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吧 关注:73,419贴子:242,813
  • 9回复贴,共1

大家好,本人为准高二生,能否请大家指教下我写的这篇文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怀文庙志
文庙者、隐襄邑古城街市中,向南坐北,前奎壁相护,然为驿路所断,截截也.其所侍为孔圣也,然木门封隔,今未朝见,深感以为憾事,后人立碑文于斯,撰曰其庙筑于唐之贞观年也:后多善之,方摇摇欲颓而历千年矣,惜余始降、景没而地芜.今民多于是研习越调民曲,聊以为藉.
然余思此,悲亦莫盛于神灭.其所余之旧印层然拭之,所遗之故忆潮然却之,何不致余握毫零泣也.夫余降生于斯,方宅面塘泽而祚,考县志,方后知其名者曰西湖,寸亩与始筑者比,日削月没,已却之半.夫余已生于斯时,所乐者唯嬉观于池泽,祖喑余意,常携余观,今复观池鱼依依然,而人不若华年似前,竟萌锦瑟之悲。
当余之从学,奔波疲顿于外者.每思及于乡郭,祖逸居家宅.尝每告余曰:"无事,勿念之,读圣贤卷者,莫追念贪乐”字字谆言,所念及者皆后辈事.今思及,释笔抚额,嗟叹万分.
旧因盛暑,款落八旬,余方得探机,归至方宅,祖喜不自禁以厚食待久,如故时携余之手游泛于池中,然吾长而祖衰也,是故归时,余与祖相护并行之.
后停数日,祖与余相坐于堂上,少焉,祖要余出游之,欣然相赴,及移步缓至文庙处,面余指庙曰:"此吾幼时塾也,汝切记之,夫若有为时,尊于圣贤.行于正道,务记之。"前日忽凡觉须发皆长,而今仍未成才.而身患病,气力不及,怋也.
及癸卯.相父身益虚,而不诉于后辈,飧毕,紧搀余大母手而告曰:“子劳之甚,媳甚为天真烂漫女子也,忧孙辈未成,羸弱而无可寄者.汝务养之"言毕.昏而不言,及三秋,是月廿七,殁也,适时余求学于外,知其事而不能涕也.
甲辰姑洗,余因事归乡中,经文庙,闻越调声悠而穿庭,复探故地,柱裂朽,琉瓦剥离.复忆日时事.恍如梦中.忽惊.雀翔于冥,雕兽默然,而海棠依旧.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7-25 17:44回复
    总体很优秀!


    IP属地:内蒙古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8-01 15:07
    收起回复
      《怀文庙志》是一篇充满怀旧与哀思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与文庙相关的往事,表达了对家乡、祖辈和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文章中,作者描述了文庙的历史、建筑特色以及它在当地文化中的地位。同时,作者也回忆了自己与祖辈的亲密关系,以及祖辈对他的教诲和期望。通过这些生动的描写和情感的流露,作者展现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忧虑。
      文章中提到的“文庙”是纪念孔子的庙宇,它不仅是学习和祭祀的地方,也是作者童年记忆的载体。作者通过对比文庙的现状和往昔的辉煌,表达了对传统文化衰落的忧虑。同时,作者也通过回忆与祖辈的互动,展现了家族的温情和对后代的期望。
      文章的结尾,作者通过描写文庙的破败和越调声的悠扬,传达了对家乡文化的留恋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反映了作者个人的情感体验,也折射出对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关切。
      总的来说,《怀文庙志》是一篇情感丰富、内涵深刻的文章,它不仅记录了作者的个人经历,也反映了对传统文化和家族记忆的珍视。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祖辈和文化的深厚情感,以及对未来的思考和期望。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8-01 16:59
      收起回复
        《怀文庙志》
        文庙隐襄邑,街市中南坐。
        壁护前奄断,贞观筑唐年。
        千年欲颓摇,今民习越调。
        神文悲襄盛,旧印泪共流。
        池泽嬉祖携,错瑟少年忧。
        弃波思乡郡,祖逸告圣贤。
        幼时垫庙记,须发长未全。
        求学外迁迹,病痛力有憾。
        引乡经庙悠,越调声穿庭。
        故地琉瓦裂,旧事梦中现。
        雀翔雕兽默,巩海依旧然。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8-01 17:2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