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俞芳稱王的正當性
作品一開始就有提到,儲君是立長的,俞芳是長子。
一直以來更是借了高華國眾人之聲,申明了俞芳的能力與地位,上從各族族長,下至黎民百姓,皆讚譽有加。
於君庭(地族)而言俞芳是他唯一認可的君主,淳儀(水族)也是支持他的,(空族)雖不至於一面倒,但絕大部分仍是俞芳派。
即便是尚未徹底獲得百戰百勝的戰神稱號之時,最強武人俞芳就已經頗受人民愛戴,鷹獵歸來之際,市井中會有布衣百姓問候關懷他。
貴族女兒家們也是了解和敬佩他,才會各個都爭著當他妻室,即便最後他決定娶平民女詠陽而非貴族女子,也無人敢置啄。
2.做事動機
神官事件百姓的反應更是充分展示了人民對他的信任與理解,即俞芳皇子是一位為高華國著想,並將那份心用於政治的人物。
鎮壓神官除了守讓緋龍一族免受侵擾之約,更多的是維繫皇權以及國家安穩。
神官是什麼角色?將緋龍王天神等擺在第一位,擁有絕大話語權,甚至於推翻一國之主都是曾有過的事
緋龍後裔是什麼人?是內心埋著狼子野心的種子,全靠外界壓制住的人們
真緋龍後裔舉旗起義,被眾人當作亂臣賊子討伐,自稱緋龍後裔的守仁將軍造反,讓國內起內亂,哪個不是抱著唯有緋龍王才是真王,其他都是假貨的心思?
將緋龍後裔交予神官,不亞於縱虎歸山,百害而無一利。
最終不管是讓俞芳親自對付他愛妻的母族,還是讓舊事重演,人們站在皇家那邊,自發性討伐起緋龍後裔,緋龍族人迎來幾乎滅族之禍,都不過是高華人民自相殘殺,實為俞芳該扼殺在搖籃裡的禍端。
3.行為
而俞芳也非一開始便走至極端,最初他對神官只是想著即位後要改變其存在的方式,這種心思源自於他眼觀父皇與弟弟對神官言聽計從、卑躬屈膝的不滿。
而神與緋龍病對他來說,有也好沒也罷,他並不在乎是否真實,也沒有多加探索的意思。
”如果想祈禱,對著天祈禱便可,何必跪於神官腳下”
“哥哥難道連大婚都沒打算在神殿舉行嗎?!這可是大罪啊”
俞芳對於神官的敵意不出自神官信神,而是在於神官藉由宗教攬權,以神的名義對各種事情干涉。
事出必有因,之後於鎮壓神官以及暗殺弟媳(存疑)中採取激烈手段,是對於擁神派行動的反擊,也是累積後的爆發。
“如果她只是一名實習神官,我會放過她的”
華梓不單是一個從鎮壓中生還的神官,還是一個會做出向裘納姆王進言,奪取俞芳皇位,再次犯了他大忌的干政神官。
對比俞芳對外的果斷行事,神官之事他其實已經多有容忍了,因為當政的是他父皇,因為神官也是高華國人。
4.能力比較
至於狠絕手段的必要性,不同的背景與追求會造成不同的結論。
守仁(火族)的野心在伊爾王時代才徹底點燃,真正做出行動。「蘇芳那黃口小兒和俞芳差的遠了,雖說聰敏,但於政和戰場都毫無經驗」守仁會對俞芳有所忌憚,可見俞芳有著壓制各種豺狼虎豹的作用,他在時五族便能心服口服,把野心使在該使的地方。
身為太子半生從政戒馬,為國家創下豐功偉業,卻遭奪王位,掙扎後願意放下所有輔佐弟弟,道出「守護皇家與百姓才是我的本懷」,打算將餘生奉獻給伊爾。
這樣的氣度與心胸,當真比不過終日自憐自艾的信神者嗎?
俞芳稱王以後會是什麼樣子,從他作為太子時期參政從軍的樣子中窺看不出嗎?
我認為俞芳王至少是有功的,不管是功過於過還是功過相抵,而伊爾王則是毫無建樹,也死不足惜。
俞芳的親民愛國讓子民愛戴他,他的暴虐鎮住了妖魔鬼怪,他的教育成果明顯習得了他捨身忘死的精神,現在是一代明君。
而伊爾的正道便是謀奪哥哥的皇位,便是得手後龜縮在神廟裡祈禱日子會更好,便是讓子民壯志無處酬,有仇不敢報,便是用他的割地賠款換取真國日日準備屠了高華,便是讓他推崇的繼承人什麼都不學,什麼都不做。
伊爾王的困境哪裡是別人加諸於他的,恰恰是他自己不能妥善看待世事又盲目堅持的因果。
殺他的不是蘇芳,也會是君庭,更會是守仁,會是這片大陸上的任何人。
最護著他又有能力的哥哥早被他推下萬丈懸崖,侄兒最後遞出的橄欖枝他也不接,接受命運不過是他不想改變的說詞罷了。
若這種就是天選之君,那只能說好一個信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天意,好一個至死為自己理想而活的國王。
作品一開始就有提到,儲君是立長的,俞芳是長子。
一直以來更是借了高華國眾人之聲,申明了俞芳的能力與地位,上從各族族長,下至黎民百姓,皆讚譽有加。
於君庭(地族)而言俞芳是他唯一認可的君主,淳儀(水族)也是支持他的,(空族)雖不至於一面倒,但絕大部分仍是俞芳派。
即便是尚未徹底獲得百戰百勝的戰神稱號之時,最強武人俞芳就已經頗受人民愛戴,鷹獵歸來之際,市井中會有布衣百姓問候關懷他。
貴族女兒家們也是了解和敬佩他,才會各個都爭著當他妻室,即便最後他決定娶平民女詠陽而非貴族女子,也無人敢置啄。
2.做事動機
神官事件百姓的反應更是充分展示了人民對他的信任與理解,即俞芳皇子是一位為高華國著想,並將那份心用於政治的人物。
鎮壓神官除了守讓緋龍一族免受侵擾之約,更多的是維繫皇權以及國家安穩。
神官是什麼角色?將緋龍王天神等擺在第一位,擁有絕大話語權,甚至於推翻一國之主都是曾有過的事
緋龍後裔是什麼人?是內心埋著狼子野心的種子,全靠外界壓制住的人們
真緋龍後裔舉旗起義,被眾人當作亂臣賊子討伐,自稱緋龍後裔的守仁將軍造反,讓國內起內亂,哪個不是抱著唯有緋龍王才是真王,其他都是假貨的心思?
將緋龍後裔交予神官,不亞於縱虎歸山,百害而無一利。
最終不管是讓俞芳親自對付他愛妻的母族,還是讓舊事重演,人們站在皇家那邊,自發性討伐起緋龍後裔,緋龍族人迎來幾乎滅族之禍,都不過是高華人民自相殘殺,實為俞芳該扼殺在搖籃裡的禍端。
3.行為
而俞芳也非一開始便走至極端,最初他對神官只是想著即位後要改變其存在的方式,這種心思源自於他眼觀父皇與弟弟對神官言聽計從、卑躬屈膝的不滿。
而神與緋龍病對他來說,有也好沒也罷,他並不在乎是否真實,也沒有多加探索的意思。
”如果想祈禱,對著天祈禱便可,何必跪於神官腳下”
“哥哥難道連大婚都沒打算在神殿舉行嗎?!這可是大罪啊”
俞芳對於神官的敵意不出自神官信神,而是在於神官藉由宗教攬權,以神的名義對各種事情干涉。
事出必有因,之後於鎮壓神官以及暗殺弟媳(存疑)中採取激烈手段,是對於擁神派行動的反擊,也是累積後的爆發。
“如果她只是一名實習神官,我會放過她的”
華梓不單是一個從鎮壓中生還的神官,還是一個會做出向裘納姆王進言,奪取俞芳皇位,再次犯了他大忌的干政神官。
對比俞芳對外的果斷行事,神官之事他其實已經多有容忍了,因為當政的是他父皇,因為神官也是高華國人。
4.能力比較
至於狠絕手段的必要性,不同的背景與追求會造成不同的結論。
守仁(火族)的野心在伊爾王時代才徹底點燃,真正做出行動。「蘇芳那黃口小兒和俞芳差的遠了,雖說聰敏,但於政和戰場都毫無經驗」守仁會對俞芳有所忌憚,可見俞芳有著壓制各種豺狼虎豹的作用,他在時五族便能心服口服,把野心使在該使的地方。
身為太子半生從政戒馬,為國家創下豐功偉業,卻遭奪王位,掙扎後願意放下所有輔佐弟弟,道出「守護皇家與百姓才是我的本懷」,打算將餘生奉獻給伊爾。
這樣的氣度與心胸,當真比不過終日自憐自艾的信神者嗎?
俞芳稱王以後會是什麼樣子,從他作為太子時期參政從軍的樣子中窺看不出嗎?
我認為俞芳王至少是有功的,不管是功過於過還是功過相抵,而伊爾王則是毫無建樹,也死不足惜。
俞芳的親民愛國讓子民愛戴他,他的暴虐鎮住了妖魔鬼怪,他的教育成果明顯習得了他捨身忘死的精神,現在是一代明君。
而伊爾的正道便是謀奪哥哥的皇位,便是得手後龜縮在神廟裡祈禱日子會更好,便是讓子民壯志無處酬,有仇不敢報,便是用他的割地賠款換取真國日日準備屠了高華,便是讓他推崇的繼承人什麼都不學,什麼都不做。
伊爾王的困境哪裡是別人加諸於他的,恰恰是他自己不能妥善看待世事又盲目堅持的因果。
殺他的不是蘇芳,也會是君庭,更會是守仁,會是這片大陸上的任何人。
最護著他又有能力的哥哥早被他推下萬丈懸崖,侄兒最後遞出的橄欖枝他也不接,接受命運不過是他不想改變的說詞罷了。
若這種就是天選之君,那只能說好一個信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天意,好一個至死為自己理想而活的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