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2011年时,曾作过《清源联话》和《清源诗话》,简要地论述了一下自己对于对联和诗词的看法。现在十多年过去了,我又萌生了一些新的见解。
一、初学联时,我常常惊叹于一些无题的性情之作,这些性情之作,或故作深沉,或顿起狂放,用字很美,语句传神。
如一散人的无题联
问天之处,凭海之时,待月满三秋,便焚作经年大梦
执手如何?倾心如此,忽胸中一梗,再祭了那夜寒潮
再如三少的无题联
意气而来,滴血昆仑忽有泪
风神若去,振衣沧海不扬尘
刚开始学联的时候,我以为这就是境界,后来我才知道,要写出这样的对联,并不算太难。首先,它是无题,无题就是不限定地发挥,这比有题的联难度要小得多。(当然,我并不是说写好它就容易,只是相对而言)。春秋战国时期,有个典故,说的就是这个事儿。
门客中有为齐王画画的,齐王问他说:“画什么东西最难?”门客说:“狗和马最难画。”齐王问:“画什么东西最容易?”门客说:“鬼怪最容易。”狗和马,是人们所熟悉的,经常出现在人们眼前,不可能画得很像,所以很难画。鬼怪,是无形的东西,不会显现在人们面前,谁也没见过真实的鬼怪长什么样儿,所以很容易画。
所以说,相对而言,咏人咏物的联,要比无题联难作的多,因为它有限定。
炭
一味黑时犹有骨
十分红处便成灰
这是清朝徐宗干的咏炭之作,就很好地把握住了炭的特点,并且带有寓意。对联写出来了,我们看着容易,其实这是看花容易绣花难。简单来说,还是这个咏炭的题目,让你写一副来超越它,你能写得出来吗?真的很难。
二、对联的特点,就在于它的短小精干。当然也有长联是佳作的,如昆明大观楼长联,但总地来说,长联佳作,数量远不及短联,这是由对联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所以有题的联,无论是写人还是写物,切忌面面俱到。只要把握住了主线,抓住了要点,就能出彩。这个,用绘画来比喻,就像是绘画艺术中的留白。
如敝人题陆游之联
陆游
难酬铁马金戈,愿沙场之中,为有河山沉我梦
已逝红颜素手,想沈园而后,再无风景动人肠
陆游的人生是很长的,他活了85岁,这放在现在都能算是高寿,更不用说古代了,他的人生经历当然很多。但作者题写陆游,只通过2个点来切入,一个是心思社稷,却报国无门,这个是通过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七绝诗来佐证的。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另一个则是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这个是通过他的《沈园》诗来佐证的。
沈园(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三、现在的网络风气,是对联越写越长,有的联,上下比字数加起来,能超过四五十字,这些联,先不说是否犯了我前面所说的面面俱到的毛病,从字数上来说,它就失去了对联的韵味。人的生理机能,是有限制的。像我们看电影,电影就是利用了我们人类的视觉暂留,才使得一幅幅静态的画面成为动态连贯的。同样的,我认为人也有一个瞬时记忆暂留限制,如果对联写得过长,读者在看下联的时候,早就忘了上联的内容,这就使得本来对仗的句子,读起来感觉是没有对仗一样。
四、对联创作,如果拿体育项目来类比,它更类似于自由体操,而不是踢足球或打篮球。好的对联放在一起,哪怕是同题的,也只能说是各有千秋,这就是为什么前人说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追求的是对自己原本写作能力的一种超越,而不能说自己写的一定怎么怎么好,比另一些联好多少什么的。
五、对联虽然单独是一种文学体裁,与诗词却同为汉语写成,所以亦可多有借鉴。如李白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从这首七绝诗中,我们能学到的就是结句要留有余味。好的诗词,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同样的,好的对联亦应如此,犹其是一些题写景观的对联。
如腾王阁联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何如
六、技巧联并非不能玩,但要玩得好,亦须腹有诗书。技巧联的特点,就在于一个巧字,有的甚至是妙手偶得,不可强行为之。强凑的技巧联,往往会失去很多趣味。
如国粹论坛联友出对句
出句:白云留鹤住
对句:说话挺牛逼
这是一则无情对。我相信,出句者的本意,是要寻一个意境对,但此对句者发现,这个出句挺适合弄个无情对,这就叫妙手偶得。
七、网络时代,有些人喜欢玩游戏,如打王者荣耀,云顶之弈,有些人则喜欢玩诗词,对联,猜灯谜。用饮品来类比,玩游戏,就像是喝冰镇可乐,非常爽,但玩过了就没了,只能等下一把。而写诗填词作对联,就像喝碧螺春茶,虽然喝起来不像可乐那么爽,但余味悠远,还可以一泡再泡,回味无穷。就像有一次,对联吧以前的联友月关在洛阳自言自语说过的:翻翻前几年的帖子,原来自己还写过这么好的联?
八、当代创作的作品虽然多,但要说超越前人,则不一定。这就像写长篇小说的成千上万,即使像钱钟书的《围城》,陈忠实的《白鹿原》,能跟《红楼梦》《三国演义》比吗?肯定不行。但这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我们后来者,可以不断地从前人的作品中汲取精华。俗言道:好书不厌百回读。如山晓阁联:
不设樊篱,恐风月被他拘束
大开户牖,放江山入我襟怀
这副对联虽然短,但我们能学的东西却不少。
读一遍,我们可以学习到两分句联的句式,有个四七句式。句脚平仄是上比前平后仄,下比前仄后平。
读两遍,我们可以学习到这种拟人的创作手法。
读三遍,我们可以学习到题写景观联的行联思路。
读四遍,我们还可学习到如何把此类对联写得既切联题,又不失气象。
一、初学联时,我常常惊叹于一些无题的性情之作,这些性情之作,或故作深沉,或顿起狂放,用字很美,语句传神。
如一散人的无题联
问天之处,凭海之时,待月满三秋,便焚作经年大梦
执手如何?倾心如此,忽胸中一梗,再祭了那夜寒潮
再如三少的无题联
意气而来,滴血昆仑忽有泪
风神若去,振衣沧海不扬尘
刚开始学联的时候,我以为这就是境界,后来我才知道,要写出这样的对联,并不算太难。首先,它是无题,无题就是不限定地发挥,这比有题的联难度要小得多。(当然,我并不是说写好它就容易,只是相对而言)。春秋战国时期,有个典故,说的就是这个事儿。
门客中有为齐王画画的,齐王问他说:“画什么东西最难?”门客说:“狗和马最难画。”齐王问:“画什么东西最容易?”门客说:“鬼怪最容易。”狗和马,是人们所熟悉的,经常出现在人们眼前,不可能画得很像,所以很难画。鬼怪,是无形的东西,不会显现在人们面前,谁也没见过真实的鬼怪长什么样儿,所以很容易画。
所以说,相对而言,咏人咏物的联,要比无题联难作的多,因为它有限定。
炭
一味黑时犹有骨
十分红处便成灰
这是清朝徐宗干的咏炭之作,就很好地把握住了炭的特点,并且带有寓意。对联写出来了,我们看着容易,其实这是看花容易绣花难。简单来说,还是这个咏炭的题目,让你写一副来超越它,你能写得出来吗?真的很难。
二、对联的特点,就在于它的短小精干。当然也有长联是佳作的,如昆明大观楼长联,但总地来说,长联佳作,数量远不及短联,这是由对联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所以有题的联,无论是写人还是写物,切忌面面俱到。只要把握住了主线,抓住了要点,就能出彩。这个,用绘画来比喻,就像是绘画艺术中的留白。
如敝人题陆游之联
陆游
难酬铁马金戈,愿沙场之中,为有河山沉我梦
已逝红颜素手,想沈园而后,再无风景动人肠
陆游的人生是很长的,他活了85岁,这放在现在都能算是高寿,更不用说古代了,他的人生经历当然很多。但作者题写陆游,只通过2个点来切入,一个是心思社稷,却报国无门,这个是通过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七绝诗来佐证的。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另一个则是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这个是通过他的《沈园》诗来佐证的。
沈园(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三、现在的网络风气,是对联越写越长,有的联,上下比字数加起来,能超过四五十字,这些联,先不说是否犯了我前面所说的面面俱到的毛病,从字数上来说,它就失去了对联的韵味。人的生理机能,是有限制的。像我们看电影,电影就是利用了我们人类的视觉暂留,才使得一幅幅静态的画面成为动态连贯的。同样的,我认为人也有一个瞬时记忆暂留限制,如果对联写得过长,读者在看下联的时候,早就忘了上联的内容,这就使得本来对仗的句子,读起来感觉是没有对仗一样。
四、对联创作,如果拿体育项目来类比,它更类似于自由体操,而不是踢足球或打篮球。好的对联放在一起,哪怕是同题的,也只能说是各有千秋,这就是为什么前人说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追求的是对自己原本写作能力的一种超越,而不能说自己写的一定怎么怎么好,比另一些联好多少什么的。
五、对联虽然单独是一种文学体裁,与诗词却同为汉语写成,所以亦可多有借鉴。如李白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从这首七绝诗中,我们能学到的就是结句要留有余味。好的诗词,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同样的,好的对联亦应如此,犹其是一些题写景观的对联。
如腾王阁联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何如
六、技巧联并非不能玩,但要玩得好,亦须腹有诗书。技巧联的特点,就在于一个巧字,有的甚至是妙手偶得,不可强行为之。强凑的技巧联,往往会失去很多趣味。
如国粹论坛联友出对句
出句:白云留鹤住
对句:说话挺牛逼
这是一则无情对。我相信,出句者的本意,是要寻一个意境对,但此对句者发现,这个出句挺适合弄个无情对,这就叫妙手偶得。
七、网络时代,有些人喜欢玩游戏,如打王者荣耀,云顶之弈,有些人则喜欢玩诗词,对联,猜灯谜。用饮品来类比,玩游戏,就像是喝冰镇可乐,非常爽,但玩过了就没了,只能等下一把。而写诗填词作对联,就像喝碧螺春茶,虽然喝起来不像可乐那么爽,但余味悠远,还可以一泡再泡,回味无穷。就像有一次,对联吧以前的联友月关在洛阳自言自语说过的:翻翻前几年的帖子,原来自己还写过这么好的联?
八、当代创作的作品虽然多,但要说超越前人,则不一定。这就像写长篇小说的成千上万,即使像钱钟书的《围城》,陈忠实的《白鹿原》,能跟《红楼梦》《三国演义》比吗?肯定不行。但这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我们后来者,可以不断地从前人的作品中汲取精华。俗言道:好书不厌百回读。如山晓阁联:
不设樊篱,恐风月被他拘束
大开户牖,放江山入我襟怀
这副对联虽然短,但我们能学的东西却不少。
读一遍,我们可以学习到两分句联的句式,有个四七句式。句脚平仄是上比前平后仄,下比前仄后平。
读两遍,我们可以学习到这种拟人的创作手法。
读三遍,我们可以学习到题写景观联的行联思路。
读四遍,我们还可学习到如何把此类对联写得既切联题,又不失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