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是有积极意义的】这几日,《涉过愤怒的海》《刀尖》这些一度未能过审的电影都相继定档,再加上国庆档公映、张艺谋的《坚如磐石》也属于此类,而陈凯歌的《少年时代》定档之后又撤档算是个特殊案例。
这些昔日“老大难”电影,相继过审定档,释放了一个什么信号?
并不是说审查放宽,而是审查程序被大力推动了,就这么简单。我一解释您就明白。
我国电影审查,是人工在审。一方面要严格遵循《电影管理条例》(不知道的可以网上搜一下看看都有哪些内容),但条例相对比较宽泛;另一方面则是要依照上级单位的指示,要符合时代旋律,要正确反映当下价值观,影视剧里该出现什么不该出现什么,都有上宣精神下达的。
这就决定了,我国审查,是一个既“宽松”(遵循《条例》)又“严格”(听上级指示)的存在,而这种量子纠缠式的标准,都是由审查人员来完成。
所以可想而知,“审查”是一种相当熬人的事情。如果诸位有过校对发言稿、批改作文等相关工作经历的朋友,一定对此深有体会。
然而审查影视剧,比批改作文还要费神,(工作人员)不仅要逐字逐句的看台词,还要深入了解该作品,是否符合上级精神。这里面,甭管多烂多糟糕的作品,都得这么看……看完之后,还要出书面的修改/审核意见,这谁受得了……
所以时间一长,也就出现个规律,对于那些无伤大雅的片子,比如爱情片、喜剧片这些的,审得比较快且流水,大差不差就过了,对于历史题材、现实题材作品,审得相对细致一些。
然而,对于某些电影,比如曹保平《涉过愤怒的海》、张艺谋《坚如磐石》、陈凯歌《少年时代》……这些在审查人员眼中,属于“问题学生”的作业,交上来的东西,全是雷。这些作品原则上是不能通过的,但架不住很多导演上面“有人”,所以审查意见还得出,过程那就太难了。
所以田壮壮说,自己的《鸟鸣嘤嘤》 递上去(审查),两年都没消息,原因就在这里。本来不过审,但还要照顾老艺术家的地位和面子,导致电影的审查意见太难出了,干脆搁置了。
如今为什么很多“老大难”电影相继过审?实际上就是推动了审查流程。局里新领导上任,尽量不要有不过审的片子,所以无论多么难的审查意见还得出,反馈到下面,该删减就删,该补拍就补拍,该改台词就重新配音……
《涉过愤怒的海》《坚如磐石》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修修补补后过审的。至于二者各自改了哪些地方,这咱就不作考虑了,反正这个版本是过了,而且其他“老大难”作品,也在陆续推进中。
PS,还有个小道消息。
众所周知,根据《电影产业促进法》,电影审查可以由省级部门完成(图3),据说某地方部门审查相对宽松,《涉过愤怒的海》就是在该地过审的,该地方部门也被业内称为“风水宝地”,但只是道听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