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劫:乃时间之单位。<一>大毗婆沙论等谓,人寿自十岁起,每过百年增一岁,至八万四千岁为增劫之极;又自八万四千岁起,每过百年减一岁,至十岁为减劫之极。此一增一减,共计一千六百八十万年,称为一小劫。经典中常有此语,如法华经卷一(大九·四上)∶「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六十小劫不起于座;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身心不动,听佛所说,谓如食顷。」
一中劫:合二十小劫,共计三万三千六百万年,称为一中劫。
一大劫:总括成住坏空等四劫,称为一大劫;乃一期世界之始末。瑜伽师地论卷二(大三○·二八五下)∶「又此世间,二十中劫坏,二十中劫坏已空,二十中劫成,二十中劫成已住。」即八十中劫为一大劫,共计两百六十八亿八千万年
过去、现在及未来三大劫:过去之住劫称为庄严劫(梵语vy ha-kalpa),现在之住劫称为贤劫(梵语bhadra-kalpa),未来之住劫称为星宿劫(梵语nak atra-kalpa)。各大劫之住劫中,各有千佛出世,称为三劫三千佛。据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载,现在贤劫中有拘留孙、拘那含、迦叶、释迦牟尼,乃至最後之楼至佛等千佛出世;过去庄严劫中有华光佛至 舍浮佛等千佛;未来星宿劫则有日光佛至须弥相佛等千佛出世。
佛教对於「时间」之观念,以劫为基础,来说明世界生成与毁灭之过程。
诸经论中有小劫、中劫、大劫之名目,小劫、中劫同为梵语 antara-kalpa 之译,大劫则为梵语 mah -kalpa 之译。鸠摩罗什译之法华经中,皆称小劫,而法意所译之提婆达多品中则称中劫;二者皆同为 antara-kalpa 之译。又大楼炭经卷五以刀兵等三灾为三小劫,而起世经卷九称之为三种中劫。立世阿 昙论卷九以八十小劫为一大劫,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五则以八十中劫为一大劫;此等差异,均可视为 antara-kalpa 之异译。
盖「劫」字原表示时限,其中虽有多种分别,但长时之「劫」常用於说明世界之成立及破坏之过程。前述大毗婆沙论中,分劫为中间劫、成坏劫及大劫等三种,俱舍论等分坏劫、成劫、中劫、大劫等四种,彰所知论分为中劫等六种,即是其例。依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五载,中间劫亦有减劫、增劫、增减劫等三种∶减劫者,从人寿无量岁减至十岁之间;增劫者,人寿十岁增至八万岁之间;增减劫者,人寿十岁增至八万岁,又从八万岁减至十岁之间
一中劫:合二十小劫,共计三万三千六百万年,称为一中劫。
一大劫:总括成住坏空等四劫,称为一大劫;乃一期世界之始末。瑜伽师地论卷二(大三○·二八五下)∶「又此世间,二十中劫坏,二十中劫坏已空,二十中劫成,二十中劫成已住。」即八十中劫为一大劫,共计两百六十八亿八千万年
过去、现在及未来三大劫:过去之住劫称为庄严劫(梵语vy ha-kalpa),现在之住劫称为贤劫(梵语bhadra-kalpa),未来之住劫称为星宿劫(梵语nak atra-kalpa)。各大劫之住劫中,各有千佛出世,称为三劫三千佛。据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载,现在贤劫中有拘留孙、拘那含、迦叶、释迦牟尼,乃至最後之楼至佛等千佛出世;过去庄严劫中有华光佛至 舍浮佛等千佛;未来星宿劫则有日光佛至须弥相佛等千佛出世。
佛教对於「时间」之观念,以劫为基础,来说明世界生成与毁灭之过程。
诸经论中有小劫、中劫、大劫之名目,小劫、中劫同为梵语 antara-kalpa 之译,大劫则为梵语 mah -kalpa 之译。鸠摩罗什译之法华经中,皆称小劫,而法意所译之提婆达多品中则称中劫;二者皆同为 antara-kalpa 之译。又大楼炭经卷五以刀兵等三灾为三小劫,而起世经卷九称之为三种中劫。立世阿 昙论卷九以八十小劫为一大劫,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五则以八十中劫为一大劫;此等差异,均可视为 antara-kalpa 之异译。
盖「劫」字原表示时限,其中虽有多种分别,但长时之「劫」常用於说明世界之成立及破坏之过程。前述大毗婆沙论中,分劫为中间劫、成坏劫及大劫等三种,俱舍论等分坏劫、成劫、中劫、大劫等四种,彰所知论分为中劫等六种,即是其例。依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五载,中间劫亦有减劫、增劫、增减劫等三种∶减劫者,从人寿无量岁减至十岁之间;增劫者,人寿十岁增至八万岁之间;增减劫者,人寿十岁增至八万岁,又从八万岁减至十岁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