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征服者4吧 关注:84,446贴子:2,707,653

结合游戏,真正的法国战役是什么样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你好,指挥官,欢迎来到法国!
Bienvenue en France!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1-07 00:21回复
    二楼自古归楼主😡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1-07 00:21
    收起回复
      2025-08-02 11:19:1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起源——英法的绥靖政策
      慕尼黑协定后,英法出让弱小国家和民族利益,将苏台德地区割让给了德国,大大膨胀了法西斯的侵略野心,间接促进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但是英法的绥靖各有不同,一战后法国强调彻底肢解德国,使德国不能成为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而英国则强调大陆均势,希望借德国压制法国等欧洲陆国。
      (这里我没有找到法国分割德国的图片,这张是罗斯福认为的分割方案)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1-07 00:29
      回复
        法国的计划对于德来说实在是残酷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1-07 00:36
        收起回复
          法国在一战中作为主要参战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整整一代人消耗在了这场有史以来人类的最大战争中,但后人只关注法国一战的胜利者身份,将其誉为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用以简单地攻击法国在二战中的拉胯表现,却忽视了德法之间真正的实力差距。
          欧洲版图上,德国本土领土虽然和德国大致相当,但是人口却一直占据优势,尤其是其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之后。
          虽然法国除本土外有着广袤的殖民地和人口,但是你指望这些黑叔叔去和德国军队拼刺刀,不能说旗鼓相当吧,只能说是小有差距。如果两个国家工业实力相近,人口素质相近,那么人口的多少很大程度决定了国力的大小。
          直至今日,德国的人口依然大于法国,这也是它作为欧洲的盟主的一个重要因素。
          换句话说,自一战结束到30年代德国崛起,法国的欧洲第一陆军其实早就名存实亡了。
          (这里是德法一战后乃至二战前的人口对比,可以明显看到二战前占领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国在人口上已经远超法国)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01-07 00:37
          收起回复
            英国为了维持所谓的大陆均势,同时安抚法国的态度,最终对法国做出承诺,如果德国进攻法国,入侵低地三国,那么英国就会介入战争。
            但同时,英国也对德国做出了同样的承诺,充当了德国的保护国。
            但是为了维持欧洲大陆均势并且保证德国的还款能力,其必须保留一定的工业军事基础和统一的国家政权。这从根本上粉碎了法国对德国的分割计划。
            我们或许能从中看出马奇诺防线就是在这个妥协背景下的产物。
            这条东起德法边境,西至比利时,绵延近400公里的雄伟工程,为什么没有修到英吉利海峡?除去比利时的反对和法国的人力物力不足以外,拉英国参战的需求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毕竟,防线的意义就是迫使敌人绕路或者放弃进攻意图,对法国来说,马奇诺防线是未来几十年最有性价比的选择,显然,它不是互联网上很多人所认为的笑话。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01-07 00:46
            收起回复
              二.序幕——何为闪电战?
              纠正大家的一个误区,闪电战的第一次出现并不是1939年的波兰战场(坦克部队并未集群使用),也不是1940年的法国战场(坦克仍是作为步兵附属),真正形成体系投入战争的闪电战是在1941年的苏德战场。
              在德国所有官方军事文件中都没有提及闪电战(Blitzkrieg)一词,只有报刊等杂志提及过。
              就连希特勒本人曾也表示,闪电战不能形容德军的作战,是个糟糕的词汇。
              这个词在古德里安的回忆录《闪击英雄》后才大规模使用。
              我们可以简单地将闪电战概括为利用多兵种机动作战,寻求与敌军地快速决战为目的的战术。这不仅是德军战术的进步,也是唯一的选择。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5-01-07 00:50
              收起回复
                德国是一个无险可守,四面环敌的国家,一战的经验告诉德国它无法凭借防守打赢战争,论国力,它耗不过拥有广大殖民地的英法,更何况东边有一个巨大的俄国。
                凡尔赛协定签订后,严重限制了德国的军队规模,以至于他们甚至没有人力在边境填线,使得复刻一战的堑壕战是难上加难。
                所以德军唯一的选择就是大力发展机动部队,以求快速调动部队,应对四周国家的威胁。
                我们并不能强调德国一战后重视进攻而英法重视防守,因为德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进攻的国家,自腓特烈大帝到俾斯曼,再到后来的鲁登道夫和希特勒,所有德国的领导者都无比重视战争中的主动性。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5-01-07 00:53
                收起回复
                  2025-08-02 11:13:1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古德里安曾坦言说在地面作战中,只有坦克具备在防御者的全部机枪和火炮尚未被压制的情况下,携火力一直冲到敌阵前的能力。
                  这么一看,坦克似乎是德军的必然选择,它完美地符合需求。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5-01-07 00:53
                  回复
                    我们可以简单概况闪电战:
                    1.集中使用坦克
                    2.不同兵种军种协同战斗
                    3.攻击敌人防线薄弱处
                    4.装甲部队拥有一定自主权
                    但是闪电战也有局限性,这就类似田忌赛马原理,德军将部队形成重拳从单点突破,其他地方必定会空虚,如果面对敌人绝对的空中优势和极大的防御纵深,闪电战就难以发挥效用了。此后的苏德战役和西线的突出部战役就是典型的例子。尤其是突出部战役,虽然成功突破敌人战线,但面对补给压力和盟军的空中优势,德国人彻底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以至于失去装甲部队的军队连最后的本土防线都难以支持。
                    后期在苏联空军掌握制空权后,德军再难以通过闪电战突破苏军防御扩大战果了。激进的进攻失败后甚至可能加速防线的崩溃。
                    所有说闪电战是具有时代局限性的,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是制胜法宝。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5-01-07 00:56
                    收起回复
                      三.战前——曼施坦因计划
                      这里我们着重分析一下一战的施里芬计划和后续黄色计划,以及后来施行的曼施坦因计划。可以说法国战役的德国军队进行了战略上的多次调整。
                      如图所示,施里芬计划追求的是全面彻底战胜法国,它的建议是不断地加强北部的部队规模,犹如一把死神的镰刀,自北向南,自东向西,逆时针旋转切割法国,歼灭其有生力量,南下巴黎。所以很多人形象地将其比喻为镰刀计划。
                      但是一战中德国并没有具体执行这个看似无懈可击的计划,鲁登道夫不断地将北翼的部队抽调到南线,完全背离了当初施里芬计划强调加强北翼的嘱咐。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5-01-07 00:58
                      收起回复
                        与后来的曼施坦因计划相比,黄色计划的战略目标就小了很多。
                        我们可以从图中看出,黄色计划先开始是准备占领荷比卢等低地国家,并没有决定彻底歼灭英法主力。
                        显然这个计划的目标是所谓的香肠战术,即尽可能多地消灭盟军有生力量,为后续战争或者外交争取尽可能大的优势。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5-01-07 01:00
                        收起回复
                          后续的曼施坦因计划,即使在今日我们仍会感叹于这个计划的大胆,它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彻底消灭英法主力,直接一步到位得到最终胜利。
                          曼施坦因个人也曾在回忆录《失去的胜利》中提及,德国陆军总司令部认为法国战役中全面胜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总而言之,如果没有曼施坦因,二战的历史可能就会改写了。
                          面对陆军司令部从上至下的悲观态度,面对犹豫不决的希特勒,曼施坦因给了一剂强心剂:别慌,我们能赢,请看——阿登森林。
                          与黄色计划相比,曼施坦因计划其实更像施里芬计划,其目的都是歼灭敌人主力,只不过它的突破方向从北翼换成了阿登森林。就像右勾拳换成了左勾拳。
                          但是除了它们都发生在比利时,重点都在北翼外,二者截然不同。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5-01-07 01:02
                          收起回复
                            我们来重点看看曼施坦因计划: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德军B,A,C三个集团军群由北向南陈列在德国西部,B集团军目标是进军比利时和荷兰,牵制盟军主力。
                            南部的A集团军群则是重中之重,曼施坦因犹如当年的施里芬一样,不断强调加强担任突破任务的A集团军,将原本配属给B集团军群的第四集团军和第二集团军配给了A集团军群。
                            而最重要的向北突破任务就落在了我们熟知的古德里安和莱因哈特两位装甲军长身上,其中古德里安得到了三个装甲师和精锐大德意志步兵团的最强力量补充。
                            最南部的C集团军群担任的是辅助角色,他们的计划则是佯攻马奇诺防线,与AB两支集团军相比,他们的战斗烈度显然更小,担任的任务重要程度也更低。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5-01-07 01:06
                            回复
                              2025-08-02 11:07:1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让我们转头看一看法国的情况
                              法军这边在战前的总指挥是甘莫林,就是游戏里的这位。
                              他的权力有多大呢,他是法国陆军总参谋,陆军总司令(好家伙一人计划一人决策),同时也是法国国防部总参谋长并兼任英国远征军总指挥。
                              总而言之,他相当于钢铁雄心游戏里玩家扮演的角色,几乎可以左右整个法国的陆上军事力量,不仅是陆军,空军也很大程度受到他决策的影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5-01-07 01:0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