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0”丢失了,对称(宇称)会怎样?
数学上,1+(-1)=0是不言而喻的。笛卡儿坐标系中,0作为坐标原点也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由于0的存在,1与-1的对称是显而易见的。物理学中,1与-1被称为镜像对称结构,也称宇称变换。哲学和逻辑学往往将这种对称结构视为对立统一体,之所以这样,与人类对“虚无”的情结不无关系。因为1+(-1)=0,即对立双方统一的结果等于0,似乎归于虚无了。粒子物理学中的粒子与反粒子相遇发生的所谓“湮灭”现象,几乎被看成了对立统一双方回归虚无的佐证。我们暂且不去分析湮灭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单说“湮灭”一词,就不难看出“虚无”在人类心灵中的位置。
然而问题绝非如此,为了便于阐述,我们举几个简单的例子给予说明。
物理学问题:如果力矢量r与-r 作用于一点,尽管这时r+(-r )=0,但实际上这种对峙是维持平衡或稳定的关键,比如,月球相对于地球、地球相对于太阳、太阳相对于银河系等等。
经济和社会问题:乙欠甲x元,甲也欠丙x元,甲的账面上x+(-x)=0,这是一个简单的算术问题。但实际上,这一简单的财务平衡却潜藏着一个井然有序的社会关系,焉0之有?如果谁要欠钱不还,打破这一和谐的社会秩序,必将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几何和空间问题:以任意一点为参考点,无论什么方位,其对称两点均落在以此原点为中心的球面上,两点的距离为球的直径。对于平面,这样的对称则构成一个圆。
生物学与社会学问题:雄与雌的结合构成一个繁衍后代的基本单元。
物质成分问题:所谓的“金无足赤”本质上是指不可能达到其杂质为零的状态。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从中不难看出,将物理学以及社会实践中的这种x+(-x)=0视为回归虚无是很荒谬的,只要你赋予变量x以物理的或实际的意义,其统一的结果就不可能完全归于0,而什么也不留下。
物理学中的粒子与反粒子碰撞发生的所谓的“湮灭”现象,其实质是“质量”向光子的能量转化,所谓的“湮灭”并不是回归所谓的“虚无”。粒子与反粒子的数学符号也不能表示为x与-x,而只能表示为x与x-1,符合x• x-1=1的对立统一关系。即对立统一的双方回归其本原——能量,决不是什么虚无。由于x• x-1= x1+(-1)=x0 =1,不论从形式上看,还是从实质上看!这里的“0”绝不是“虚无”,但可以涵盖虚无。
不难得出结论:丢失了0点,意味着物理参数失去了镜象对称的基础,因此,宇称是否守恒不应从镜象对称角度去考察。对于华裔科学家李政道、杨振宁证明的宇称不守恒的τ-θ之迷【5】:τ+→π++π++π-和θ+→π++π0,其内秉宇称平衡(或守恒)是其τ-θ介子指数的代数和,即(+)=(+)+(+)+(-)=(+)和(+)=(+)+(0)=(+),其电性是平衡的。用(-)3和(-)2,或(+)·(+)·(-)和(+)·(0)来证明宇称不守恒没有理论依据。而且,华裔科学家吴健雄所做的极化钴-60原子核的β衰变过程:60Co→60Ni+e-1+υ-1也符合0=0+(-(-1))+(-1) =0的平衡原则。因此,微观粒子衰变不存在所谓的对称性破缺问题。
推论:0点丢失了,以0点为镜像对称的物理概念均不能成立,比如,不可能存在所谓的负引力、负质量和负能量等概念。物质、反物质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也需加以慎重分析研究。关于暗物质,也需慎重对待,如果将可见光以外的电磁波都称为暗的,那么地球等几大行星及其卫星在宇宙中都属于暗物质,这没什么特别的。如果借此给引出什么负引力来,纯属主观想象,没有任何的根据,而且是十分荒谬的。至于这些暗物质到底有多少,则由于其不具有可观性,因此也是无法准确度量和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