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的写作结构和技巧,可能是情绪对比中的情绪拉扯。
这篇小说似乎主要只是记载了鲁迅回母亲娘家的趣事,好像没有什么核心冲突,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记叙散文。
实则不然,这篇小说有着鲜明的冲突,这一冲突就是这篇小说的结构,也是这篇小说的主要技法,即情绪拉扯。
小说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是鲁迅成年后看戏的经历,非常令人不悦,像是上刑场,教人难以生存,下半部分则是鲁迅童年看戏的经历,航船游荡时横笛悠扬,豆麦香气。
一般看来,这是鲜明的对比,用城市中难以忍受的看戏来对比乡村令人怀念的时光,褒贬之意呼之欲出。
但若是鲁迅仅仅只是简单的将两种情景加以对比,那这篇小说就不免显得质朴无味。
接下来对这篇小说的冲突、结构以及情绪拉扯做说明。
鲁迅开篇写看了两场戏,第一场戏的时候,鲁迅耳朵冬冬喤喤的响,见长凳如见刑具,这时鲁迅对唱戏已经感到非常的逼仄压迫(这里的描写非常好,唱戏声压得鲁迅听不到话,长凳极狭长,但暂时不展开分析)。
但到这时,鲁迅对唱戏还没有完全失望,仅仅一场戏还不足以将鲁迅的情绪打落到最低点。
或者说,这一场戏还不足以让鲁迅彻底感受到戏台的压迫。
鲁迅又燃起了希望,是名角唱,还是他人推荐。鲁迅又去了。
这次更糟,不仅挤得没有立足之地,问人谁在唱,又被人鄙夷,戏过程又臭又长,戏声乱哄哄,戏影乱糟糟,要挤出去也十分吃力。
等挤出去之后,鲁迅呼吸一口空气,竟沁人心脾,好像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好天气。
可以看出来,在这两场戏内,鲁迅用尽笔法:
一,全方面五感描写压迫逼仄难忍之感。
二,对一件事已经失望,重新燃起希望,结果希望破灭,彻底失望,这比直接失望要更加深刻。
三,挤出去之后,鲁迅做了一个情绪上的对比,觉得平常的天气是最好的天气,这又反衬对比出戏台下的焦躁难以忍受。
这两场戏的目的,就是将鲁迅的情绪拉到最低点,也就是本文中冲突的一方,即唱戏对鲁迅近乎摧残的压迫,可以说,这时的鲁迅是极其压抑的。
接下来,鲁迅回到了外祖母家。
鲁迅在平桥村过得不错,跟小伙伴们打成一团,看起来对比要开始了,轻松愉快打成一团没有尊卑之分,和上文的紧张压迫,甚至说是戏曲看客们无聊冷漠形成对比。
但重点开始,接下来鲁迅想看戏,却看不成,没有船,鲁迅难受的吃不下饭。
从这里已经可以初见端倪,在乡下的时光并不完全是愉快的,并不是完全和上文形成对比,在这时鲁迅依旧遭遇了压抑。
为什么这么写?
因为压抑的释放,能更好的写出轻松愉快。
这时小伙伴们来了,替鲁迅叹息,双喜出主意带鲁迅去,母亲也同意。
鲁迅的感受是:“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正是在这种心态下,鲁迅的兴致才会很高。
一方面,这是小伙伴们出于对鲁迅的义气,是真挚的友情,这次出行本就笼罩在了浓浓的人情味之下。
另一方面,鲁迅压抑很久,终于得以出行,甚至可以说,鲁迅故意先写成年再写童年,又写童年这场戏极好,也是为了先压抑后释放,终于可以去看这场好戏了(这里其实是面向读者的技巧,对于鲁迅来说,他是先童年后成年,但对于读者感受来说,却是先压抑,而后期待童年好戏,但却不能去看,经伙伴出主意,终于能看了,兴致在这里到高点)。
此刻压抑已久的情绪终于释放出来,“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在这样高的兴致下,鲁迅这段为世人称道的描写才格外真实合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接下来终于看到戏了。
然而,全文最重点来了。
鲁迅并未将这场唱戏描写的多好,尽管鲁迅在最后说,他再也没有看过这样好的戏,但实际上这场戏对鲁迅的体验同样是充满压抑的。
想看铁生老头翻跟斗,但并不翻,戏曲的看客们依旧那般无聊冷漠,想看蛇精跳老虎,看不到,连豆浆都没了。
好不容易有了小丑被马鞭打,老旦却出来了。
对老旦压抑的描写最多,鲁迅在这里不吝笔墨,想要老旦赶紧结束,可是老旦偏偏磨磨蹭蹭不结束,这样又臭又长的折磨,仿佛成年后看戏时对时间的感受。
在这番折磨之后,大家伙熬不住了,都说要走,走时“和开船一样踊跃”。
真正的对比在于此处。
真正的冲突也在于此处。
在这里,情绪又一次降到了低点。
这次看戏的经历,其实可能和前文看戏的经历形成对应。鲁迅不是把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形成对比,而是将看戏和去看戏往返路上的愉快时光直接形成对比。
这篇小说的冲突便很显然,那便是戏台下对鲁迅的压迫摧残(这可能和鲁迅的经历和观念有关),和看戏往返路上的欢快时光(也可以理解为充满活力甚至是充满生命力的舒展自由,充沛丰盈的人情味),这一冲突贯穿了整篇小说。
当鲁迅第三次因为看戏而感到焦躁难忍时,这一压抑得到了最终释放,小伙伴们兴致依旧很高,和来时一样高,仿佛得到了解脱,然后小伙伴们带鲁迅去吃罗汉豆。
吃罗汉豆是一件小事,但在这里,足以对抗所有压抑,对抗所鲁迅所有的压迫和焦躁难忍。
《社戏》最后一句话:“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可见吃罗汉豆这件事的份量之重。
罗汉豆事件有三处细节极富人情味,一,阿发主动要偷自家的罗汉豆,十分无私;二,双喜怕阿发被吵,去偷六一公公的罗汉豆,十分为伙伴着想。
三,则是六一公公被偷了豆,却并不怎么责怪小伙伴们,小伙伴们也不觉得有什么,大家伙的东西互相拿一些并不是值得责怪的事,荡漾着人情的美好。
不但如此,六一公公还为鲁迅的夸赞而得意洋洋,送了罗汉豆给鲁迅,十分纯朴可爱。
正是这偷吃罗汉豆事件,所表现出的淳朴的人情味,承受住了鲁迅所极力刻画的压迫逼仄险恶的生存环境。
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童年淳朴人情的纯真美好,成了鲁迅内心底的精神支柱,即便在久远的成年之后,鲁迅依旧可以清晰的回忆起昔日时光,并时刻受到其支撑和滋补,使鲁迅能得以对抗那些压抑重重的事物。
之前提到,这篇小说的结构和情绪拉扯和冲突息息相关。
根据上面的梳理,鲁迅先是情绪第一次拉扯,燃起希望却更失望,使焦躁对内心的冲突更强烈。
而后是有好戏看,却未能看成,可读者已经在期待童年好戏去化解前两场戏的压抑,这是第二次情绪拉扯,使得冲突必须解决。
第三次情绪拉扯是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看,甚至是枯燥无聊的,这时三次看戏的压抑终于全部释放出来,罗汉豆所代表浓浓人情味和船上欢愉的吃豆时光,就是对压抑最好的释放,所以这次罗汉豆格外好吃,这一夜也格外难忘。
压抑和释放即这篇小说的情绪拉扯,也是这篇小说的结构,也是这篇小说的冲突所在。
可以想象,如果鲁迅把乡下的时光完全写成轻松愉快的,没有任何压抑的,想去看戏,便能去看,戏也非常好看,那这篇小说恐怕会大为逊色。
……
本文为我和南极星讨论内容的记录和稍微润色。
参考书目:
孙绍振《经典小说解读·<社戏>:杂文的讽刺和人性的抒情统一》;
钱理群《读一读<社戏>》。
这篇小说似乎主要只是记载了鲁迅回母亲娘家的趣事,好像没有什么核心冲突,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记叙散文。
实则不然,这篇小说有着鲜明的冲突,这一冲突就是这篇小说的结构,也是这篇小说的主要技法,即情绪拉扯。
小说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是鲁迅成年后看戏的经历,非常令人不悦,像是上刑场,教人难以生存,下半部分则是鲁迅童年看戏的经历,航船游荡时横笛悠扬,豆麦香气。
一般看来,这是鲜明的对比,用城市中难以忍受的看戏来对比乡村令人怀念的时光,褒贬之意呼之欲出。
但若是鲁迅仅仅只是简单的将两种情景加以对比,那这篇小说就不免显得质朴无味。
接下来对这篇小说的冲突、结构以及情绪拉扯做说明。
鲁迅开篇写看了两场戏,第一场戏的时候,鲁迅耳朵冬冬喤喤的响,见长凳如见刑具,这时鲁迅对唱戏已经感到非常的逼仄压迫(这里的描写非常好,唱戏声压得鲁迅听不到话,长凳极狭长,但暂时不展开分析)。
但到这时,鲁迅对唱戏还没有完全失望,仅仅一场戏还不足以将鲁迅的情绪打落到最低点。
或者说,这一场戏还不足以让鲁迅彻底感受到戏台的压迫。
鲁迅又燃起了希望,是名角唱,还是他人推荐。鲁迅又去了。
这次更糟,不仅挤得没有立足之地,问人谁在唱,又被人鄙夷,戏过程又臭又长,戏声乱哄哄,戏影乱糟糟,要挤出去也十分吃力。
等挤出去之后,鲁迅呼吸一口空气,竟沁人心脾,好像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好天气。
可以看出来,在这两场戏内,鲁迅用尽笔法:
一,全方面五感描写压迫逼仄难忍之感。
二,对一件事已经失望,重新燃起希望,结果希望破灭,彻底失望,这比直接失望要更加深刻。
三,挤出去之后,鲁迅做了一个情绪上的对比,觉得平常的天气是最好的天气,这又反衬对比出戏台下的焦躁难以忍受。
这两场戏的目的,就是将鲁迅的情绪拉到最低点,也就是本文中冲突的一方,即唱戏对鲁迅近乎摧残的压迫,可以说,这时的鲁迅是极其压抑的。
接下来,鲁迅回到了外祖母家。
鲁迅在平桥村过得不错,跟小伙伴们打成一团,看起来对比要开始了,轻松愉快打成一团没有尊卑之分,和上文的紧张压迫,甚至说是戏曲看客们无聊冷漠形成对比。
但重点开始,接下来鲁迅想看戏,却看不成,没有船,鲁迅难受的吃不下饭。
从这里已经可以初见端倪,在乡下的时光并不完全是愉快的,并不是完全和上文形成对比,在这时鲁迅依旧遭遇了压抑。
为什么这么写?
因为压抑的释放,能更好的写出轻松愉快。
这时小伙伴们来了,替鲁迅叹息,双喜出主意带鲁迅去,母亲也同意。
鲁迅的感受是:“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正是在这种心态下,鲁迅的兴致才会很高。
一方面,这是小伙伴们出于对鲁迅的义气,是真挚的友情,这次出行本就笼罩在了浓浓的人情味之下。
另一方面,鲁迅压抑很久,终于得以出行,甚至可以说,鲁迅故意先写成年再写童年,又写童年这场戏极好,也是为了先压抑后释放,终于可以去看这场好戏了(这里其实是面向读者的技巧,对于鲁迅来说,他是先童年后成年,但对于读者感受来说,却是先压抑,而后期待童年好戏,但却不能去看,经伙伴出主意,终于能看了,兴致在这里到高点)。
此刻压抑已久的情绪终于释放出来,“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在这样高的兴致下,鲁迅这段为世人称道的描写才格外真实合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接下来终于看到戏了。
然而,全文最重点来了。
鲁迅并未将这场唱戏描写的多好,尽管鲁迅在最后说,他再也没有看过这样好的戏,但实际上这场戏对鲁迅的体验同样是充满压抑的。
想看铁生老头翻跟斗,但并不翻,戏曲的看客们依旧那般无聊冷漠,想看蛇精跳老虎,看不到,连豆浆都没了。
好不容易有了小丑被马鞭打,老旦却出来了。
对老旦压抑的描写最多,鲁迅在这里不吝笔墨,想要老旦赶紧结束,可是老旦偏偏磨磨蹭蹭不结束,这样又臭又长的折磨,仿佛成年后看戏时对时间的感受。
在这番折磨之后,大家伙熬不住了,都说要走,走时“和开船一样踊跃”。
真正的对比在于此处。
真正的冲突也在于此处。
在这里,情绪又一次降到了低点。
这次看戏的经历,其实可能和前文看戏的经历形成对应。鲁迅不是把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形成对比,而是将看戏和去看戏往返路上的愉快时光直接形成对比。
这篇小说的冲突便很显然,那便是戏台下对鲁迅的压迫摧残(这可能和鲁迅的经历和观念有关),和看戏往返路上的欢快时光(也可以理解为充满活力甚至是充满生命力的舒展自由,充沛丰盈的人情味),这一冲突贯穿了整篇小说。
当鲁迅第三次因为看戏而感到焦躁难忍时,这一压抑得到了最终释放,小伙伴们兴致依旧很高,和来时一样高,仿佛得到了解脱,然后小伙伴们带鲁迅去吃罗汉豆。
吃罗汉豆是一件小事,但在这里,足以对抗所有压抑,对抗所鲁迅所有的压迫和焦躁难忍。
《社戏》最后一句话:“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可见吃罗汉豆这件事的份量之重。
罗汉豆事件有三处细节极富人情味,一,阿发主动要偷自家的罗汉豆,十分无私;二,双喜怕阿发被吵,去偷六一公公的罗汉豆,十分为伙伴着想。
三,则是六一公公被偷了豆,却并不怎么责怪小伙伴们,小伙伴们也不觉得有什么,大家伙的东西互相拿一些并不是值得责怪的事,荡漾着人情的美好。
不但如此,六一公公还为鲁迅的夸赞而得意洋洋,送了罗汉豆给鲁迅,十分纯朴可爱。
正是这偷吃罗汉豆事件,所表现出的淳朴的人情味,承受住了鲁迅所极力刻画的压迫逼仄险恶的生存环境。
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童年淳朴人情的纯真美好,成了鲁迅内心底的精神支柱,即便在久远的成年之后,鲁迅依旧可以清晰的回忆起昔日时光,并时刻受到其支撑和滋补,使鲁迅能得以对抗那些压抑重重的事物。
之前提到,这篇小说的结构和情绪拉扯和冲突息息相关。
根据上面的梳理,鲁迅先是情绪第一次拉扯,燃起希望却更失望,使焦躁对内心的冲突更强烈。
而后是有好戏看,却未能看成,可读者已经在期待童年好戏去化解前两场戏的压抑,这是第二次情绪拉扯,使得冲突必须解决。
第三次情绪拉扯是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看,甚至是枯燥无聊的,这时三次看戏的压抑终于全部释放出来,罗汉豆所代表浓浓人情味和船上欢愉的吃豆时光,就是对压抑最好的释放,所以这次罗汉豆格外好吃,这一夜也格外难忘。
压抑和释放即这篇小说的情绪拉扯,也是这篇小说的结构,也是这篇小说的冲突所在。
可以想象,如果鲁迅把乡下的时光完全写成轻松愉快的,没有任何压抑的,想去看戏,便能去看,戏也非常好看,那这篇小说恐怕会大为逊色。
……
本文为我和南极星讨论内容的记录和稍微润色。
参考书目:
孙绍振《经典小说解读·<社戏>:杂文的讽刺和人性的抒情统一》;
钱理群《读一读<社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