷,在虎丘黑松林,座巨大土墩的腰部发现了古墓葬,其中M2的明墓,出土石屏风的三国墓编号为M4。 4月29日,此地以前为刑场,当地人称之为“黑松林”。经过勘查墩顶存有一宋代的盗洞。5月6日,和副馆长,考古部副主任一起调查,定性为六朝墓葬。5月 10日,开始启动清理工作,从封门开始清理,一个月左右结束,当时共编号8座墓。当时怀疑是周瑜墓,因为M2的明代的墓志中有“葬于武(虎)丘乡周公墩”之语。墓顶有较多白泥(石灰),可能有星象天文图壁画。民国《吴县志》:“县东二里”(周瑜墓)古人把东西方向颠倒也有可能!随后苏州市考古所提供了现存的线图、拓本、照片。但是非常可惜,未发现M4的平剖图。据王学雷回忆,该墓是一座前后室墓,后室有两室。根据照片和他的记录,该墓两个后室各出一个石屏,石屏当时已经倒在地上,一块完整,一块碎裂。石屏两面均有石刻线画,但仅有一面图像完整。虎形支座就是该墓出土,应该就是屏风支座,两侧为头朝外的石虎,中间再放置条形支座。另外在这个大墓里还出土有石门,部分石构件当时未运回来,只留有拓本,现场对石门拓本进行了组合和确认。石榻石案都是这些六朝墓出土的。但是在搬迁时发现的凤凰元年残砖是否是该墓地出土,没有印象。
2019年9月28日,在苏州博物馆会议室举行了《黑松林三国墓第一次研讨会》,与会人员有苏州博物馆程义、姚晨辰,中央美术学院郑岩,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唐锦琼,苏州大学第二实验学校王学雷,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孙明利、张铁军、何文竞,苏州大学艺术学院陈谨、段雪妮、张鼎等。
首先由程义介绍了与会嘉宾,并对组织此次会议的缘起、背景、目的意义及主要议程做了简单说明。会议分为两部分进行,第一步先由发掘人和保管人对现存资料进行介绍,第二步所有参会人员自由讨论。
王学雷是黑松林第一次发掘的具体负责人,正是他提供了黑松林石刻线画的拓本。因为时间久远,文物资料和记录资料分属博物馆和考古所保存,再加之多次搬迁,早期发掘的资料已经有些混乱。因此请他对二十年前第一次发掘的经历进行了回忆和重述。王学雷对比发掘照片和工作笔记,对当时的工作情况回忆如下: 1997年4月28日,具体发掘人为丁金龙,张照根,王学雷,在虎丘黑松林,座巨大土墩的腰部发现了古墓葬,其中M2的明墓,出土石屏风的三国墓编号为M4。 4月29日,此地以前为刑场,当地人称之为“黑松林”。经过勘查墩顶存有一宋代的盗洞。5月6日,和副馆长,考古部副主任一起调查,定性为六朝墓葬。5月 10日,开始启动清理工作,从封门开始清理,一个月左右结束,当时共编号8座墓。当时怀疑是周瑜墓,因为M2的明代的墓志中有“葬于武(虎)丘乡周公墩”之语。墓顶有较多白泥(石灰),可能有星象天文图壁画。民国《吴县志》:“县东二里”(周瑜墓)古人把东西方向颠倒也有可能!随后苏州市考古所提供了现存的线图、拓本、照片。但是非常可惜,未发现M4的平剖图。据王学雷回忆,该墓是一座前后室墓,后室有两室。根据照片和他的记录,该墓两个后室各出一个石屏,石屏当时已经倒在地上,一块完整,一块碎裂。石屏两面均有石刻线画,但仅有一面图像完整。虎形支座就是该墓出土,应该就是屏风支座,两侧为头朝外的石虎,中间再放置条形支座。另外在这个大墓里还出土有石门,部分石构件当时未运回来,只留有拓本,现场对石门拓本进行了组合和确认。石榻石案都是这些六朝墓出土的。但是在搬迁时发现的凤凰元年残砖是否是该墓地出土,没有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