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历史吧 关注:20贴子:5,790

《慕容鲜卑与五燕国史研究》(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一章:慕容鲜卑的来源与迁徙
第一节:慕容鲜卑的名号与来源
一、鲜卑名号与早期发展
鲜卑出自东胡,史载其“别保鲜卑山,因号焉”,①因其他史籍对于其得名的描述与此大略相同。由此来看,鲜卑一名是得自所居之地,学者们也大多采用此说。②而且随着20世纪80年代嘎仙洞遗址的发现,学者已基本认同以大兴安岭南部为东部鲜卑所保之鲜卑山,拓跋鲜卑之大鲜卑山在大兴安岭北段的观点;③孙危依据考古资料推测鲜卑山的位置可能还要偏北,应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一带。④但也有部分学者对此持不同看法,如张博泉认为东部鲜卑的原始鲜卑山应在今大兴安岭北段,而拓跋鲜卑之大鲜卑山应在石勒喀河、贝加尔湖、外兴安岭等范围寻找。⑤以上各种观点虽然有异,但东部鲜卑之鲜卑山在今大兴安岭山脉地区则多无疑问;而且以考古材料及历史记载来看,也应在大兴安岭中南部一带。
“鲜卑”一词在史籍中又写作“犀毗”“师比”等,⑥王国维《胡服考》一文对鲜卑诸种写法引证甚详,兹不赘引。⑦而对于其含义历来有多种说法:以白鸟库吉为代表的一种观点,是将“鲜卑”一词解释为满语中的祥瑞、神,而将史书中出现的“鲜卑郭落带”中的“郭落”解释为兽,合起来即“瑞兽带”之义。这是目前学术界使用最多的解释。①米文平由此提出,“郭落”即为鹿类动物四不像、“鲜卑郭落”为祥瑞的鹿类动物;而“鲜卑”作为族名,含义为养神兽的人们,②包尔汉、冯家异则认为鲜卑应是蒙古语 Sobar(貙),为五爪虎。③20世纪90年代以后,东北学者张博泉等提出了新的意见,认为祥瑞等意思是附加观念,并不是“鲜卑”的本义,“鲜卑”的本义应为一种瑞兽的名字;并考证鲜卑兽为一种状如白马的神兽“兹白(驳)”,“鲜”之义为“白”“卑”即“驳”之转音,“驳”又作“兹白”,也是“鲜卑”二字的同音异写;而对于“郭落”一词,张博泉认为即是“大带”之义。


IP属地:辽宁1楼2024-07-21 05:09回复
    近年,有学者沿用张博泉观点,以“鲜卑”为瑞兽名解,但对于具体指哪种瑞兽,还有不同看法。金刚认为“鲜卑”一词源于蒙古语“xian-xia”,即“虎”额尔德木图认为“鲜”即古代通古斯蒙古语“乞颜”,为一种凶猛的猎鹰白海青,“卑”为奴婢的“婢”字之省。⑤尹铁超考证“卑”为通古斯语言中“人”“小民族、部落”之义,而所谓“鲜卑”即“鲜人”之义。⑥台湾学者逯耀东认为鲜卑可能即“角端牛”。⑦此外,对于“鲜卑”的解释,尚有吕思勉认为“鲜卑”即《禹贡》中的“析支”;李德山进而考证鲜卑本字为“邾邾”,即东夷一支的“邾娄”。
    笔者考虑“鲜卑”作为一个鲜卑语词,首先,其存在应该远早于鲜卑民族的出现;而其作为一种祥瑞动物名称的解释是较为合理的,这种动物应该即是鲜卑墓葬出土带扣等饰物上的某一动物形象。但是关于其具体含义,以及作为族名和山名孰先孰后,,是其自称还是他称形成族名等问题的准确考证几乎是不可能的(相关原因笔者会在后文说明),正如张久和所言:“鲜卑”汉语意思究竟是什么,恐怕连古人也不知晓。①所以才会有现存的诸家说法各执一词,甚至肆意发挥的情况。


    IP属地:辽宁2楼2024-07-22 05:24
    回复
      2025-08-02 02:09:0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鲜卑自匈奴破东胡后,与乌桓从东胡中分化出来,但因为匈奴、乌桓的阻隔而不被中原王朝所知。直到东汉初年,随着匈奴衰弱、乌桓逐渐南下而出现于历史记载。东汉建武十七年(41),匈奴、乌桓、鲜卑连兵入塞,鲜卑从此开始出现于汉文典籍记载。此后直到东汉末、三国初鲜卑逐步入塞居住为止的百余年中,鲜卑的主要流动方式是在塞外漠北地区东西向移动,在这一过程中,鲜卑的文化、心理特征没有发生太大变化,而是不断在群体规模和部落组织结构上发生变化。可以说这一时期是鲜卑民族群体发展壮大,鲜卑各部形成相对稳定部落结构的时期。
      这一时期带有相对准确地理信息的材料较多,通过这些可以对这段时期鲜卑的分布和流动有所了解。
      东汉明帝永平(58-75)中,祭肜为辽东太守后,“鲜卑自敦煌、酒泉以东邑落大人,皆诣辽东受赏赐,青、徐二州给钱,岁二亿七千万以为常”②。但此时的鲜卑势力并未铺陈到如此广泛,辽东、敦煌间尚隔有北匈奴势力,所以记载中或有冒功成分,或有冒名鲜卑受赏。从附录统计表1.1.1.2中的地理分布情况可以看到,鲜卑所涉及的地理方位自有其规律:早期多集中在辽东、辽西等地,最初更集中在辽东。这是与早期鲜卑从大兴安岭地区南下、西进的发展情况相一致的。此后鲜卑南下劫掠的地点开始逐渐向西推进,出现在并州的情况越来越多。而且历史记载中也逐渐从单一提到鲜卑寇某郡,转而开始以州为单位,与史载“至灵帝时,大钞略幽、并二州。缘边诸郡,无岁不被其毒”③的情况是符合的。而这种变化也表明鲜卑人在南下西进的过程中,其民族群体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力量有所增长。那么早期鲜卑群体规模是怎样的呢?


      IP属地:辽宁3楼2024-07-22 05:24
      回复
        安帝永初元年(107),鲜卑大人燕荔阳归顺朝贺的时候,太后令止乌桓校尉所居宁城下,通胡市,因筑南、北两部质馆。此后鲜卑遣使人质有邑落“[百]二十部”。④此处以邑落和部对举,可知这120个邑落应该就是120个部落,只是其大小规模尚难以确定。此后檀石槐时期曾分鲜卑为50余邑,数量少于此时,而实力又远大于此时,可知这时的鲜卑部落数量众多,但每个部落规模应该都比较小,正处在部落间互相吞并,群体规模发展壮大的过程中。
        东汉永元中(89-104),耿夔击破北匈奴之后,鲜卑开始进入匈奴故地此时“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鲜卑由此渐盛”①落即帐落,以每落7一10人计②,这批匈奴人的数量应该近百万,这是鲜卑民族规模迅速膨胀的重要一步。而这些匈奴人虽然自号鲜卑,且与鲜卑具有许多游牧民族的共同特征,但其彻底演化成鲜卑人还是要假以时日。如史载安帝延光元年(122)九月,“鲜卑既累杀郡守,胆意转盛,控弦数万骑”③这里提到的“数万骑”应该即指较纯粹的鲜卑骑兵,而并未包含匈奴余众。


        IP属地:辽宁4楼2024-07-23 05:11
        回复
          另一个与鲜卑群体规模有关的数据是,顺帝永建二年(127)二月,,乌桓校尉耿晔大破鲜卑之后,鲜卑有3万人(一作“数万人”)诣辽东降。而《三国志》注引王沈《魏书》中记作“三万余落”④,如此则两个数据差别极大。可能3万人仅指战士而言,与前面提到的“数万骑”一致;3万余落则是指包括3万战士在内的3万个家庭一一即帐落,所记录的角度有所不同。这是第二次提到鲜卑人规模达到数万的情况,而从统计表(见表1.1.1.2、1.3)来看,在整个东汉时期,鲜卑南下寇掠时,更多的是几千人的军队规模,甚至数百人的抄掠,达到万人以上的时候极少。这一方面是当时鲜卑人的“核心”民族规模还相对较小,另一方面则是鲜卑各部落之间的凝聚力还没有达到能够长期维持大规模群体行动的程度。所以,综合以上的各种情况来看,鲜卑在2世纪上半叶完全控制草原,“化合”归附各族之前,其核心部分的规模应该是比较小的游牧民族“力能毌弓,尽为甲骑”,⑤而一个帐落7-10人中,大概能有2到3个战士,以强盛时期鲜卑控弦(战士)数万人(3万左右)的情况来看,到2世纪时,鲜卑核心群体有10余万人应该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与鲜卑不断西进占据匈奴故地,群体规模不断扩大同时,鲜卑人的社会特征也在发生着变化一即从较为原始的社会形态,开始向游牧的奴隶社会形态演进,从原始部落民主向大人世袭制度转化,而这个转化的关键就是檀石槐军事大联盟的出现。


          IP属地:辽宁5楼2024-07-23 05:11
          回复
            在檀石槐统一鲜卑各部之前,出现于历史记载的鲜卑首领主要有偏何、于仇贲、满头、苏拔廆、燕荔阳、丘伦、连休、乌伦、其至鞬等。其中最为有名、影响最大的是其至犍。其至鞬从安帝永宁元年(120)向东汉朝贡,被加封率众侯开始,此后凡五见。可以说在2世纪前半叶,主导鲜卑行动的首领就是其至鞬。虽然其至鞬在鲜卑对抗东汉的局势里影响很大一一如顺帝阳嘉二年(133)八月左右,其至犍死后,鲜卑由是“抄盗差稀”,足证其核心影响力一一但并未能建立起较为稳固的鲜卑军事联盟,这一任务主要是由檀石槐完成的。
            2世纪后半叶,主导鲜卑行动的即是檀石槐。而檀石槐对于鲜卑各部落的最终形成,以及鲜卑社会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桓帝永寿二年(156),檀石槐以勇健有智略、施法禁、平曲直无敢犯者等施政特点,被鲜卑推举为大人。建立鲜卑庭于弹汙山(当今河北尚义南大青山)、歠仇水上,在高柳(今山西阳高)北300余里,兵马甚盛;东、西部大人皆归焉。此后鲜卑在檀石槐指挥下南抄缘边,北拒丁零,东却夫余,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东西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到延熹九年(166),东汉朝廷一时无法有效制约檀石槐,于是遣使持印绶封檀石槐为王,并附以和亲,意图缓和鲜卑的压力。但檀石槐不肯接受,并对鲜卑军事大联盟作了进一步地整合,具体来说就是借用匈奴左中右三部管理的方法,将鲜卑分为三部:从右北平(治今河北丰润东南)以东至辽东(治今辽宁辽阳老城),接夫余、濊貊20余邑,为东部,大人主要有:弥加、阙机、素利、槐头等;从右北平以西,至上谷(治今河北怀来东南)10余邑,为中部,其大人主要有:柯最、阙居、慕容等,为大帅;从上谷以西至敦煌(治今甘肃敦煌西)、乌孙20余邑,为西部,其大人主要有:置韃落罗、日律推演、宴荔游等,皆为大帅。


            IP属地:辽宁6楼2024-07-24 05:08
            回复
              灵帝光和元年(178)十二月,因鲜卑种众日多,田备射猎不足给食,檀石槐又东击倭(一作“汗”)人国,得千余家,徙置乌侯秦水(今内蒙古辽河上游南支流老哈河)上,令捕鱼以助粮食。到光和四年十月檀石槐死去,这段时间是檀石槐鲜卑军事大联盟时期。从檀石槐所划分的三部来看,鲜卑群体已经基本完成了从东向西的推进分布。在这一过程中,鲜卑群体规模也完成了“滚雪球”的过程,自愿归属鲜卑或被鲜卑征服的各族部落已经成为鲜卑共同体的一部分了。而且从各部大帅的名号来看,已经有了此后鲜卑建国各部的雏形一如慕容部等。也就是说檀石槐军事大联盟对于鲜卑各部落的划分管理,使相近的部落在大帅的领导下形成了区域性的凝结、发展,为鲜卑各部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而在檀石槐死后,鲜卑开始了大人世袭的制度,这也是鲜卑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飞跃。
              另外,此处提到的“邑”据黄烈研究认为,是在檀石槐军事政治力量的强制下按地域划分的,各邑辖地宽广,与自然形成的邑落有很大区别。①这种观点应该是比较贴近实际情况的。檀石槐应该是以地域和力量强弱为标准,划分成相对均衡的“邑”,而以各邑中力量较强的部落大人进行管理,以提高统治效率。“邑”的组织机构应该是凌驾于部落之上,如史料中提到中部“十余邑,其大人日柯最、阙居、慕容等,为大帅。......而制属檀石槐”,此处提到管理邑的大人为“大帅”,而据史载,乌桓的部落组织是“邑落各有小帅,数百千落自为一部”,部落首领则称为“大人”,②鲜卑的组织形式与鸟桓基本相同,也是分为大人、小帅诸级加以管理的,其中并无“大帅”。而且在檀石槐所分三部之外也没有“大帅”这一级首领的相关记载。③由是可知,“大帅”很可能是檀石槐为了配合“邑”的管理而特别创造的,是出于管理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檀石槐死后,其创立的三部、六十邑的体制瓦解,“大帅”也随之消失,鲜卑部落首领复称大人,亦可证明这一点。④


              IP属地:辽宁7楼2024-07-24 05:09
              回复
                “邑”既然是一种凌驾于部落之上的组织形式,那么它的规模有多大呢?笔者以黄烈推算的鲜卑二百几十万人⑤为准分配六十邑,则每邑约有4万人,以每落7-10人计⑥,每邑大概包含有4000-6000落,基本等于规模较大的部落,或数个规模较小的部落。
                此外,鲜卑军事力量的增长,军事大联盟的建立也还有其经济和人才因素,如蔡邕曾提到:“自匈奴遁逃,鲜卑强盛,据其故地,称兵十万,才力劲健,意智益生。加以关塞不严,禁网多漏,精金良铁,皆为贼有;汉人逋逃,为之谋主,兵利马疾,过于匈奴。”①武器装备的进步和汉人为鲜卑出谋划策,对于鲜卑军事大联盟的出现和鲜卑社会的发展进步应该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只不过因为对这些人的记载极少,故难得其实。


                IP属地:辽宁8楼2024-07-25 05:19
                回复
                  2025-08-02 02:03:0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檀石槐死后,鲜卑大人开始了世袭继承制度,大人之位在首领家族之中传递,但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兼而有之。檀石槐所建立的鲜卑军事大联盟最初由其子和连继续领导。但和连才力不及檀石槐,而且贪淫,断法不平。此后在出攻北地时,被北地人射死。和连之子骞曼年幼,兄子魁头立。后骞曼长大,与魁头争国,鲜卑种众遂离散,本来已经日渐瓦解的鲜卑军事大联盟彻底解体。与鲜卑陷入混乱相对应,鲜卑南下寇掠东汉边郡也明显减少,从统计表1.3.1.4看,自檀石槐死后直到3世纪初的30年里,鲜卑寇掠仅有3次。此时东汉政府也陷入了军阀争霸之中,无力对鲜卑进行大规模作战;而控制幽并等地的地方军阀势力为了稳定形势进而逐鹿中原,多需借重塞外少数民族力量,乌桓即因与中原王朝接触较早,故在中原军阀混战中一度以乌桓突骑知名。鲜卑人虽然军事素质不高,但因组织程度远高于乌桓,故更多是团结起来共同针对中原王朝进行劫掠,而很少被分散吸收到内地。直到3世纪上半叶,随着鲜卑军事大联盟的最终解体,鲜卑部众才逐渐被引入边郡,成为中原王朝及各割据势力所凭借的重要军事力量。
                  2世纪末3世纪初的这段时期,从中原到塞外都处于分裂征战之中。漠北草原的鲜卑人中再次崛起了一个著名领袖一轲比能。


                  IP属地:辽宁9楼2024-07-25 05:20
                  回复
                    轲比能,史载其为小种鲜卑。所谓“小种鲜卑”,当是此时鲜卑大人已经世袭,而自檀石槐军事大联盟以来的许多著名大帅、大人部落一如素利、弥加、阙机等一更是势力雄厚,②轲比能并非出自这些强大部落的世袭大人,而是因勇健、公正被推举为大人的“新贵”,没有雄厚的家族、部落背景,所以被称为“小种鲜卑”。
                    轲比能统领部落后,因部落接近边塞,故在中原战乱之中有许多汉人逃亡到轲比能处“教作兵器铠楯”,轲比能并“颇学文字”;又从汉人处学到了许多管理方法,“勒御部众,拟则中国,出入弋猎,建立旌麾,以鼓节为进退”。①这些措施使轲比能在众多鲜卑大人中势力日趋增长。但此事尚不能说鲜卑已经开始汉化,因为军事装备制作和军事管理制度等“技术性”事物并非汉人的独有文化特征。而轲比能虽然“颇学文字”,但其在给辅国将军鲜于辅的书信中也同时提到了“夷狄不识文字......我夷狄虽不知礼仪”②等,可知轲比能学习汉字只是与中原王朝沟通、对抗等的一种手段而已。


                    IP属地:辽宁10楼2024-07-26 05:28
                    回复
                      与轲比能同时,原本檀石槐军事联盟中许多实力强大的大人也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各部落之间不断分合并吞,为鲜卑各部落最后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漠北争霸的鲜卑大人,轲比能最初有众数万骑;③而素利、弥加、厥机等部人数更多于柯比能;檀石槐后裔步度根有众万余落、扶罗韩有众数万人,势力较轲比能稍弱。在这些部落中,步度根一族因出自檀石槐直系后裔,故轲比能的崛起对其影响极大,双方的矛盾也是这一时期漠北草原鲜卑各部争雄的主流。而在各方的矛盾中,往往又会因某些共同利益一一主要是针对中原王朝一一而结成暂时的联盟,如“鲜卑数十部,比能、弥加、素利割地统御,各有分界;乃共要誓,皆不得以马与中国市”。④中原王朝也会利用鲜卑各方矛盾,来维持漠北草原的均势局面,减轻其南下的压力。如护乌桓校尉田豫即“以戎狄为一,非中国之利,乃先构离之,使自为仇敌,互相攻伐。..其御夷狄,恒摧抑兼并,乖散强猾”。


                      IP属地:辽宁11楼2024-07-26 05:29
                      回复
                        在漠北草原上,素利等原本即为檀石槐东部大人,此时并未有大的移动,仍在辽西、右北平、渔阳塞外;轲比能则在五原、云中、代郡以北;檀石槐后裔步度根、扶罗韩、扶罗韩子泄归泥等则在代郡、上谷以北,介于轲比能和东部大人之间。而史籍记载这片地区有鲜卑数十部,除轲比能等较大部落外,其余相对弱小部落多不见记载。并州再向西的鲜卑部落则更为分散,对于魏晋威胁相对较小,故信息不多。
                        轲比能作为势力最为雄厚的鲜卑首领,虽然努力想联合、控制鲜卑各部,共同对抗曹魏,但在中原王朝干预下,始终未能达到檀石槐总统三部的程度。曹魏明帝青龙三年(235),时任幽州刺史王雄使勇士韩龙刺杀轲比能,鲜卑最后的联盟被打破。轲比能之死对于鲜卑人来说影响极大,轲比能在各部落之间的制衡和各部落相对稳定的分布格局再次被打破,“自是种落离散,互相侵伐,强者远遁,弱者请服,边陲遂安”①鲜卑又一次开始在漠北草原大规模流动,但这时鲜卑的移动在东西方向之外,进一步开始了南北方向移动,即开始在中原王朝的引导下南下进入边郡。鲜卑最后的部落格局也在3世纪中、后期逐步定型。
                        轲比能死后,原本与其争斗的步度根一族、素利、弥加、厥机等部落均不再见于记载,这些部落应该是“强者远遁”的部分,最终融入了其他后崛起鲜卑部落之中。更多的较小部落则是“弱者请服”,被安置在边郡内外,这些部落最终形成了东部鲜卑、拓跋鲜卑、西部鲜卑的地理分布格局。


                        IP属地:辽宁12楼2024-07-27 05:06
                        回复
                          二、慕容鲜卑的名号
                          “慕容”作为慕容鲜卑的名称,关于其含义及来历,史书中记载了两种说法:
                          时燕代多冠步摇冠,莫护跋见而好之,乃敛发袭冠,诸部因呼之为步摇,其后音讹,遂为慕容焉。或云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遂以慕容为氏。
                          此处之“步摇音讹”“慕德继容”两说,自元代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时就已表示怀疑,③但对于“慕容”一词的含义并未提出新的解释。日本学者白鸟库吉以比较语言学的方法考证“慕容”为蒙古语中的“bayan”,意思为“富”。④此说多为治鲜卑史的学者所使用,但亦有不同者,如姚薇元即以原意于文献毫无佐证,而不取白鸟氏之说①;陈连庆认为步摇音讹的情况也有可能②;吕思勉则提出“慕容二字,固明明莫护转音也”③;刘学铫认为白鸟库吉提出的“bayan”音译是正确的,但应是汉文之“伯颜”,含有“酋长、长官、君长”之意,并以此推断慕容鲜卑酋长之祖先曾被任命为“君长”,遂以“伯颜”为氏,后讹为慕容④;李德山提出“慕容”与“东胡”“鲜卑”“屠何”等词一样,为东夷支族“邾娄”的音转⑤。近年,又有学者对白鸟库吉所做语音提出质疑,如聂鸿音认为白鸟库吉以“慕容”比附蒙古语“bayan(富)”,“不但没有词义根据,而且音韵也不合理”。而以《元和姓纂》推测“慕容”在当时的读音“似乎应该是moyo之类”。⑥但对于“慕容”一词的含义也没有给出新的解释。金刚则认为“慕容”读音应为“mulur”,其含义必定具有独角兽之义,而“慕容”一词从日语读音为“bo[ur”,与蒙古语中“狸(麟)”正相对应⑦。


                          IP属地:辽宁13楼2024-07-27 05:07
                          回复
                            对此,笔者以为,因汉字中古音的还原极为困难,再据之以比较语言学方法寻找北方民族语言中的相似音,而且只能在现代少数民族语言中寻找,其又可能与古音有所不同,这就必然会造成很大的出入,最后难免要陷入猜谜似的比附之中,牵强附会之处在所难免。因此,对这一研究的实际价值和成果的准确性很难加以评论。①前面提到的关于“鲜卑”“慕容”二词的比较语言学研究中,出现的诸多说法,甚至肆意附会的情况即可证明。但是,“慕容”一词应当不可能是“步摇”或“莫护”音讹,因为慕容一名东汉时即已有之,而且与后世情况相同,都是用作人名,这要远远早于史书中记载步摇音讹的时代,也要早于莫护跋的时代,如果说后世再次音讹出一个“慕容”,于理不合。而对于“慕容”的含义,笔者认为古代少数民族命名多以吉祥美好之意,故此即使白鸟库吉推论“慕容”为蒙古语“富”有误,但“慕容”一词为一鲜卑语之美称则无疑问,只是受资料限制很难寻找到准确的解释;而在此问题解决之前,白鸟库吉的解释仍不失为最合理的答案。


                            IP属地:辽宁14楼2024-07-28 05:25
                            回复
                              2025-08-02 01:57:0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那么“慕容”一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慕容部名号的呢?关于这一点,目前学术界存在两种认识,一种是认为始自莫护跋,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该始自檀石槐鲜卑军事大联盟时期的中部大人“慕容”。以前引《慕容廆载记》史料来看,慕容之名始于莫护跋时期,虽然前已提及胡三省曾对这两种观点表示怀疑,但仍有学者以此说法为准,如傅朗云、杨旸述及慕容鲜卑时即全采载记之说;②又有虽不取两说,但也从莫护跋开始叙述慕容鲜卑历史的,如吕思勉、翁独健、佟冬、蒋秀松、朱在宪等人论著。①认为慕容部之名始于中部大人“慕容”则是学术界较为通行的认识。②而白鸟库吉则两说并存。


                              IP属地:辽宁15楼2024-07-28 05: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