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色吧 关注:7,003,615贴子:98,519,489
这部《金刚经》是由十六国时期佛教著名翻译家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经》翻译的版本有很多,但南师特别推崇这一本,他认为鸠摩罗什的语言般若十分好。我本人也是根据南师的《金刚经说什么》这部书翻译的白话文,感兴趣的可以去看南师的作品。


IP属地:北京1楼2023-07-16 08:24回复
    《金刚经》千百年来一直是禅宗立门树派的扛鼎之作。很多人都因它得道成道,它不同于佛学的其它的经书,语言浅显,道理朴实深刻。同时彻底破除宗教的界限,不必拘于现世的宗教形式。学完之后会感觉原来佛学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深莫测,所谓大道至简正是如此。


    IP属地:北京2楼2023-07-16 08:25
    回复
      2025-08-05 00:04:3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吃素戒荤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3-07-16 08:25
      收起回复
        随喜赞叹,感恩分享。


        IP属地:云南10楼2023-07-16 08:56
        回复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3-07-17 07:18
          收起回复
            《金刚经》在学术的分类上,归入般若部,全称为《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在金属之中最坚固,就像金刚钻一样。“般若”是大智慧的意思,“菠萝蜜”是到彼岸,“多”是语气助词。全称的含义为“用金刚一般的智慧到达彼岸。”我们普通人大多为相所迷,如今这个世界更是异彩纷呈令人眼花缭乱,多少人沉迷不知多少年,有的终其一生难以逃脱。戒色吧有的人摆脱了SY的恶习,却没有摆脱看H的陋习这最终都不是究竟,但学完这部经可助你解脱。作为戒色吧快十年的吧友,希望以此,为本吧做点贡献,若有纰漏之处能够得到您的批评和众吧友的讨论让大家知道这部书我也就很高兴了。


            IP属地:北京17楼2023-07-18 18:44
            回复
              加油


              IP属地:重庆来自iPhone客户端18楼2023-07-18 18:44
              收起回复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实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译文:(阿难)我听到佛这样说,那个时候佛在舍卫国。在祇树给孤独园里(一处园林名字)。和很多出家的人在一起。有一千二百五十人这么多。这个时候世尊。吃饭的时候到了。他穿好衣服拿着钵。来到舍卫城中化缘。在舍卫城中。挨家挨户的化缘后。回到原来的地方。吃完饭。收拾好衣钵。洗完脚。重新整理好座处又坐在了那里。


                IP属地:北京19楼2023-07-18 18:45
                回复
                  2025-08-04 23:58:3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所闻。
                  译文:当时年高德劭的须菩提。在大众之中。就从座位上站起来了。他披着袈裟漏出右边的胳膊。右膝着地跪下。恭恭敬敬地合掌。就对佛道白说:“世间少有的世尊啊,如来佛好好照看一下大家伙儿吧(所持大乘佛法的人),好好嘱咐大家伙儿吧,世尊啊,这一切的好人们,要想明心见性,认识自己生命的本来,求无上大道正等正觉的这个心。这个信念应该如何停住在清净、至善那个境界上啊?心里乱七八糟,烦恼妄想怎么能降服下去呀?”佛说:“好,好。须菩提依你所说的佛要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你现在听好了,我和你好好说说,这一切的好人们,发无上大道的这个心,应该这样把心住下来,应该这样把心降服下去。”须菩提答应了说:“世尊,我很乐意听啊!”


                  IP属地:北京20楼2023-07-18 18:45
                  回复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译文:次一等的告诉你须菩提,菩萨所用的法门,应当是无所住的,在布施(舍或者放下、丢开)上修行。所说的不在色相上布施,不要有对象的观念,不要在声音、香气、味道、触觉、思想观念上布施。须菩提啊,菩萨应该这样布施啊,不在相上安住,什么原因呢?假如菩萨不在相上安住布施,他的福德是不可限量的,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说呢?一直向东方走,这个太空有多大?你可不可以测量的出来?不能啊,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的虚空随便向哪一方,整个的太空有多大?你能不能量得到?不能啊,世尊。须菩提,一个学佛的人,要能够做到无相布施,一切相不住,福德也是这个样子,不可测量的呀。须菩提,你要记住啊!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应该如我所教你的,无所住去用心修行,那才是真修行。


                    IP属地:北京27楼2023-07-18 18:49
                    回复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译文:佛说:“须菩提啊,你的意思怎么说呢?可不可以用有形的形象来看佛呢?”须菩提说:“不能啊,世尊。不可以用有形的形象看到佛啊!”佛说:“什么原因呢?”须菩提说:“如来佛所说的有形的形象,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有形的形象。”佛告诉须菩提,“凡是你有什么境界,都是假的,假如见到了这些相而不认为是这些相,就可以见到佛了。”


                      IP属地:北京28楼2023-07-18 18:50
                      回复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译文;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啊,众生里头有些的,得到了或者听说了这部《金刚经》,他们能真正的相信吗?”佛告诉须菩提:“你不要这样讲,等我过世五百年以后,有真正持戒、修福,多行善道的人,功德到了,对于这部经书,就能够产生相信的心,把它作为真实存在,应当知道这个人,他不止是跟过一个佛两个佛三个佛四个佛五个佛而种的善根,不知道经过多少世,在这些有成就的人前面学习过,他已经做了无量的好事,种了这样大的善根,才生出这样大的智慧。听到这部经书后,甚至于一念之间生出来净信(什么妄念都没有)的人。须菩提,我全都知道也全都看见了,这些众生,得到了这种无上的福德。什么原因呢?这些众生已经到达了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了,不着法相,也不着非法相了。什么原因呢?这些众生假使心里的观念着相来学佛,那就是着我、人、众生、寿者相的人了,假使心里有个法相的存在,就是着我、人、众生、寿者相的人了。什么原因呢?假使心里有个非法相的观念存在,就是着我、人、众生、寿者相的人了,因此不应该有法相的观念也不应该有非法相的观念,由于这个缘故,我曾经说,‘你们这些出家人,知道我说的方法和经验,就好像拿坐竹筏来比喻,思想观念都应当舍弃,更不要说不是思想观念的呢?’”


                        IP属地:北京29楼2023-07-18 18:50
                        回复
                          第八品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译文:佛说:“须菩提,你觉得该怎么讲,假使有人拿他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佛学专有名词,无量大)的七宝财富用来布施,这个人所能得到的福德,你觉得多不多啊?”须菩提说:“很多啊,世尊。”佛说:“什么原因呢?这个福德,并不是福德性(福报本身无定性)啊,因此佛才说福德很多。假使有这样一个人,在这本经中能够接受它的教义能够坚持它的要求,甚至对于四句偈等能够有所了解,给别人讲这里的道理,他的福德要比所持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的人还要多。什么原因呢?须菩提,一切诸佛,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成就的人,和要想成就大彻大悟的诸佛,及一切佛的智慧,都是从这本经书中出来的,须菩提,所说的佛法,就不是佛法。”


                          IP属地:北京31楼2023-07-18 18:51
                          回复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译文:佛说:“须菩提啊,你的意思怎么讲?我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大彻大悟、成佛得道)的心了吗?你认为我平常在讲经说法吗?”须菩提说:“假使根据我学佛所了解的道理,没有一个确定的教育方法,所谓的无上正等正觉正觉的心,也是没有一个确定的方法由佛来讲的啊。”佛说:“什么原因呢?”须菩提说:“佛讲的方法规律,都不是能都拿来就用的,不可以讲,不是固定的说法,也不是不固定的说法。”佛说:“什么理由呢?”须菩提说;“一切贤圣,全都没有凭借着被称之为确定的方法才有了差别啊。”


                            IP属地:北京33楼2023-07-30 09:15
                            回复
                              2025-08-04 23:52:3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译文:须菩提,你认为该怎么说,“一个修道的初果罗汉,心里头能不能有已经得须陀洹果的念头?我心中有了这个想法,我能否得到初果罗汉这个果位呢?”须菩提说:“不能啊,世尊。”佛说:“什么原因呢?‘须陀洹’你可把它称为入流也就是入圣人之流,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可以入的,他不入色相、声音、香气、味道、触觉、思想观念,这就是‘须陀洹’。须菩提,你认为怎么样?一个修道的二果罗汉,心里头能不能有已经得斯陀含果的念头?我心中有了这个想法,我能否得到二果罗汉这个果位呢?”须菩提说:“不能啊,世尊。”佛说:“什么原因呢?斯陀含,它可以称为只来人间一次,但实际上并没有来,这就是斯陀含。须菩提,你认为怎么样?一个修道的三果罗汉,心里头能不能有已经得阿那含果的念头?我心中有了这个想法,我能否得到三果罗汉这个果位呢?须菩提说:“不能啊,世尊。”佛说:“什么原因呢?阿那含它被称之为不来果,但实际上并不是绝对的不来,这就是阿那含。须菩提,你认为怎么样?一个修道的四果罗汉,心里头能不能有已经得阿罗汉果的念头?我心中有了这个想法,我能否得到四果罗汉这个果位呢?须菩提说:“不能啊,世尊。”佛说:“什么原因呢?没有一个具体的法证到空(既没有空的境界也不着于空),这就是阿罗汉。须菩提:“世尊,假如我心中有了四果罗汉这种想法,我征得四果罗汉的果位,就是着我、人、众生、寿者相了。世尊,佛说我征得了没有什么可争辩的也没有什么可在乎的,是人类当中学问道德最高的,是第一等的远离一切欲望的阿罗汉。世尊,我没有这种想法,我达到了远离一切欲望的阿罗汉,倘若我有这种想法,我得到了阿罗汉的果位了?世尊,就不要说我须菩提,达到了乐于寂静的行者的身份,拿我来说实在是没有做什么,就只是称之为须菩提,如果这样,您就不会说我是一个乐于寂静的行者了。”


                              IP属地:北京34楼2023-07-30 09: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