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资匮乏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及之前,每年的10月底北京人开始准备储存大白菜了。入冬后,北京人常吃的黄瓜、西红柿开始变得稀少,而这时,大白菜开始“走上”北京人的餐桌。与其他蔬菜相比,冬储大白菜是最能给人安全感的;因为那时北京的冬天基本上是没有其他新鲜蔬菜的。相比其他蔬菜在,大白菜是卡车拉过来卖的,而买菜的,也会自备,或去借运输工具,平板三轮是最受欢迎的。一般在较宽阔的地带,排着长队,等着买大白菜,一般说,一家3口人,要存近200斤大白菜,听着不少,但架不住白菜重,一颗大白菜也差不多10斤左右。卖白菜也不像卖其他蔬菜那样,用杆秤,或台秤,就是那种地磅,好在大家也不是那么斤斤计较,就是几十颗菜一放,报个数字,然后就往板车上装。那时居住环境不好,各家居住面积有限,大白菜一般都堆在屋外的过道或屋檐下。菜不能直接放地上,要用准备砖头,然后用木条,木板两端搭放在砖头上,一层一层的大白菜插空放好,最上面盖上夹被或是苫上一块塑料布,这样才能保证大白菜上下透气通风,存放更长时间。但这还不够,还要定时调整,避免大白菜因储存不当而变质,按北京老话讲,就是“捂坏了”,如果撕开白菜帮看到里面黄芯儿了,那就是整棵白菜都坏了;最夸张的是,有的白菜最后成了一根“小棍”。如果家里有条件,还可以做酸菜,那样储存的时间会更长些,但当时不是家家都有那样的大缸。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发展,物资丰富,冬天储大白菜的,少见了。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发展,物资丰富,冬天储大白菜的,少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