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上一个贴子「【强度讨论】为什么格美最低气压可能有875hPa?」以来,我在py的协助下,对雷达数据进行了自己的分析,大致可以还原格美从23/18Z到24/06Z的强度变化。

我手上的雷达数据大约从17Z开始,如下图所见,3km高度环均风速大约是55m/s,而梯度风公式直接得出的气压大约是930hPa。考虑到普通的~10kt移速和~5kt采样误差,再加上0.9-0.95的换算因子,可以算出强度大约是110kt。

手上的资料稍微缺漏,等到22Z时已经很明显增强。环均风速超过70m/s,折算出的强度也已经接近145kt和890hPa。这里东侧风速饱和了,所以实际强度或许会高2-5kt。

到了23Z,风眼基本进入1.1°仰角的速度场范围,那么我们可以比较一下0.2°(约2.2km高度)和1.1°(约4.5km高度)的区别。我们可以看到:
1. 由于雷达算法问题,0.2°容易饱和(体现为大片平滑色块),1.1°则不会
2. 饱和后风速相差不大,不过由于0.2°的RMW偏小,算出的气压也似乎低一些


在01Z附近,有些0.2°的速度图没有完全饱和,可以看到风速能够刷得比较高,推估气压也相当低。要注意的是,雷达对RMW-风眼边缘这个区域的速度有可能失真偏高,所以需要在合理的半径让风速曲线进入衰减模式。

4km上气压明显弱一些,这时候也差不多到巅峰了。

02Z的4km高度表现不错。由于算法考虑了风和雷达的夹角,在一定夹角下达到70m/s饱和风速的区域仍然能够让2km最大风速逼近80m/s。假如没有这个饱和,或许可以像01Z那张的西北象限一样逼近85m/s。在这几个小时,强度恐怕有以前提到的155/875。


到了04Z,开始远离雷达+发展置换干区,所以数据品质下滑了,也离开了1.1°速度场的范围。依稀可以看到一点点减弱趋势。

接近06Z的时候仍然保有可观的强度,折算后仍然可以给到150kt的强度。


我手上的雷达数据大约从17Z开始,如下图所见,3km高度环均风速大约是55m/s,而梯度风公式直接得出的气压大约是930hPa。考虑到普通的~10kt移速和~5kt采样误差,再加上0.9-0.95的换算因子,可以算出强度大约是110kt。

手上的资料稍微缺漏,等到22Z时已经很明显增强。环均风速超过70m/s,折算出的强度也已经接近145kt和890hPa。这里东侧风速饱和了,所以实际强度或许会高2-5kt。

到了23Z,风眼基本进入1.1°仰角的速度场范围,那么我们可以比较一下0.2°(约2.2km高度)和1.1°(约4.5km高度)的区别。我们可以看到:
1. 由于雷达算法问题,0.2°容易饱和(体现为大片平滑色块),1.1°则不会
2. 饱和后风速相差不大,不过由于0.2°的RMW偏小,算出的气压也似乎低一些


在01Z附近,有些0.2°的速度图没有完全饱和,可以看到风速能够刷得比较高,推估气压也相当低。要注意的是,雷达对RMW-风眼边缘这个区域的速度有可能失真偏高,所以需要在合理的半径让风速曲线进入衰减模式。

4km上气压明显弱一些,这时候也差不多到巅峰了。

02Z的4km高度表现不错。由于算法考虑了风和雷达的夹角,在一定夹角下达到70m/s饱和风速的区域仍然能够让2km最大风速逼近80m/s。假如没有这个饱和,或许可以像01Z那张的西北象限一样逼近85m/s。在这几个小时,强度恐怕有以前提到的155/875。


到了04Z,开始远离雷达+发展置换干区,所以数据品质下滑了,也离开了1.1°速度场的范围。依稀可以看到一点点减弱趋势。

接近06Z的时候仍然保有可观的强度,折算后仍然可以给到150kt的强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