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吧 关注:2,478,863贴子:16,758,986
  • 1回复贴,共1

谈建忠:经典会通考释《论语》《道德经》中的“徼”和“皦”(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二、考释《论语》中的“徼”与老子《道德经》中的“徼”和“皦”本字本义
既然对于《论语》中的“徼”与老子《道德经》中的“徼”和“皦”两个字的解释都有问题。那么就需要去解决这个问题。今天就来向大家汇报一下我的研究。俗话说得好,解铃还须系铃人。孔子的意思究竟是什么?老子的意思究竟是什么?我们其实从《论语》和《道德经》文本中就能找到答案。破解这个文化谜团的达芬奇密码不在别处,就在书中。老子《道德经》第十四章:“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mèi)。”可见双人旁的“徼”和白字旁的“皦”确实有通假的情形。但是本字和本义还是不清楚。但是它的意思我们还是可以根据上下文来推断一下。“其上”和“其下”显然是是上、下级的关系,是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再看“昧”字,有糊涂不明白的意思,也有冒犯冲撞的意思。为什么下层被统治者是这个样子?显然是他们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受到了欺骗。我们从这个角度去推断“徼”和“皦”的本字和本义。再看《论语》。第一章、第五章、第十五章和第十七章都出现了“巧言”两个字:从孔子所说“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来看,从以上几条内容来判断,孔子对于“巧言”持反对的态度。这不由得令人想起了《诗经·小雅·巧言》。原文是“巧言如簧,颜之厚矣。”《尚书·皋陶谟》:“能哲而惠,何忧乎驩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孔子一生推行诗书礼乐教育。对于《诗经》自然十分熟悉。我们可以判断出来,不论是《论语》、《诗经》、还是老子《道德经》,还是《尚书》,对于巧的态度是一致反对的,都是持戒慎恐惧和批评的态度。分析到这里,我们基本上已经可以得出一个文本事实,前述几个地方的“徼”和“皦”,本字都是巧。现在分别解释一下它们的意思。《论语》中“恶徼以为知”中的“徼”本字为巧,“恶巧以为知”的意思是憎恶把取巧欺骗当成智慧。《道德经》中“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中的“徼”本字为巧,“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意思是当局者如果没有敛财富国、建军强国,攻城掠地,攻占一切的强烈欲望,就会看到社会各个层面很奇妙地自然发展;当局者如果有敛财富国、强国掠地的强烈欲望,为了实现目标,就会运用欺骗性的奸巧计谋。《道德经》中“其上不皦”中的“皦”本字为巧,“其上不巧,其下不昧”的意思是当局者如果不投机取巧欺骗百姓,下层被统治者也不会糊涂不明,冒犯他们。我的这些学术观点,是建立在以下三个基础之上:第一,认同班固对道家“人君南面之术”的看法,不是用玄学的方式去研究老子《道德经》。第二,认为老子《道德经》和《论语》中的“徼”的含义是一样,注重不同版本会通,它们的本字在《道德经》和《论语》中,甚至在《诗经》中都能贯通解释。第三,段玉裁说“经典皆为汉以后所改”,老子《道德经》“大巧若拙”等文字是后人添加的内容。第四,先秦典籍中有反对“巧”的思想理念。除了以上《诗经》、《论语》和老子《道德经》。还有很多。例如,《淮南子·主术训》“有大略者,不可责以捷巧;有小智者,不可任以大功。”第五,老子《道德经》中的“有欲”和“无欲”是相对而且相反的表述,所以“徼(巧)”和妙,也是相对而相反的意思表达。


IP属地:甘肃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7-29 16:51回复
    孔丘集团通过各种方法攀附老子,企图制造孔丘是老子弟子的假象,欺骗社会大众,谋取利益。前有董仲舒联合汉武帝,篡改《道德经》。后有儒家的各种手段抹黑,污蔑,利用和边缘化老子,这种种手段都是为了儒家能得到 “名”,得到 “利”。


    IP属地:广东2楼2024-07-29 18: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