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温(比如在气温36.5度以上,热传导起加热作用、热辐射的散热作用微乎其微)的情况下,人体主要通过水分(以汗液为主)的蒸发散热,整体上,空气湿度越低,则体感热度越低,对绝大多数人都成立。
不过,在高干燥度(比如相对湿度<30%)情况下,一些排汗功能很强的个体对低湿度的降温效果很明显,排汗功能弱的个体则可能对低湿度的降温效果弱。因此,就有了一些人在40度左右10%以下湿度感觉良好,但有一些人感觉很燥热。
在高湿度(比如>80%)的情况下,排汗功能强的个体则普遍感觉很难受,因为汗水多难以蒸发存留在皮肤和衣服上。
也因此,一些网络上流传的体感温度和湿度、气温的对照表,省略了低湿度和高湿度部分的数据,有些人理解为湿度在30%以下、80%以上的情况下,湿度对体感温度的影响小。这种理解不对。
省略的原因是因为:在高湿度或高干燥度的情况下,体感热度的个体差异较大
不过,在高干燥度(比如相对湿度<30%)情况下,一些排汗功能很强的个体对低湿度的降温效果很明显,排汗功能弱的个体则可能对低湿度的降温效果弱。因此,就有了一些人在40度左右10%以下湿度感觉良好,但有一些人感觉很燥热。
在高湿度(比如>80%)的情况下,排汗功能强的个体则普遍感觉很难受,因为汗水多难以蒸发存留在皮肤和衣服上。
也因此,一些网络上流传的体感温度和湿度、气温的对照表,省略了低湿度和高湿度部分的数据,有些人理解为湿度在30%以下、80%以上的情况下,湿度对体感温度的影响小。这种理解不对。
省略的原因是因为:在高湿度或高干燥度的情况下,体感热度的个体差异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