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2虽然看着像是一个试验品一样的产品,但是在声学设计上还是看得出花了时间的,不仅仅是这个后腔调音,在单元上也选用了一颗6mm的静电驻极体和一颗10mm的动圈搭配。不过这个不是“真正”的静电,具体就先不科普了,但是在耳塞上采用的话,能给到比较好的处理的情况下也能给出更为优秀的声音。
虽然从数据上看,18Ω 104dB并不是一个要求比较高的数据,但是考虑到驻极体的存在,加上一些小尾巴才能让声音更为达到该有的水平。
本次测评主要使用便携耳放和手机作为前端。耳塞套参考标配白色硅胶套,耳机已进行50小时例行煲机,试听曲目参考《趣听耳机评测试音集》。

(威泽DA1Cube)

(索尼 XZ1)
听感与风格印象:MM2在硬件成本上还是比较下功夫的,但看到439的定价之后对声音的水平其实是有点慌的,毕竟不管有多少黑科技在,最后呈现出来的声音表现不佳也无法让人满意。好在MM2在听感上还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整体密度比较高,给人的冲击力是比较明显的,三频均衡的倾向也方便在更换不同的调音导管之后,能够带来可闻的音色变化。
声场表现并不理想,我猜可能是和调音导管的设计有关,要保证这一部分结构的话,在后腔设计上是要做出一些取舍的,无法让工程师直接给出一个优秀的声场,比较可惜。

(调音导管)
三频表现:高密度的中频往往是非常抓耳的,在MM2上也是如此,与之较近的人声搭配在一起之后,给用户的感受是很直接的,能够很干脆地被这种存在感非常强的人声所吸引,这就是驻极体单元的优势之一。但缺点也是有的,MM2中频的密度其实稍微多了一点点,加上一些齿音,反而是不利于女声的发挥的,反之这样的声音也是非常适合一些民谣的人声。
观察了一下结构,动圈和驻极体应该都是全频段单元,这一点在听的时候得到了印证。之前听过只使用了驻极体的歌者,MM2和歌者有着很是类似的低频表现,结像比较大,但下潜却有点让人为难,结果最后的低频和中频搭配在一起之后总有些难舍难分的感觉。

当然,高频的表现是不能不谈的,驻极体确实能够带来顺滑的高频,这点是不能否认的,高频顺滑了,基本上什么类型的音乐也都能够让人安安稳稳地听下去。高频延展性欠佳,有点顾此失彼,感觉可以更细致打磨一下。

(海帝思/HIDIZS MM2 入耳式圈静耳机 不同导管频响曲线)
总结:在评价声音的时候,看得出来我基本是没怎么提到这个调音导管,是这个功能无用吗?显然不是的,是做的足够完整才不会去过多考虑它的存在,说明最后给出的声音完成度是高的,不需要用户做过多调整的。但老实讲,MM2作为300+档位的主力耳塞其实是有点难度的,虽然声音并不差,但原因就在于这个后腔调音的附加值,为很大一部分用户带来了不必要的附加值,这个价位上我认为是没必要的。
但话又说回来,因为MM2价格不高,却给了用户这种全新的调音方式。在用户认识并了解了这种调音方式的前因后果之后,无论是对用户的声音理解,还是整个市场的发展也都还是有好处的,愿意整这些新东西出来,我无论怎样都是非常认可支持的。
优点:调音方式新颖,做工优秀
缺点:声音素质一般,包装水平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