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婧波《且放白鹿》
这篇小说真的不错,本期主打,初看封面的第一反应:什么诗云

十一月刊小说颇有点子轰炸的意思,唯独这篇在点子方面表现平平:题材是人工智能模拟已故亲人,并不新鲜,但架不住新酒装旧瓶,作者在此基础上有不少创新和引申,可以看出是诚意之作。以下是具体评刊:
1.第一节占据两页篇幅,都在写李同芳(男主)如何切身感受到自己的衰老,略显慢热但不冗杂,这是本文人物塑造成功的一大原因。虽然这种套路相对常见,但还是让我快速代入角色,只因文笔相比之下太成熟了,节奏恰到好处,单看第一节就能让人确信是专业作家执笔。整节都是标准的炫技类的教科书式开头。
开头把男主比作是一头野地里的牛,把“衰老”比作牛蚊子,这个比喻初看别扭,越看就越觉得巧妙,事实上,这头老牛的形象在后文也一直贯穿着我对男主的第一印象。作者的比喻或打比方不止一处,并且都生动具体恰到好处,无不透露作者有趣的巧思和斐然的文笔。除了多处比喻,作者的“炫技”还表现在虚实结合、融情于景、插叙、铺垫、用典等写作手法的运用,甚至还有科普,这段放在中学语文教材里也是相当杰出的范文。而这还只是第一节,尽管故事性几乎为零,却不能否认开了个好头。
2.小说的故事难以轻易概括,非常建议看原文,我无法在梗概时把所有伏笔反转都面面俱到,何况涉及到多视角叙事。同时小说的主题也不太明朗,我觉得作者在这篇的表达欲过强了。看开头我以为这篇想写一位大学教授最终接受自己衰老的事实,到三分之一又以为是关注孤寡老人与儿女的关系,后来又觉得是谨防诈骗,最后发觉还是李同芳(男主)对妻子舜华的追忆与爱情,除此之外应该还有一条暗线,写的是王凡成长与被救赎的故事。以上的每一点在原文都有强烈的表达,其实原文并没有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平衡。不过主线是确定的,就是寻找舜华生前留下的玻璃纸的答案,实际上在主线明晰之前还铺垫了很多内容,只能说作者太重视人物塑造和故事背景了。
所以这个结尾就很有意思。在男主满怀希望又山回路转后,仍然没有答案。没有答案,就是本篇的结局,男主最后在人工智能的“涌现”(又是幻想)中想到了舜华,又自我反问,最终释怀,小说的格局上升到对人生、对所求而不可得之物的思考。这种结尾我在很多先锋电影里见过相似的处理技法,但在sfw上刊的小说里不常见,无论如何,本篇小说都称得上虎头豹尾。而且结合小说前后可以看出,男主总是轻易出神臆想,这无不侧面反映他老之将至。
3.然而目前为止,我的评刊还没有出现任何科幻元素,这意味着这篇小说的文学性是远高于科幻性的——你们会发现科幻元素完全可以省去,再将文章稍作修正,最后不影响整体叙事,实际上真的是这样。本文里人工智能的作用弱化到可有可无,这是此篇最大的诟病点:并非不能绕过科技讲故事。为使小说与科学技术沾边,作者主要引入了两个科学概念:涌现和(信息)熵,来为作者的点子作出解释,后者完美融入作者的创意里,前者我抱有疑问,感觉并不是非常恰当,具体详见原文和百度百科。其他的……就是一点老问题,作者表达欲旺盛,内容有所延伸,但无伤大雅。
本篇还有一个重要元素是川剧,这使小说和川蜀文化存在接触的土壤,包括标题也取自川剧(李白的诗),除此之外,本小说的语言风格也颇具方言特色,尤其是人物对话,看得出来是本地人采样。单从传播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这篇入围明年银河奖几乎势在必得,虽然明显有套科幻皮的嫌疑,但剧情和思想终归不算俗套,甚至有点出彩,对于新人创作者而言是很好的效仿篇目。
4.就像玻璃纸没有给出谜底,作者也没再写男主与儿子的后续,没写男主原谅王凡的忏悔,这个处理方式让我高兴,一篇小说如果非要像爱情喜剧一样把各个细枝末节处理得面面俱到,就失去了它对现实映射的真实性,现实中哪有这么多遗憾和问题被填补。我不由得想起多年前看过的电影《心灵捕手》,以前的我对男主在结尾唯独没有向他的老师留言而感到不快,现在想想这个缺憾真是神来之笔。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