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吧 关注:64,085贴子:179,310
  • 1回复贴,共1

好医生加安慰剂大于平庸医生加正式(活性)药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焦虑症
好医生加安慰剂大于平庸医生加正式(活性)药物?
~~~
不用怀疑,这不是什么骗子营销号写的文章,而是有正规资质以正规名义推出来的文章。
这也正是目前精神领域既可笑、又可悲的现状。
这篇文章写的情况,在实际临床上有没有?真的有,而且恐怕还不少。那么,为什么会这样,真实情况是什么呢?
记得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不是焦虑症乱吃药,可能会吃出一个焦虑症》,就是对精神科临床普遍存在的、居高不下的误诊率的一种担心。
我还一再提到过一个资料,尽管出处的历史有点悠久,但恐怕仍然不过时,就是说精神科临床上的神经症,即使不做任何治疗,两年内明显缓解或痊愈的几率,高达72%。
这72%里的一大部分人,吃正式的活性药物恐怕就是不太好使,心理支持式的安慰剂效应可能对他们更有效。
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精神科误诊率居高不下,说明了精神科存在滥用药物。比如,他们会把严重一些的焦虑情绪、焦虑状态,都误诊为焦虑症。
再回到本文的标题,你是否有点明白了呢?
某些研究人员,发现了精神科临床的一些现象,比如本文的标题所说的问题,好的医生加安慰剂,那就是一种心理支持治疗,居然大于平庸的医生加正规的活性药物。这当然不是什么新情况,如前所述,这其实是长期存在的一种现象了,只是他们貌似刚刚才发现。但发现了问题以后,结论呢?
他们竟然只看到表象,对背后深层次的原因视而不见!他们把导致这种现象的所有患者都当成了真正的精神障碍患者,根本就没有考虑误诊因素!
实际上,他们也没有办法、没有能力去排除误诊因素。怎么去排除?用什么方法?但这不是情有可原的理由,因为,他们对于误诊方面因素对研究可能导致的影响,根本提都没有提。那些研究人员,他们的脑子根本就想不到这个层面,他们能力有限、思维浅薄,只能做些浮于表面的研究。
挣些稿费而已。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3-06-19 16:10回复
    就这些研究人员,能分清焦虑状态和焦虑症的本质区别吗?我认为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
    因此,他们的结论和建议当然也是歪的、搞笑的,把心理干预部分的重要性,把安慰剂效应的重要性,提高到了活性药物之前。
    之所以精神领域的相关研究,一再走在这种歪路上,是因为很多所谓的研究人员,他们的屁股本来就是歪的。
    这不是说医生的态度、心理干预、安慰剂效应这些方面不重要,这些当然很重要,尤其是对于还没有达到焦虑症严重程度的那些焦虑情绪、焦虑状态的患者来说,尤其是对于更偏向心理层面问题的患者来说,非常重要。但是,对于已经是真正的焦虑症,大脑神经系统已经发生实质性病变的患者来说,正式的活性药物,就是一切,其他统统都得靠边站。
    而对于临床上遇到偏向心理属性、安慰剂效应明显的那部分人,精神领域的专家该做的,本应该是去考虑他们到底是不是、能不能包含在“精神障碍”范畴之内,到底应该如何去科学正确地区分什么才是真正的精神障碍,现在的分类是否科学、诊断是否严谨等等问题的研究。但是,这些该做的,却似乎没人在做。
    再说一下这篇歪屁股文章里的另外一个观点,同样也是歪的。文章认为,过分强调精神障碍这类疾病的生理性是不好的,理由是啥呢?因为,过度强调生理性,就会使患者把自己的病当成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的生理属性,然后,会导致患者在心理上对自身疾病的掌控能力下降,觉得自己无能为力,从而形成对医生、药物的过度依赖。也就是说,他们担心患者因此会不再积极从心理上去进行自救了,不再相信“心理根源论”了。
    关于这个观点,我就不发表评论了,因为实在是没啥必要了。
    【阳光灿烂猪大叔原创】


    星座王
    点亮12星座印记,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3-06-19 16: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