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明心见性,顿悟成佛”,引发心里的共鸣,如何开悟,这句话已经总结的很到位了,也是一个过程,水道渠成的事
关于明心见性状态的描述,我置顶的说说有写最初觉得这句话六组的描述有误,明明是开悟后才有明心,怎么会先有明心才开悟,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其他人说,佛祖在觉悟前,看见路上的行人总是不断劝别人多做好事,那时候才意识到没搞清状况的是我
短短的八个字里面却包含了一些很重要的细节:明心是由静心后分离,这一步很关键,如果处于静心状态,不能分离出另一个正面的我,内心的杂念会不断放大,因为没有正能量的另一个我来消化他,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让本人都无法控制,也断不掉,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念经越精进,越没变得更善良反而杂念更多,可以参考佛祖的堂哥提婆达多,在佛祖坐下念经修行八年,后来背叛佛祖,又投靠一个国家让佛祖全族被灭,念经有它的价值,不过和修心的关联不是很大
静心时有杂念有困惑就要用自己的正知识去一步一步消化抵消他,而这股力量来自于善良,随着越来越专注,慢慢的忘记外界的声音,进入入定的状态
在入定状态里不断的一层一层的认识自己的内心,佛祖在觉悟前入定时,看见第一世到最后一世所做的好事,这些不一定都真实发生过,这也是修行的一种方式,是在想象中修行,这些如果引起内心的共鸣,就会不断的接近“真心”
每天不眠不休不断重复的修行,直到看见自己的真心,在碰到真心时,还是一颗没解脱的心,这种感觉很难受,就像别人看穿自己内心那种感觉,只不过这是自己看自己,没有解脱是自我的保护机制,这有也能解释为什么人总怕遇到一些对自己不利的人和事,正是这种机制,让人无法碰到自己的真心,在古代有一些高人下定决心,不开悟不醒过来,因此离开世界的时候本人都不知道,这些人就是卡在了这个环节,这是觉悟前的最后一步,毕竟别人看穿自己内心的感觉都想着逃离,何况是自己呢,这一步是需要很大勇气去直面的,已经看到自己的障碍和弱点,就在世间万物中去寻找钥匙打开自己的真心,当找到以后就觉悟了,也就进入明心见性的状态
关于明心见性状态的描述,我置顶的说说有写最初觉得这句话六组的描述有误,明明是开悟后才有明心,怎么会先有明心才开悟,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其他人说,佛祖在觉悟前,看见路上的行人总是不断劝别人多做好事,那时候才意识到没搞清状况的是我
短短的八个字里面却包含了一些很重要的细节:明心是由静心后分离,这一步很关键,如果处于静心状态,不能分离出另一个正面的我,内心的杂念会不断放大,因为没有正能量的另一个我来消化他,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让本人都无法控制,也断不掉,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念经越精进,越没变得更善良反而杂念更多,可以参考佛祖的堂哥提婆达多,在佛祖坐下念经修行八年,后来背叛佛祖,又投靠一个国家让佛祖全族被灭,念经有它的价值,不过和修心的关联不是很大
静心时有杂念有困惑就要用自己的正知识去一步一步消化抵消他,而这股力量来自于善良,随着越来越专注,慢慢的忘记外界的声音,进入入定的状态
在入定状态里不断的一层一层的认识自己的内心,佛祖在觉悟前入定时,看见第一世到最后一世所做的好事,这些不一定都真实发生过,这也是修行的一种方式,是在想象中修行,这些如果引起内心的共鸣,就会不断的接近“真心”
每天不眠不休不断重复的修行,直到看见自己的真心,在碰到真心时,还是一颗没解脱的心,这种感觉很难受,就像别人看穿自己内心那种感觉,只不过这是自己看自己,没有解脱是自我的保护机制,这有也能解释为什么人总怕遇到一些对自己不利的人和事,正是这种机制,让人无法碰到自己的真心,在古代有一些高人下定决心,不开悟不醒过来,因此离开世界的时候本人都不知道,这些人就是卡在了这个环节,这是觉悟前的最后一步,毕竟别人看穿自己内心的感觉都想着逃离,何况是自己呢,这一步是需要很大勇气去直面的,已经看到自己的障碍和弱点,就在世间万物中去寻找钥匙打开自己的真心,当找到以后就觉悟了,也就进入明心见性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