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文化的铜戈,已发表的如《二里头遗址新发现的铜器和玉器》所列,一件直内,一件曲内,都无齿,只在内上有一细小穿孔。
另外有一件铜戚,却有阑齿,可见阑齿该时已在兵器上出现了。
商代二里冈期的戈,都有齿。
直到殷墟晚期即商末,才又有了专用援基的穿来串绳装柄的戈,又放弃了齿。
不难理解,为了把戈头稳定地系在柄上,援基的穿越多越好,也就是说最好有较长的胡。
陈文列举了两件多穿的无齿戈, 这两件戈都属于殷墟第四期,其形态上的特点是:援仍保持条形,援锋作钝圆的舌形,有长胡,三穿或四穿。内相对说较小,有纹饰,内端下角有缺,即所谓内缺。 援与内基本上成一直线,装柄时援朝上扬起,同柄成一钝角,内则向下斜垂。类似的无齿戈,在殷墟以外也有发现。
例如山东长清兴复河出土的一批青铜器,多有旧所谓“析子孙”的族氏铭文,由器形及字体考察,当属商末。这批器物里有一件中胡二穿的戈,四件长胡二或三穿的戈,后者各方面的特点都与上述殷墟西区墓葬的两件相近似。
1963年,山东苍山东高尧发现一批青铜器@,多有一人手执戈、盾形的族氏铭文。
看其器形,特别是出现了有“立羽”的饕餮纹,时代约在商周之际。
其中有一件长胡五穿的戈,其内部特小,未见花纹,其他特点也均和上述殷墟两戈相一致。
林已奈夫已经指出,这批器物铭文中的戈形正是有长胡的,同戈的实物彼此呼应,因而不会是不同时代的。
附带说一下,1974年广西武鸣勉岭发现残戈有长胡,援、内同胡形成的角度与上述儿件无齿戈类似,只是戈上有雷纹和栉齿纹,应系地方特色。
不过这件戈太残碎了,目前还没有办法作明确的判断。
多穿的无齿戈,同样见于西周一熟期,试举下列各例。
发现最早的一件,传为河南浚县辛村出土。同出青铜兵器凡12件,现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兵器之一是长胡二穿的无齿戈。
内部较大而无内缺,其余特点仍与上述几件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