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吧 关注:2,487,751贴子:16,776,705
  • 6回复贴,共1

叩开终极之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生命的诠释》第十三章 宇宙意志
作为一种“本存”内容的功能性表现,力和感应现已被我们锁定。我们由此发现,宇宙性质在相互作用下,形成了宇宙整体的一种“势”,这种势具有的客观效应,就是无尽的“升华”。
升华不具有方位和大小的概念,也并非是我们世俗文化中的高低或优劣,它是一种和谐的融融。它没有形象上可参照的等级,它仅仅是一种效应的渗化,一种能量和能力上由凝聚所造然的“整体性贯通”。之前我强调过,力的“神性”是它所具备的那种“顺应而势”的灵动功能。所谓“顺应而势”,就是指一种宇宙性质在与另一种宇宙性质的互动下,会产生行为模式上顺势而为的表现能力。也就是说,宇宙性质在互动的情况下,具有“智能拓展性”。诚然,这种“智能拓展性”离不开“感应”的灵觉功能,因为应力而趋的灵觉功能本身就是一种“神性”的功能。而且,“智能拓展性”更本质的是因感应的趋向所成就的。所以,当智能拓展到一定的深度和宽度的时候,自永的灵性在个性的行为模式上就会产生飞跃,从而升华成“慧”的基因。在这样的理解中,我们就可以发现:“感应”这个词本身就隐含着“感”的主体觉性和“应”的客观智性。因此,生命中所表现出的神性内容——感应灵性,实际上具有尼采所说的“原我”性。同时我们还能发现,不管本存中有多少性质,“感应”作为第一性功能,实际上是所有本存性质都具备的本能,否则这一性质本身就是不客观的,或者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由于客观上“宇宙性质”只有在相辅相成的互动情况下才是表现的,因而,功能上的相互需要,“宇宙性质”的本性是具有“融融”(天性亲和)倾向的。
性质是“无形”的内容,尽管功能不同,但在“存在性”上是整体的。然而,存在的整体性不等于表现的整体性,表现决定于“性质”之间互动作用的强弱。“性质”之间本性的融融倾向,客观上造就了区域间互动作用的强弱差异,因而也就表现出区域间势能的差异。势能的差异导致了势能弱的区域内容,在本性的融融倾向作用下融入到势能强的区域中,并参与互动。这样的不断融入和参与,就形成了人类目前认知上的“创物场”,而当“创物场”的势能所产生的膨胀力大于环境赋予“创物场”的压力时,大爆炸假说就有可能发生了(必须强调:大爆炸假说即使发生,它也仅仅是天体突变的理论,而不应该是宇宙诞生之理论)。因此,“性质”的融融(性合)倾向,不仅决定了我们认知中“物质”之间客观存在的聚合(万有引力)作用,同时它也是我们一直以来寻找(却又不理解)的“宇宙第一动因”。
性质的融融倾向就是宇宙的第一动因,那么,性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应该属于运动的形式。由于人类一直以来是以“形”来思考问题的,因此,物体之间如果没有相对位置的变化,我们总是错误地认为这两者之间没有运动。事实上,物体之间由于“感应”的客观存在,相互“力”的作用始终是在进行的。如果我们能认识到这种相互之间“力”的作用,本质上就是一种运动形式的话,我们就很容易理解“精神动力学”客观形式上的表现了。——精神动力学实际上就是能量在无形(或可理解成整体)运动下的效应(粒子运动在构成不了我们意识下的形象思维时,它也是处于无形状态中)。同时,我们也能认识到:生命本身就是宇宙运动的整体现象,任何单位的表现,都是“宇宙性质”作用下相对的互动“形式”。因此,精神与物质实际上是同一种内容的表现,差异之处仅仅是表现形式的不同。或者说,我们认识上的精神与物质是由我们所站的观察角度来辨定的:当我们将自身融入到“性质”表现中去感悟生命运动时,我们知觉到的是精神抽象表现的形式;而当我们将“性质”表现细分成各个独立单位的运动来观察时,我们知觉到的就是物质形体位移的表现形式。
由于宇宙客观上是性质内容,因而,性质之间本能的融融倾向导致了相互作用下能势的产生,这一宇宙性的能势作用就成了一种永无止境的努力现象。参照叔本华先哲对意志的阐述——“意志总是孜孜不息地努力着,但并没有最终目标和目的,因为努力就是意志唯一的本质。”——我们可将宇宙这种永无止境的努力现象理解为“宇宙意志”。
从表现上看,宇宙意志具有三大要素,那就是权威性、能动性以及唯一性。在这一点上,它更类似于我们对上帝的认识。但就此我又不得不说明一下:宇宙意志不同于我们精神中拟人化的“上帝”。宇宙意志没有思想,没有对未来的判断能力,更不具有创造的预设性,它只有意志上趋向一体性的动机。宇宙意志只是宇宙性质在相互作用下生成的一种趋向一体性的动机,且因“感应”天性而具有的“觉与智”的顺遂性能力。我们可以将宇宙的这种意志上趋向一体性的动机与因感应生成的顺遂性能力理解成宇宙的“本能”。换句话说,宇宙的本能就是宇宙意志的体现,这种宇宙的本能所表现的有机运动,实际上就是生命活动。可见,宇宙意志的展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或者说,生命的实质就是宇宙意志的展现——宇宙本能的展现,而宇宙的这种本能所造然的物理运动,就是生命活动。
阐述到这里,我相信读者已看到了“造物主”,那就是“宇宙意志”。如果我们把宇宙性质看成是永恒的“存在”,那么宇宙意志就是这一存在性质下的客观努力,而这一“客观努力”实际上就是生命。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生命的诞生是必然的,这是由宇宙性质必然造就的。
宇宙意志和生命本能的区别在于:前者所指,是生命的动因,即生命活动由宇宙意志的努力而生成,且因努力的永无止境而永远;后者强调的是生命形式的能力表现,即在不同的感应氛围中,生命活动行为能力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是随其“智”的灵性而使然的,但同样是宇宙意志的内涵。因而,我们需要理解的是:任何一种物质的能力表现,都是一种生命现象。由于这一章节着重阐述的是宇宙意志——生命的动因,因此也就不再详细分析生命的本能,如果读者尚不能完全理解或接受,那就留待《本能》这一章节,再为读者细细分说。
宇宙意志就是生命的第一动因,它是由宇宙性质的融融倾向所使然,同时,因为性质的融融倾向客观上促使了性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生成了生命意义上的物理性运动。这生命的第一动因(宇宙意志)不仅在单位形式中表现出来,同样它也营造了一个整体的宇宙升华之势。当我们无法理解精神现象中的许多表现内容时,如果我们认知了宇宙意志的整体性后,我们就不难理解“影响力”、“感染力”等等中“力”的现实表现了。这种“力”,由于表现形式完全是抽象的,我们无法用具体的量词来进一步释明,但有一点仍然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这种力的表现仍然是只对感应起作用,只相对于感应是客观的。对象如果没有某方面的感应能力,这种力的实际功能表现也是不存在的。这就好比我们对着石头呐喊,声波会使石头颗粒发生振动,但石头颗粒不会惊讶。
事实上,宇宙意志作为宇宙的第一动因,它也仅仅是性质之间的作用,对物体是没有作用的。这就客观反映了万有引力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宇宙性质以极点单位所表现的能力之集合)有关,而与物体的大小和形态无关。两个质量相同,但体积大小不一样的球体,在相对第三者等距离的情况下,它们所受到万有引力作用的大小相等,产生的运动加速度也相等,但在运动方向上受到同一环境(不是真空状态)的阻力是不一样的。由于受到的阻力不同,实际的加速度也会不等。这就是说,我们之前通过物体运动所认识的物理性的力(不包括万有引力),其实质并不是宇宙性质的直接表现,而只是单位性质表现时所形成的“势力范围”之间的相互作用。要明白的是:宇宙性质的融融倾向所表现出的力,是互相吸引的(现在我们不应该将之仅仅理解成物理性的力);而势力范围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彼此排斥的。这一认识是很重要的,它不仅使我们理解了万有引力与物理性力之间的内容差异和作用形式的区别,同时也使我们理解了运动的相对平衡是怎么产生的。如果读者从感情上已能将生命和生命体分别看待,那么,通过这样的理解,我们还能认识到,宇宙意志是生命的内容,而基质表现所建构起的势力球(或势力圈),只是生命体的内容。这也同时说明了:生命是宇宙意志的展现,是一种永远在做整体统一的努力,而生命体只是表现生命活动的一种单位形式,并且这种单位形式在生命的演化和升华过程中是在不断地变化的。
需要进一步认识到的是:正因为宇宙意志直接作用及所能作用的仅仅是物的“质”——基质,所以,生命活动行为能力的升华,并不在于物体的宏观运动,而在于粒子运动之间的结构形式所客观形成的作用效应。对这一点根本上的认识,有助于我们回避对“机器人”盲目的能力赋予之想象。同时也能让我们更进一步理解“生物体”在演绎过程中实际所形成的能力之精华要素,根本上取决于它每一个“点”能力之上的和谐互动。
我们理解了宇宙意志是生命的第一动因,理解了生命的实质是宇宙意志的展现,理解了运动本身就是生命的活动,且是永远的,我们还必须理解宇宙意志的权威性、能动性和唯一性。这三要素的认识,对我们以后理解生命的演化是有很大帮助的,它不仅能使我们理解“内驱力”的本质和作用,同时在理解“自我”的过程中,更是不可或缺的。


IP属地:上海1楼2022-04-20 12:50回复
    欢迎读者质疑!


    IP属地:上海2楼2022-04-20 15:29
    回复
      吾心即宇宙。生命是心灵的意志表达!


      IP属地:上海3楼2022-04-21 16:39
      回复
        哲学就是解读神的学问,因此,对于神所拥有的神性,我们必须理解!


        IP属地:上海4楼2022-04-23 15:56
        回复
          升华不具有方位和大小的概念,也并非是我们世俗文化中的高低或优劣,它是一种和谐的融融。它没有形象上可参照的等级,它仅仅是一种效应的渗化,一种能量和能力上由凝聚所造然的“整体性贯通”。


          IP属地:上海5楼2022-05-15 16:19
          收起回复
            在这样的理解中,我们就可以发现:“感应”这个词本身就隐含着“感”的主体觉性和“应”的客观智性。因此,生命中所表现出的神性内容——感应灵性,实际上具有尼采所说的“原我”性。


            IP属地:上海6楼2022-05-16 08: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