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研究显示,夏人与内蒙古东部、山东青岛和山西人关系最近
关于夏族兴起之地,有很多种说法,如豫西说、晋南说、南方说、东部地区说等。夏朝灭亡后,夏人的流向也有多种说法,如夏桀逃向安徽巢湖、夏桀之子淳维逃向北方成为匈奴、部分人逃到蜀地、部分人逃到东北,部分人逃到浙江、部分人逃到西北等。这些传说和记载,虽然经过了后人的层累建构,但应包含有历史的素地。而要想验证其真实性,目前而言,最好的方式是通过分子人类学对夏代人群进行基因解析。
1
2011年,中科院遗传学专业的刘皓芳提交博士论文“河南二里头遗址夏代人群的分子考古学研究”,就二里头夏代人群的遗传构成、人群去向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结论如下:(一)通过与世界范围的110个古今人群进行对比,发现二里头夏代人群与东亚人群聚在一起,与东亚人群遗传关系最近。(二)通过对包含二里头夏代人群在内的48个东亚古今人群进行综合分析,发现二里头夏代人群与黄河中下游(豫、鲁、晋)汉族、西北(陕、青海)汉族和少数民族、东北(辽、蒙)汉族和少数民族,以及日本本州、韩国人群遗传关系非常近;与南方人群和阿依努人遗传关系较远;与偃师商城古人群和外蒙古匈奴时期古人群遗传关系介于上述二者之间。(三)为了寻找与二里头夏代人群遗传关系最密切的人群,对22个人群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这些人群按地理位置分为三大分支,二里头夏代人群与内蒙古东部蒙古族、山西汉族和山东青岛汉族位于一个支系上,日本本州人群、韩国人群、外蒙古人群和中国东北地区人群聚在一支,中国西北地区人群聚在一支。









关于夏族兴起之地,有很多种说法,如豫西说、晋南说、南方说、东部地区说等。夏朝灭亡后,夏人的流向也有多种说法,如夏桀逃向安徽巢湖、夏桀之子淳维逃向北方成为匈奴、部分人逃到蜀地、部分人逃到东北,部分人逃到浙江、部分人逃到西北等。这些传说和记载,虽然经过了后人的层累建构,但应包含有历史的素地。而要想验证其真实性,目前而言,最好的方式是通过分子人类学对夏代人群进行基因解析。
1
2011年,中科院遗传学专业的刘皓芳提交博士论文“河南二里头遗址夏代人群的分子考古学研究”,就二里头夏代人群的遗传构成、人群去向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结论如下:(一)通过与世界范围的110个古今人群进行对比,发现二里头夏代人群与东亚人群聚在一起,与东亚人群遗传关系最近。(二)通过对包含二里头夏代人群在内的48个东亚古今人群进行综合分析,发现二里头夏代人群与黄河中下游(豫、鲁、晋)汉族、西北(陕、青海)汉族和少数民族、东北(辽、蒙)汉族和少数民族,以及日本本州、韩国人群遗传关系非常近;与南方人群和阿依努人遗传关系较远;与偃师商城古人群和外蒙古匈奴时期古人群遗传关系介于上述二者之间。(三)为了寻找与二里头夏代人群遗传关系最密切的人群,对22个人群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这些人群按地理位置分为三大分支,二里头夏代人群与内蒙古东部蒙古族、山西汉族和山东青岛汉族位于一个支系上,日本本州人群、韩国人群、外蒙古人群和中国东北地区人群聚在一支,中国西北地区人群聚在一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