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吧 关注:80,596贴子:1,883,317
  • 10回复贴,共1

“朗氏放逐龙”被学术界承认了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个问题其实早在两个月前这样就有人提问了,只不过当时因为各方面炒的沸沸扬扬,大有一举推翻克柔龙属之势,几乎没人管这项主张的合理性。说的更直白点,中文互联网拿出以往被归入克柔龙属的标本,对比阿普第阶-阿尔布阶两个时代的克柔龙动物群区别的只有我,请注意,是只有我。
结果还不如几个咋咋呼呼“克柔龙无效了,现在是放逐龙”的声音大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2-04-21 13:52回复
    首先,第一个问题,什么叫学术界是否承认?
    最直接的判断方式就是看《Giant pliosaurids (Sauropterygia; Plesiosauria)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peri-Gondwanan seas of Colombia and Australia》这篇的引用,看看引用论文里怎么描述。
    在今年4月出版的《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nd taxonomic status of Ischyrodon meriani (Pliosauridae) from the Middle Jurassic of Switzerland》里,我们可以看到,原先的“波亚卡克柔龙”被归入了蒙基拉龙(monquirasaurus),但是克柔龙(Kronosaurus)属仍然存在,并且没有被打引号,表明这是一个有效属、种。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2-04-21 13:55
    回复
      2025-08-03 08:33:2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2-04-21 13:55
      回复
        “放逐龙”属(Eiectus )并没有出现在系统发育树上,至少可以表明在这篇论文里,“放逐龙”属并不被认为是成立的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2-04-21 13:57
        回复
          近些年的论文里,对克柔龙属和昆士兰克柔龙的讨论集中在两篇文章上,一篇是本杰明·基尔(2003)的《Cretaceous marine reptiles of Australia: A review of taxonomy and distribution》和Mchenry(2009)的《Devourer of gods》。这两篇文章构成了学者对克柔龙属和昆士兰克柔龙的基本认知,克柔龙属的定义早在《Cretaceous marine reptiles of Australia: A review of taxonomy and distribution》就已经得到了修订。眶间区域有三条明显的纵向凹槽,翼状肌广泛地下覆于颅底,枕突仅在关节处接触翼突,翼状肌间的空泡位于颅底的下方而不是前部,舌骨强健,下颌后牙明显突出于口鼻的外侧,上颌牙齿突出于下颌内侧。
          根据KK F0630,又进一步修订了昆士兰克柔龙的特征,下颌联合延伸到第六、第七对牙齿,冠突内侧有凹陷,其腹侧齿骨板向背侧齿骨板的后侧延伸。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2-04-21 14:15
          回复
            就《Giant pliosaurids (Sauropterygia; Plesiosauria)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peri-Gondwanan seas of Colombia and Australia》的情况,实际上就目前公开表态的学者里,几乎就没几个改口叫“放逐龙”的,更多的意见还是给克柔龙属、昆士兰克柔龙替换一个更完整的新模。


            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2-04-21 14:29
            回复
              图1:QM F18827
              图2:QM F10113
              这两件标本都是昆士兰克柔龙新模有较大可能性的候选


              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2-04-21 14:33
              回复
                接下来想说一说所谓的“学术界主流”、“学界公认”是怎么回事。我知道很多人对学者的论文更多是直接阅读结论,忽略了材料和方法、讨论,但是结论恰恰是基于前面两项得出的,我非常赞成的一点是,有时候一篇论文使用的方法论比结论更加重要。


                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2-04-22 10:24
                回复
                  2025-08-03 08:27:2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学术界主流”、“学界公认”这其实并不是多么神秘的一件事,学者的意见往往写在自己所著的论文里或写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一些对爱好者提问感到欢迎的学者也会在邮件里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是我十分反对的是,捏造所谓“学术界主流”、“学界公认”的意见,这些意见出自那篇论文?有多少篇引用?学者在自己的博客、社交平台上怎么评论?这都是需要观察的,而且这并不是多难的一件事。


                  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2-04-22 10:28
                  回复
                    前来支持一下


                    IP属地:贵州16楼2022-04-22 17:07
                    回复
                      好支持一下


                      IP属地:日本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2-04-22 17: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