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洛阳灾荒多在中国古代饥荒其实很常见,即使是粮食产区,河北、河南、淮南、剑南这些地方,也一样会发生饥荒。但是首都往往是被高度关注,所以记载也最详细。即使如此,洛阳发生饥荒的频率也是较高的。新唐书上东都饥、河南饥一共8次,即使是唐高宗时期也有两次。洛吹特别喜欢说的贞元二年唐德宗“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说这一年兵民率皆瘦黑。然而前一年洛阳饥荒就不只是“瘦黑”而已了,史书记载“贞元元年春,大饥,东都、河南、河北米斗千钱,死者相枕”。严重吧?但是没人在乎罢了。这件事发生的贞元初,长达一年的建中之乱刚刚结束,本来也不是正常年景。建中之乱一个重要的背景是盘踞在淮西的李希烈反叛,在建中四年冬占据了汴州,一直到贞元二年初汴州才收复。汴州是运河的重要节点,这次叛乱导致运河失灵。这件事被记下来的要传达出的信息也在于收复汴州、运河复通,跟洛阳不洛阳的没什么关系。汴州没收复,就算在洛阳,粮食还是运不上来。洛阳都死者相枕了,皇帝百官过去只能更糟,还是在关中“瘦黑”一点强些。这个故事还有一个背景,就是“米已至陕”,而不是至洛。为什么?原因是这一年二月,“自集津至三门,凿山开车道十八里,以避底柱之险”。所以粮食可以直接运到底柱,然后走十八里陆路,再运上长安。这个时候有没有洛阳也问题不大按理说洛阳这种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洛河也不是什么大河,洪水原本不应该是大问题的。但有唐一代洪水问题极为突出第二,洛阳土地贫瘠,承载能力弱洛阳本身并不产粮食。因为山地多、平原少、土地贫瘠,所以人口承载能力也比较差。沿着陇海铁路自宝鸡到徐州,唯一一片丘陵山区就是洛阳附近。图上的红圈处是洛阳盆地,是黄河南岸一大片山地丘陵中间的一个山间小盆地,面积仅有1000多平方公里。这个盆地的面积只有中国第四大平原——关中平原的2.8%,可以说相当逼与此相比,无论是附近的汴州1.8万户、曹州1.67万户,还是成都的1.6万户,都比洛阳高不少。京兆府也是典型的高密度平原地区州府,即使有大量的军队、皇室、僧尼人口不纳入统计,平均每县人口也达到了1.8万户,元和时期甚至达到了每县2.12万户,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人口承载能力最高的地方之一。第三,洛阳交通条件比较普通隋唐时期,洛阳是作为首都的外港存在的,犹如天津之于北京。长安是土地肥沃、空间宽阔、四周险固、物产丰富的地方,做首都诸美皆备,唯一的弱势在于,军事上的险固的同时,也妨碍了和东部的交通。洛阳作为潼关以外的一个堡垒,就承担了首都水运港口的功能。隋唐很长一段时期,东部物资通过大运河运到洛阳,再运往长安。然而洛阳的这一点优势只是相对的,高度依赖长安对它的需要。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到,洛阳位于关中、中原、山西、南襄盆地的中间,这就是为什么以前会被叫做“天下之中”的原因。这一方面是一个优势,但另一方面也高度依赖于周围四个板块的均衡。洛阳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候也是长安做首都的时候,关中强大的力量把中国的经济重心拉得偏西,隋唐大运河经过洛阳,本身也是为了关中服务的。当首都迁走以后,大运河不仅不必经过洛阳,连开封都不必经过了。新的南北经济带沿新的大运河形成,西安依托腹地较广的关中平原尚维持了一方诸侯的地位,但洛阳因为丧失了对关中的价值,就变成寂寂无闻的小城了。第四,洛阳自然条件差虽然如今的洛阳市喜欢用橡胶坝在洛河、伊河之中拦造人工水库,以营造水面的假象,但洛阳本身是一个缺水的地方。如下图,洛阳是黄土高原余波的一部分,周边传统村落里还有不少窑洞。虽然中国整个北方水资源都不丰富,但由于华西秋雨带存在的原因,关中平原是比洛阳盆地降水量更高、水资源更丰富的地方。根据中国水利资源的记录,西安9983平方公里的土地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3.47亿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公里23.5万立方米。洛阳15229平方公里的土地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是26.53亿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公里17万立方米,比西安少了17%。近年来关中水资源越来越丰富的同时,洛阳却变得越来越干旱。例如2020年,西安水资源总量26.78亿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公里26.8万立方米;洛阳却只有20.4亿立方米(洛阳市水资源公报),平均每平方公里13.6万立方米,只有西安的一半。历史的真实走向也是如此。后唐定都洛阳时饥荒不断,君臣三天两头饿的发昏。水灾也一点不减,常常连官员都会被淹死。而且短命的问题欲发激烈,从开国的李存勖开始就一代代身死国灭,最后被契丹灭掉,是西晋以来第二次中原王朝被异族灭亡。可谓恶咒加身。所以历史先是选择了漕运条件更好的开封,然后又选择了军事战略地位较高的北京。长安之后的选择,是不可能跟洛阳有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