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姐姐大人”的复活——1990-2000年代:领带和历史都扭曲了
然后回到现代。今野緒雪不知道吉屋信子,为什么她能写出《圣母在上》呢?我的猜测是,即使在现代,战前的少女文化已经成为过去的事物,但由于存在有意识地引用战前少女文化的作品,以及战前少女文化的刻板印象的扩散,使得“S”的关系作为一种拟像在现代仍然存在。在《圣母在上》中,并没有冰室冴子那样有意识地引用吉屋信子,而是基于大众文化中“姐姐大人”这样的刻板形象和伴随其而来的形象(女学校、教会学校、淑女性格等),描绘出了吉屋信子式的世界观。我是这么认为的。
在现代的流行文化中,复活了“姐姐大人”式的女学校形象,并赋予其形态,这无疑可以说是《圣母在上》的一大贡献吧。在此之前(至少在90年代),可能没有以“清纯、正直、美丽”的女性之间的亲密关系为主题的作品(或许有也说不定,但需要更多信息来证实),而在此之后,《百合姐妹》在封面上使用了雨滴玲音,并以“请给我姐姐大人的初恋”为口号创刊自不必说,在后来的百合类别中,女学校题材已经成为定型,这无疑是《圣母在上》的影响力。

然而,我个人认为,我们应该谨慎地看待“现代的百合文化源于战前的S”的这种观点。因为正如我之前所讨论的,说到底《圣母在上》并非是S,而是基于社会上对的刻其板印象,S文化本身在1970年左右已经不再是战前文化的延续。其次,现代的百合文化本身也有着通过《百合姐妹》的营销战略,依靠战前的S来形成权威的一面。
有关于最后一点,举例来说,在名为“百合花开放的七个瞬间”的专栏中,在①提到吉屋信子的《花物语》之后,紧接着就在②提到了山岸凉子的《白い部屋のふたり》(1971)。尽管《白い部屋のふたり》中并没有提到“S”,但这部作品仍被介绍为“S漫画的金字塔”。这就像我在第二节中指出的那样,战前和战后少女文化之间的差异没有经过批判性地审视,而是被线性地连接在一起。

此外,在同一期的专栏中,也刊登了嶽本野ばら关于“S”的专栏。嶽本野ばら和冰室冴子一样,通过小说《ミシン》(2000年)等明确继承了以吉屋信子为首的战前少女文化的作家之一。在这篇专栏中,他宣称:“让我们复兴‘S’,这是只有少女才能拥有的最高级的恋爱。”
如果用恶意的眼光来看这些杂志内容,《百合姐妹》可能是在借《圣母在上》的热潮,通过强调战前少女文化与《百合姐妹》之间的连续性,恣意地捏造传统,赋予杂志权威。
这并不是说这有什么不好,问题在于,海外的研究者在没有对这种建构性进行批判性审视的情况下,再生产了“现代百合文化源于战前的S”的这种话语。大致上,这种论调是这样的:谈论战前的S,谈论70年代的《白い部屋のふたり》等著名的少女漫画,最后谈论《圣母在上》,从少女文化的角度讨论百合类别。但我想问,“当真的吗?” 把时代和社会背景都不同的少女文化中描写女性之间亲密关系的作品群放在一起,除了“描写女性之间亲密关系”这一共性之外,还有什么逻辑依据吗?如果不对文化连续性进行批判性审视,就会给人一种误导,好像它们是线性连接在一起的。除了像《白い部屋のふたり》这样著名的作品外,我们还需要查阅一手资料,以免遗漏像《造花の愛の物語》这样的作品不是吗?参考文献只用《百合姐妹》就可以了吗?我们没有被营销策略所影响吗?
综上所述,战前由S代表的少女文化、战后的少女文化和现代的百合文化之间确实存在影响关系。但它们并非简单地线性连接在一起,而是经过价值观转换、形象的扩散和作家的复古等过程,才抵达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