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的时候,印度的国防部长信誓旦旦地说:现在的印度和1962年的印度完全不同了!显然,他没能想到现在的中国也和1962年的中国大不相同。不过,由此可见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在他们心中留下的恐惧有多深。
在反击战中,有一个四人小组却是十分出彩,他们深入敌后15公里,在遇到数百名的印军之后,他们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反击!于是,四人组当即对他们进行英勇还击。这四人是谁?为何能做到如此程度?今天《启史》为您揭开谜题。
战争一触即发
作为中国的邻国,印度一直和我国有着密切的往来关系,在新中国成立后也交往频繁,但是在之后,却爆发了一场军事冲突,中国称之为中印自卫反击战,而印度称之为瓦弄之战。
图1 中印自卫反击战
中印自卫反击战其规模,是远远不能和抗美援朝相比的,参战人数约4到5万人。在此之后,中国很少提及这场战争,但印度显然是意难平,至今仍然是“念念不忘”。那么,这场战争是为何爆发的呢?这就和中印的领土争议问题有关可。
在历史上,中印两国在领土问题上就争议很大,在古代的时候,只是将喜马拉雅山脉作为分界线,但是在近代显然不行了。
印度被英国作为殖民地之后,英国就不断地以印度为基地向外扩张,在20世纪初还划分了“麦克马洪线”,是中国的相较于传统的分界线后退了9万平方公里。当然,这个分界线在中国是不被任何一个政府承认的。
在二战结束之后,英国撤出了印度,完成独立的印度国内形势大好,时任总统尼赫鲁还说:印度已经强大到不惧任何对手!这种自信也让他们盲目扩张,再加上苏美的支持,就打算一鼓作气地向西藏进发。
图2 尼赫鲁视察印军
中国自古以来就一直捍卫领土完整,面对印度这样的挑衅,自然给予严厉的警告,在印度方毫不退让之后,在1962年10月,战争爆发。
四人小组深入敌后
在11月的时候,印度军队在达旺河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向我军发动进攻,我军出动了8个步兵团和3个炮兵团来抗击敌人。事实上,我军在11月10日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战略部署,很快就将敌人打得丢盔弃甲。
图3 庞国兴、王世军、冉福林
在我军发起总攻之后,55师163团9连奉命去消灭西山口的敌军残余力量,当时正值夜晚来临,能见度正在下降。9连的人快速地插入敌军的眼皮底下,屏住呼吸扑向敌军。面对黑暗中突如其来的袭击,印军自乱阵脚,在阵地上漫无目的的胡乱扫射,这恰恰暴露了他们的防御位置。
9连的人凭借着夜幕的掩护,将子弹、手榴弹精准地投向印军的防地,并在高地上展开了白刃战。因为我军为了能够保证突袭成功,并没有配备手电筒等照明设施,很多人在夜色中走失了,4班的副班长庞国兴就是其中的一员。
庞国兴在黑暗中独自前行,之后陆续遇到了6班的王世军还有冉福林,以及9班的周文轩。尽管他们分属于不同的建制单位,但是战场之上就讲究灵活应变,他们4人迅速地组成了战斗小组,以庞国兴为组长。
面对他们目前和大部队失散的状况,庞国兴鼓励他们:我们虽然和主力走散了,但只要我们自己拧成一股绳,一样可以打败敌人!于是,他们决定从西山口的东北方向出发,向着纵深追击印军,这一去,就造就了一段传奇故事!
敌人非但没有投降,还胆敢还击!
在追击印军途中,他们并没有莽撞前进,而是两两为一小组交互前进。在当天的7点左右,战斗小组首次遭遇敌人,那是敌军的一个炮兵阵地。战斗小组兵分两路,在正面和侧翼发动了进攻,不曾想印军一击即败,迅速溃逃。
图4 被俘的印军
战斗小组首战告捷,击毙一名炮手,缴获3门榴弹炮。在之后,几人继续自己的追击任务,然后就发现了印军的一辆物资车正被几名士兵推着前行。战斗小组成员远远地高声呐喊,印军以为是我方的主力部队来了,竟然将物资丢在地上,自己爬上车跑了。
在之后继续追击敌人的时候,庞国兴判断此时他们人数不占优势,继续和敌人遭遇的话并不占据主动地位,决定到树林中打游击战。在这途中,周文轩不幸和他们3人走散,好在周文轩遇到了我军的主力部队,带着大部队一起杀了过来。
庞国兴3人到了西山口,发现在南侧印军仍然在和我军激战,就带领另外2人绕道印军后方,印军以为他们被包围了,瞬间大乱,乘此机会我军拿下了阵地。而庞国兴3人也顺利回到了自己部队。
经过计算,深入敌后的4人小组纵深15公里,打了5场战斗,击毁敌军两处炮兵阵地,收缴敌军7门榴炮弹,以及大量的补给弹药。
图5 荣誉称号相关报道
他们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孤胆英雄,事后,庞国兴被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立下一等功;其他三人立下二等功。而庞国兴他们的事迹也在前线广为流传,部队中还兴起了学习庞国兴的活动。
我方主动撤军
在西山口战斗胜利之后,我军趁势南下,将印军3个旅全歼,还占领了查库,这也是我军还击作战达到的最远处,这也为我方解决此次冲突争取到了有利条件。而印度遭到迎头痛击之后,开始向其他国家求助,花大价钱买来各种武器装备,然而,最关键的还得靠自己。
在反击战中,有一个四人小组却是十分出彩,他们深入敌后15公里,在遇到数百名的印军之后,他们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反击!于是,四人组当即对他们进行英勇还击。这四人是谁?为何能做到如此程度?今天《启史》为您揭开谜题。
战争一触即发
作为中国的邻国,印度一直和我国有着密切的往来关系,在新中国成立后也交往频繁,但是在之后,却爆发了一场军事冲突,中国称之为中印自卫反击战,而印度称之为瓦弄之战。

中印自卫反击战其规模,是远远不能和抗美援朝相比的,参战人数约4到5万人。在此之后,中国很少提及这场战争,但印度显然是意难平,至今仍然是“念念不忘”。那么,这场战争是为何爆发的呢?这就和中印的领土争议问题有关可。
在历史上,中印两国在领土问题上就争议很大,在古代的时候,只是将喜马拉雅山脉作为分界线,但是在近代显然不行了。
印度被英国作为殖民地之后,英国就不断地以印度为基地向外扩张,在20世纪初还划分了“麦克马洪线”,是中国的相较于传统的分界线后退了9万平方公里。当然,这个分界线在中国是不被任何一个政府承认的。
在二战结束之后,英国撤出了印度,完成独立的印度国内形势大好,时任总统尼赫鲁还说:印度已经强大到不惧任何对手!这种自信也让他们盲目扩张,再加上苏美的支持,就打算一鼓作气地向西藏进发。

中国自古以来就一直捍卫领土完整,面对印度这样的挑衅,自然给予严厉的警告,在印度方毫不退让之后,在1962年10月,战争爆发。
四人小组深入敌后
在11月的时候,印度军队在达旺河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向我军发动进攻,我军出动了8个步兵团和3个炮兵团来抗击敌人。事实上,我军在11月10日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战略部署,很快就将敌人打得丢盔弃甲。

在我军发起总攻之后,55师163团9连奉命去消灭西山口的敌军残余力量,当时正值夜晚来临,能见度正在下降。9连的人快速地插入敌军的眼皮底下,屏住呼吸扑向敌军。面对黑暗中突如其来的袭击,印军自乱阵脚,在阵地上漫无目的的胡乱扫射,这恰恰暴露了他们的防御位置。
9连的人凭借着夜幕的掩护,将子弹、手榴弹精准地投向印军的防地,并在高地上展开了白刃战。因为我军为了能够保证突袭成功,并没有配备手电筒等照明设施,很多人在夜色中走失了,4班的副班长庞国兴就是其中的一员。
庞国兴在黑暗中独自前行,之后陆续遇到了6班的王世军还有冉福林,以及9班的周文轩。尽管他们分属于不同的建制单位,但是战场之上就讲究灵活应变,他们4人迅速地组成了战斗小组,以庞国兴为组长。
面对他们目前和大部队失散的状况,庞国兴鼓励他们:我们虽然和主力走散了,但只要我们自己拧成一股绳,一样可以打败敌人!于是,他们决定从西山口的东北方向出发,向着纵深追击印军,这一去,就造就了一段传奇故事!
敌人非但没有投降,还胆敢还击!
在追击印军途中,他们并没有莽撞前进,而是两两为一小组交互前进。在当天的7点左右,战斗小组首次遭遇敌人,那是敌军的一个炮兵阵地。战斗小组兵分两路,在正面和侧翼发动了进攻,不曾想印军一击即败,迅速溃逃。

战斗小组首战告捷,击毙一名炮手,缴获3门榴弹炮。在之后,几人继续自己的追击任务,然后就发现了印军的一辆物资车正被几名士兵推着前行。战斗小组成员远远地高声呐喊,印军以为是我方的主力部队来了,竟然将物资丢在地上,自己爬上车跑了。
在之后继续追击敌人的时候,庞国兴判断此时他们人数不占优势,继续和敌人遭遇的话并不占据主动地位,决定到树林中打游击战。在这途中,周文轩不幸和他们3人走散,好在周文轩遇到了我军的主力部队,带着大部队一起杀了过来。
庞国兴3人到了西山口,发现在南侧印军仍然在和我军激战,就带领另外2人绕道印军后方,印军以为他们被包围了,瞬间大乱,乘此机会我军拿下了阵地。而庞国兴3人也顺利回到了自己部队。
经过计算,深入敌后的4人小组纵深15公里,打了5场战斗,击毁敌军两处炮兵阵地,收缴敌军7门榴炮弹,以及大量的补给弹药。

他们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孤胆英雄,事后,庞国兴被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立下一等功;其他三人立下二等功。而庞国兴他们的事迹也在前线广为流传,部队中还兴起了学习庞国兴的活动。
我方主动撤军
在西山口战斗胜利之后,我军趁势南下,将印军3个旅全歼,还占领了查库,这也是我军还击作战达到的最远处,这也为我方解决此次冲突争取到了有利条件。而印度遭到迎头痛击之后,开始向其他国家求助,花大价钱买来各种武器装备,然而,最关键的还得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