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巅峰使命”科考中,另一大惊喜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青藏科考队发现的喜马拉雅鱼龙化石。
鱼龙类有的长达十余米,是地球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具有超大体型的脊椎动物,目前人们对其知之甚少。
“了解这种晚三叠世诺利期的大型鱼龙的形态特征,推测其生活习性,如食性、游泳能力等,可以复原当时海洋生产力水平,了解地质时期大型海洋生物生活与环境的关系及其协同进化。”尚庆华说,喜马拉雅鱼龙还是目前已知的最凶猛的超大型海洋生物之一,极具“明星光环”。
20世纪60年代,古生物学家曾在喜马拉雅区域发现了分散保存的鱼龙的局部骨骼,记述比较笼统,没有具体经纬度,地名也有变动,所以科考队员无法确定其具体是产于曲龙共巴组的哪一个层位,只能根据资料来推测化石点的大致区域。
“能再次发现喜马拉雅鱼龙,是每个到青藏高原科考的古脊椎所人的梦想吧!大家交流并汇总各自的发现和经验,直达目标层,在目标层上下分散开,逐层搜索。”尚庆华说,今年初,他们先在聂拉木地区开展工作,后来转到定日地区。在定日南部剖面上的第一块鱼龙骨头,是队员李强发现的,队员吴飞翔在上部层位也有了发现,她自己随后在更上部也发现了鱼龙骨头。
“这次能够发现鱼龙化石,不是说我们运气好,而是前期多次野外踏勘工作的积累,以及多个方向的研究力量联合起来才获得了最终突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邓涛说,在第二次青藏科考的支持下,从2019年起,古脊椎所每年都有不同研究方向的分队到这里科考。
这次科考队员至少在曲龙共巴组中、上部的三个层位上发现了骨骼碎片,三个层位代表三个不同的时间段。“它们肯定属于不同的个体。虽然都是碎的骨头,但一些可以识别出的肋骨和椎体的特征表明,它们无疑属于大型的鱼龙。目前我们暂时将其归入喜马拉雅鱼龙属。”尚庆华说。
接下来,科考队员们将确定这些骨骼材料的类型,准备做切片,开展骨组织学等后续研究,解释鱼龙的生长过程、年龄。
“与鱼龙化石相伴生的大量菊石、双壳等化石,也为了解三叠纪古海洋生态系统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尚庆华说。此外,在剖面上系统采集的岩石样品,将用于开展沉积学和地球化学分析,以了解更多的特提斯喜马拉雅古海洋环境信息。
鱼龙类有的长达十余米,是地球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具有超大体型的脊椎动物,目前人们对其知之甚少。
“了解这种晚三叠世诺利期的大型鱼龙的形态特征,推测其生活习性,如食性、游泳能力等,可以复原当时海洋生产力水平,了解地质时期大型海洋生物生活与环境的关系及其协同进化。”尚庆华说,喜马拉雅鱼龙还是目前已知的最凶猛的超大型海洋生物之一,极具“明星光环”。
20世纪60年代,古生物学家曾在喜马拉雅区域发现了分散保存的鱼龙的局部骨骼,记述比较笼统,没有具体经纬度,地名也有变动,所以科考队员无法确定其具体是产于曲龙共巴组的哪一个层位,只能根据资料来推测化石点的大致区域。
“能再次发现喜马拉雅鱼龙,是每个到青藏高原科考的古脊椎所人的梦想吧!大家交流并汇总各自的发现和经验,直达目标层,在目标层上下分散开,逐层搜索。”尚庆华说,今年初,他们先在聂拉木地区开展工作,后来转到定日地区。在定日南部剖面上的第一块鱼龙骨头,是队员李强发现的,队员吴飞翔在上部层位也有了发现,她自己随后在更上部也发现了鱼龙骨头。
“这次能够发现鱼龙化石,不是说我们运气好,而是前期多次野外踏勘工作的积累,以及多个方向的研究力量联合起来才获得了最终突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邓涛说,在第二次青藏科考的支持下,从2019年起,古脊椎所每年都有不同研究方向的分队到这里科考。
这次科考队员至少在曲龙共巴组中、上部的三个层位上发现了骨骼碎片,三个层位代表三个不同的时间段。“它们肯定属于不同的个体。虽然都是碎的骨头,但一些可以识别出的肋骨和椎体的特征表明,它们无疑属于大型的鱼龙。目前我们暂时将其归入喜马拉雅鱼龙属。”尚庆华说。
接下来,科考队员们将确定这些骨骼材料的类型,准备做切片,开展骨组织学等后续研究,解释鱼龙的生长过程、年龄。
“与鱼龙化石相伴生的大量菊石、双壳等化石,也为了解三叠纪古海洋生态系统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尚庆华说。此外,在剖面上系统采集的岩石样品,将用于开展沉积学和地球化学分析,以了解更多的特提斯喜马拉雅古海洋环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