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吧 关注:882,669贴子:9,125,590
  • 1回复贴,共1

书法札记6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博物馆看古代木器展,有的原品已经残损了,为了让观众更好的欣赏,往往同时展出复制品。用现代工具作出的复制品其精细程度往往超过原品,用古代工具、古代工艺做不出这样的精度。然而细观往往有些遗憾,原品虽然残破,略显粗糙,但看起来却和谐;现代复原品虽精细,但让人觉得过于方正精工,反而显得不那么和谐了。这无关岁月的沉淀,工具和制作工艺的不同产生了这个现象。
和谐总有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黏糊味。夫妻二人过日子,你的我的分得清清楚楚,这日子多半是过不下去的。小葱拌豆腐似的一清二白,那可能是路人甲、路人乙搭伙同居,尽管关系亲密但一看就不是两口子。
不过,无论怎样?精细也好,黏糊也罢,总要有法度,离得不能太远。如果博物馆的那些木器复原品,不做榫卯,只是用几颗钉子一钉了事,那就无关和谐,只能用一句管总---糊弄骗人。
法度,写字是要有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信马由缰,随意挥洒,没有孔圣人随心所欲不逾矩的修养,往往只能是满纸鬼符不知所云。讲规矩,用笔且不说,在点画、结字、章法处理上,为了好看往往以中轴对称、排列对应、重心居中的思路来处理。这个思路没有问题,照这样写,肯定工整美观。如果印证以馆阁体、印刷体,一一合节。印证以古代大家作品,也能马虎说得过去,不过他们往往不那么老实,写得要么“过”那么“不足”,难道他们不知道法度规矩么?
欧阳询是最讲规矩的,但他的代表作--《九成宫》开头第一字“九”,就被人说写歪了,临的人往往把它改过来写正。其实从字的体势和字的上下连接上来看,这个字实际上不是歪的,因为它是一行中的字,不是单独的一个字。就字的重心而言,它虽然陡然直下看似危险,但从体势上讲还是“衡”的,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悬崖置屋牢”。颜体学的人很多。清代的钱沣、华世奎是学颜大家,是乖学生。相对于学生而言,先生的字如《家庙》可就太“皮”了。《家庙》第一不细致,第二不太守规矩。为什么说不太守规矩呢?“中轴对称”有的,但他偏要弄出条扭来扭去的中轴。“排列对应”有的,但他偏不肯老老实实的对准,总要弄成“s”状或者左偏右斜、七零八落的损状。“重心居中”是讲的,但他也没当回事,他拉上布白只讲综合平衡,根本不斤斤于“重心”。因为他的“心”不是一个,于是他将众多轻重不一的“心”随手抓在天平上,“衡”了就了了。馆阁体在此处要伤心了,它可向来都是“一颗痴心”示人的。赵松雪是浪子,他连点画都是粗细不一,忽轻忽重的,他也是随手一抓,“衡”了就了。
因为他们不太守“规矩”,所以他们的字有生气。因为有“规矩”,所以他们并不是化外野人,而是文质彬彬的端雅君子。“均”和“衡”有异,所取不同,故所致不一也。
不过话要说回来,馆阁体也好看,有功夫可以玩杂技,没有功夫那可不是玩那可就是送命去了。


IP属地:湖北1楼2022-03-23 01:20回复
    高人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4-09 00: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