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吧 关注:7,362贴子:86,055
  • 5回复贴,共1

商末周初的多穿戈(李学勤)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大神


1楼2010-05-30 20:02回复
    洛洛洛


    2楼2010-05-30 20:03
    回复
      大家好


      3楼2010-05-30 20:03
      回复
        商末周初的多穿戈(李学勤)
             铜戈是商周时期最常见的兵器种类之一,因而很早就有学者运用考古学上的类型学方法,对这种兵器的形态演变作系统的研究。
             他们所得出的若干观点,长期在田野考古和博物馆工作中被引为判断时代的标准,有相当深远的影响。
             但随着考古发现的逐渐开展,积累了更多的标本材料,前人的一些成说看来不得不有所修改,本文想讨论的便是其间一个何题。
             好多论著认为,殷商的铜戈无胡,到西周出现短胡,至于长胡多穿的戈则是到东周才存在的,这种观.点几乎已成为文物考古界的常识了。
             查考起来,这一看法的起源是相当早的。
             例如李济先生在1949年发表的《记小屯出土之青铜器》中篇《锋刃器》,曾提出:“小屯的句兵,没有由援本下垂的胡。
             他次年刊出的《豫北出土青铜句兵分类图解》,进一步推阐了同样的见解,并且.说:“由西周到战国,胡形似有愈演愈长的趋势。”
             李氏的论文,完全是以当时已有发掘成果为基础的,所以得到学术界的信赖。
             在他的论述中,也讲到有个别例外,如殷墟侯家庄西北冈1003号大墓出了四件短胡一穿的戈,惟系盗坑内出上,故未考虑在内。
             随之有学者主张,这些戈乃是西周掘墓者所遗留③。
             到1960年,殷墟后冈“圆坑墓”的报告在《考古学报》公布,出有二穿的戈,也有论著据此怀.疑其时代要晚于殷商④。
             率先对这种观点表示异议,并加以仔细讨论的是学者林巳奈夫。
             林氏于1972年出版《中国殷商时代的武器》,特别指出商末已有多穿的铜戈⑤。
             不过书中援引材料数量尚少。
             近年,商末以至周初的有关发现不断增加,有些学者作了很好的探讨,如陈志达先生对殷墟出土兵器的综述,已使这方面的情况改观。
             现在我们对商周之际铜戈的发展已可有新的看法了。
             以殷墟出上品为代表的商代晚期铜戈,首先应划分为有夔、无夔两大类。
        


        4楼2010-05-30 20:07
        回复

               无爱,即以内部插人柄内的戈,又可分为三角援、条形援两小类,后者还当分作有阑齿、无阑齿两种。
               戈的阑齿的用途是绊绳固,因而有齿、无齿的戈,其形态的变化是不大一样的。
               先检讨一下无夔、条形援、有阑齿的戈的演进。
               上面提到的陈氏论文已经说明:.殷墟较一早的这种有齿戈,有的尽管援部系直条形,下刃呈一直线。
               其援基靠下处已有了一个穿。
               由此推演,到殷墟文化第四期,即商末,产生了短胡一穿,甚至中胡二穿的戈。
               西周早期的有齿戈,正是从上述商末的戈继续演变的。
               大家知道,这时短胡一穿的戈已较普遍。
               中胡二穿戈也是有的,如在河南洛阳中州路北侧发掘的两座车马坑,就出了3件有齿的中胡二穿戈。
               由此我们认识到,商代晚期的无垦、条形援、有阑齿的戈并非都是无胡的。
               事实上,商末业已出现短胡一穿或中胡二穿的这种戈。
               从无胡到有胡的跨越,是在商末实现的,西周的戈只是继续了这一发展趋势,这是对以往流行的看法的第一点修正。
               应该说明,这种有阑齿的戈,由于以齿绊绳,易于在柄下固定,所以不必有较多的穿,胡也不一定太长。
               短胡、中胡的有齿戈传流了相当久的时期,估计就是这个缘故。
               其次,再来看无囊、条形援、无阑齿的戈的情况。
               无夔的条形援戈,最早的形态应当是没有阑齿的,和许多石戈、玉戈一样。
               具体例子,有河南惬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
               大家知道,二里头文化很多学者认为属于夏代。
          


          5楼2010-05-30 20:07
          回复

                 这种文化的铜戈,已发表的如《二里头遗址新发现的铜器和玉器》所列,一件直内,一件曲内,都无齿,只在内上有一细小穿孔。
                 另外有一件铜戚,却有阑齿,可见阑齿该时已在兵器上出现了。
                 商代二里冈期的戈,都有齿。
                 直到殷墟晚期即商末,才又有了专用援基的穿来串绳装柄的戈,又放弃了齿。
                 不难理解,为了把戈头稳定地系在柄上,援基的穿越多越好,也就是说最好有较长的胡。
                 陈文列举了两件多穿的无齿戈, 这两件戈都属于殷墟第四期,其形态上的特点是:援仍保持条形,援锋作钝圆的舌形,有长胡,三穿或四穿。内相对说较小,有纹饰,内端下角有缺,即所谓内缺。 援与内基本上成一直线,装柄时援朝上扬起,同柄成一钝角,内则向下斜垂。类似的无齿戈,在殷墟以外也有发现。
                 例如山东长清兴复河出土的一批青铜器,多有旧所谓“析子孙”的族氏铭文,由器形及字体考察,当属商末。这批器物里有一件中胡二穿的戈,四件长胡二或三穿的戈,后者各方面的特点都与上述殷墟西区墓葬的两件相近似。
                 1963年,山东苍山东高尧发现一批青铜器@,多有一人手执戈、盾形的族氏铭文。
                 看其器形,特别是出现了有“立羽”的饕餮纹,时代约在商周之际。
                 其中有一件长胡五穿的戈,其内部特小,未见花纹,其他特点也均和上述殷墟两戈相一致。
                 林已奈夫已经指出,这批器物铭文中的戈形正是有长胡的,同戈的实物彼此呼应,因而不会是不同时代的。
                 附带说一下,1974年广西武鸣勉岭发现残戈有长胡,援、内同胡形成的角度与上述儿件无齿戈类似,只是戈上有雷纹和栉齿纹,应系地方特色。
                 不过这件戈太残碎了,目前还没有办法作明确的判断。
                 多穿的无齿戈,同样见于西周一熟期,试举下列各例。
                 发现最早的一件,传为河南浚县辛村出土。同出青铜兵器凡12件,现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兵器之一是长胡二穿的无齿戈。
                 内部较大而无内缺,其余特点仍与上述几件相似。
            


            6楼2010-05-30 20: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