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4 09:18
通过综合分析夏代(考古学体系中的龙山时代晚期和二里头时代)的考古资料,张莉在文中探讨一系列不见于文献记录的夏代史迹:公元前1900年左右早期中国出现了以人口锐减为显著特征的大灾难,导致了大范围的社会崩溃和突变,整个黄河流域仅额济纳河交流区和黄土高原两处得以延续原先的龙山传统;以洛阳盆地为中心的嵩山南北地区则以此为契机在二里头时代(夏代后期)崛起,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重组与变革,并奠定了早期中国政治和思想基础。
。
。

张莉,生于1982年,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校聘),主要研究方向为欧亚大陆青铜时代考古以及社会复杂化。
文献之外的夏代历史
——考古学的视角
文| 张莉
(本文原载于《中国文化研究》2018年秋之卷)
古代典籍中的夏代历史是早期中国社会顶层设计理念的重要源头,是政治统治合法性的关键参照物,也是中国古史研究的一大热点。然而,夏代作为三代的肇始王朝,其相关文字记载相对缺乏,即便是在春秋时期,孔子已有夏史“不足征……文献不足故也”(《论语·八佾》)的感慨;至太史公之时,则以《史记·夏本纪》通篇不过三千余字的篇幅叙述了夏代四百余年的历程,更多的夏史信息早已湮灭于历史的烟云。而即使是有幸保留于文字记录的夏史内容也多语焉不详,如刘绪先生即洞见文献典籍中的夏积年与夏世系明显不匹配,存在已知夏王平均在位时间过长的现象;李旻先生则指出文献中的夏王名表在少康之前可能有着相当的缺失,自少康以降,夏王世系的记录才开始翔实。另一方面,通过文献流传至今的夏史记录也有着明显的共性。孙庆伟先生将见于文字记载的夏史归纳为四个主要方面,即“茫茫禹迹”“禅让与世袭”“失国与中兴”“孔甲乱夏与桀放南巢”。其中,“禹迹”,尤其是其中大禹成功治水的相关记载,在夏代相关史料中颇为突出,后者不仅是《禹贡》的核心内容,在《史记·夏本纪》中亦占据了过半篇幅。另一方面,典籍所载录的夏史也符合早期中国文献的普遍规律,即记载内容与权力活动紧密相关、以腹心地区统治者的视角为中心、集中于宫廷史、并强调一脉相承,此外的夏代史事则基本绝迹于文献记录。鉴于文字所载夏史的“不完整性”和“片面性”,是否还有可能还原更为全面的夏代历史?是否存在文献以外的、探索夏代史迹的可能呢?
考古学是通过物质材料探讨古代历史的重要途径,正如罗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先生所言:“考古学即为历史学另一种方式的延续……考古学就是历史学。”现代考古学引入中国后被赋予了“证经补史”的重任,上世纪初“疑古”思潮中对大禹事迹等夏代相关文献记载可信性的质疑,更是促使寻找和印证传世文献所见夏代史事成为中国考古学的一个核心命题,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另一方面,就方法论而言,基于物质材料的考古学研究同基于文字记载的文献研究是本质上客观对等的、探索古代历史的另一条路径,有着独立于文献之外的自身推演逻辑。即便在完全没有相关出土或传世文字记载的情况下,考古学研究也可以自成体系地提供关于古代历史的多方面信息,甚至可以进一步成为检视文献文本的参照物。而考古学独立于文献之外的研究体系,对于探索文字记录匮乏的夏代历史有着异常重要的意义:除了用于文献所记夏史的按图索骥,考古材料更能够自成体系地、较为客观全面地呈现不见于文字记录的夏代史迹。因此,本文拟通过梳理相关出土材料,以期重现不见于文献记录的夏代社会嬗替。
夏代所对应的年代大致在公元前21世纪到前16世纪之间,最新测年结果表明二里头时代的肇始年代为公元前1900年左右,本文所取二里头时代的年代据二里头遗址附近的灰嘴遗址最新测年结果,因此,本文对夏代史迹的考古学探索集中于二里头时代及其之前的龙山时代晚期。
通过综合分析夏代(考古学体系中的龙山时代晚期和二里头时代)的考古资料,张莉在文中探讨一系列不见于文献记录的夏代史迹:公元前1900年左右早期中国出现了以人口锐减为显著特征的大灾难,导致了大范围的社会崩溃和突变,整个黄河流域仅额济纳河交流区和黄土高原两处得以延续原先的龙山传统;以洛阳盆地为中心的嵩山南北地区则以此为契机在二里头时代(夏代后期)崛起,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重组与变革,并奠定了早期中国政治和思想基础。
。
。

张莉,生于1982年,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校聘),主要研究方向为欧亚大陆青铜时代考古以及社会复杂化。
文献之外的夏代历史
——考古学的视角
文| 张莉
(本文原载于《中国文化研究》2018年秋之卷)
古代典籍中的夏代历史是早期中国社会顶层设计理念的重要源头,是政治统治合法性的关键参照物,也是中国古史研究的一大热点。然而,夏代作为三代的肇始王朝,其相关文字记载相对缺乏,即便是在春秋时期,孔子已有夏史“不足征……文献不足故也”(《论语·八佾》)的感慨;至太史公之时,则以《史记·夏本纪》通篇不过三千余字的篇幅叙述了夏代四百余年的历程,更多的夏史信息早已湮灭于历史的烟云。而即使是有幸保留于文字记录的夏史内容也多语焉不详,如刘绪先生即洞见文献典籍中的夏积年与夏世系明显不匹配,存在已知夏王平均在位时间过长的现象;李旻先生则指出文献中的夏王名表在少康之前可能有着相当的缺失,自少康以降,夏王世系的记录才开始翔实。另一方面,通过文献流传至今的夏史记录也有着明显的共性。孙庆伟先生将见于文字记载的夏史归纳为四个主要方面,即“茫茫禹迹”“禅让与世袭”“失国与中兴”“孔甲乱夏与桀放南巢”。其中,“禹迹”,尤其是其中大禹成功治水的相关记载,在夏代相关史料中颇为突出,后者不仅是《禹贡》的核心内容,在《史记·夏本纪》中亦占据了过半篇幅。另一方面,典籍所载录的夏史也符合早期中国文献的普遍规律,即记载内容与权力活动紧密相关、以腹心地区统治者的视角为中心、集中于宫廷史、并强调一脉相承,此外的夏代史事则基本绝迹于文献记录。鉴于文字所载夏史的“不完整性”和“片面性”,是否还有可能还原更为全面的夏代历史?是否存在文献以外的、探索夏代史迹的可能呢?
考古学是通过物质材料探讨古代历史的重要途径,正如罗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先生所言:“考古学即为历史学另一种方式的延续……考古学就是历史学。”现代考古学引入中国后被赋予了“证经补史”的重任,上世纪初“疑古”思潮中对大禹事迹等夏代相关文献记载可信性的质疑,更是促使寻找和印证传世文献所见夏代史事成为中国考古学的一个核心命题,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另一方面,就方法论而言,基于物质材料的考古学研究同基于文字记载的文献研究是本质上客观对等的、探索古代历史的另一条路径,有着独立于文献之外的自身推演逻辑。即便在完全没有相关出土或传世文字记载的情况下,考古学研究也可以自成体系地提供关于古代历史的多方面信息,甚至可以进一步成为检视文献文本的参照物。而考古学独立于文献之外的研究体系,对于探索文字记录匮乏的夏代历史有着异常重要的意义:除了用于文献所记夏史的按图索骥,考古材料更能够自成体系地、较为客观全面地呈现不见于文字记录的夏代史迹。因此,本文拟通过梳理相关出土材料,以期重现不见于文献记录的夏代社会嬗替。
夏代所对应的年代大致在公元前21世纪到前16世纪之间,最新测年结果表明二里头时代的肇始年代为公元前1900年左右,本文所取二里头时代的年代据二里头遗址附近的灰嘴遗址最新测年结果,因此,本文对夏代史迹的考古学探索集中于二里头时代及其之前的龙山时代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