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散白蚁属(Reticulitermes)是等翅下目(Isoptera)异白蚁科(Hodotermitidae)异白蚁亚科(Heterotermitinae)下的一个属,广泛分布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体型通常较小,工蚁和兵蚁的体长一般在4-6毫米之间,个别物种例外。散白蚁属具有典型的社会性昆虫品级分化体系,包括工蚁、兵蚁、若虫、有翅繁殖蚁及补充繁殖蚁。各品级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上呈现显著差异,其分化机制涉及遗传调控、表观遗传修饰和环境信号整合。以木材和植物纤维素为食,常对建筑物和木质结构造成严重破坏,因此被视为重要的害虫,是世界三大害虫白蚁之一。
1. 发现:从命名到分类确立
1837年
捷克昆虫学家Kollar(有一说一,这个老哥的名字念起来很像可乐)首次提出属名Leucotermes(白蚁属),用于描述一类具有独特形态的白蚁。同年,黄翅散白蚁(笑点解析,这个东西的原产地在美洲)在维也纳美泉宫的温室中被记录,成为散白蚁属最早的“模式代表”。
这一发现标志着散白蚁属研究的开端,但早期分类体系较为粗糙,仅依赖形态特征(如兵蚁头型、翅脉结构)。
1912年
瑞典昆虫学家Holmgren基于意大利学者Silvestri的标本研究,提出散白蚁亚属(Reticulitermes),并将黄翅散白蚁定为模式种。
Holmgren的分类起初未被广泛接受,因当时学者对白蚁的“亚属”划分标准存在分歧。
当时学者对“亚属”划分标准分歧严重,一派主张以兵蚁上颚齿列为关键特征,另一派则强调工蚁肠道形态(Holmgren, 1912)。
Reticulitermes与近缘属Heterotermes(异白蚁属)的界限模糊,两者兵蚁前胸板形态高度相似(Emerson, 1925)。
1920年
美国昆虫学家Banks将散白蚁亚属提升为独立属级阶元,正式确立散白蚁属(Reticulitermes)的分类地位,同时废除旧名Leucotermes。
Banks的分类体系虽被广泛接受,但后续学者发现其基于形态特征的分类存在局限性。如Emerson(1925)指出北美散白蚁群体间存在显著形态变异梯度,质疑单纯依赖形态特征的可靠性。这一争议直至分子标记技术应用后才得以解决。
依据
Banks通过对比全球标本,发现散白蚁的兵蚁前胸板形态、工蚁上颚齿列等特征显著区别于其他白蚁属。
2. 现代分子生物学与分类调整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如线粒体DNA、核基因标记)的普及,散白蚁属的分类体系迎来重大调整。
琥珀化石研究为演化史提供新视角。Huang等(2023)在缅甸琥珀(约99 Ma)中发现原始散白蚁化石,其兵蚁上颚具有过渡性齿列结构,填补了白蚁社会性演化的关键缺失环节。
传统分类将散白蚁属归入鼻白蚁科,但分子系统发育研究(Ware et al., 2010; Bourguignon et al., 2015)显示,散白蚁属与鼻白蚁科其他属(如Coptotermes、Heterotermes)的遗传距离较远,而与异白蚁科的亲缘关系更近。
基于基因组数据(如COI、28S rRNA基因),散白蚁属的兵蚁形态特征和肠道共生菌群与异白蚁科更为相似。
2018年,国际白蚁分类学委员会(ITCC)正式将散白蚁属划归异白蚁科,结束了其长达百年的鼻白蚁科分类地位(Krishna et al., 2018)。
3.散白蚁属与异白蚁属的分类之争
尽管同属异白蚁科,Reticulitermes与Heterotermes的形态差异仍被质疑。
我国的异白蚁属物种全部合并进了散白蚁属
支持分属的观点
散白蚁兵蚁的上颚内缘具明显缺刻,而异白蚁兵蚁上颚平滑(Austin et al., 2002);
反对分属的观点
分子证据显示,两者遗传分化程度(平均COI差异仅7.3%)低于科级标准,可能需合并(Lo et al., 2023)。
目前学界倾向维持两属独立,但承认其亲缘关系极近(Evans et al., 2019)。
隐存种(Cryptic Species)
传统形态学认为同一物种的散白蚁(如北美Reticulitermes flavipes),经DNA分析被拆分为多个遗传差异显著的隐存种(如R. virginicus、R. malletei),这些物种外观相似但生殖隔离明显,COI基因差异达12-15%(Vargo et al., 2006); 。
国内案例
中国学者通过COI基因测序,发现原“黄胸散白蚁”实为3个独立种(R. chinensis、R. guangzhouensis、R. yinae)其兵蚁头部刚毛排列存在微米级差异。

散白蚁属(Reticulitermes)是等翅下目(Isoptera)异白蚁科(Hodotermitidae)异白蚁亚科(Heterotermitinae)下的一个属,广泛分布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体型通常较小,工蚁和兵蚁的体长一般在4-6毫米之间,个别物种例外。散白蚁属具有典型的社会性昆虫品级分化体系,包括工蚁、兵蚁、若虫、有翅繁殖蚁及补充繁殖蚁。各品级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上呈现显著差异,其分化机制涉及遗传调控、表观遗传修饰和环境信号整合。以木材和植物纤维素为食,常对建筑物和木质结构造成严重破坏,因此被视为重要的害虫,是世界三大害虫白蚁之一。
1. 发现:从命名到分类确立
1837年
捷克昆虫学家Kollar(有一说一,这个老哥的名字念起来很像可乐)首次提出属名Leucotermes(白蚁属),用于描述一类具有独特形态的白蚁。同年,黄翅散白蚁(笑点解析,这个东西的原产地在美洲)在维也纳美泉宫的温室中被记录,成为散白蚁属最早的“模式代表”。
这一发现标志着散白蚁属研究的开端,但早期分类体系较为粗糙,仅依赖形态特征(如兵蚁头型、翅脉结构)。
1912年
瑞典昆虫学家Holmgren基于意大利学者Silvestri的标本研究,提出散白蚁亚属(Reticulitermes),并将黄翅散白蚁定为模式种。
Holmgren的分类起初未被广泛接受,因当时学者对白蚁的“亚属”划分标准存在分歧。
当时学者对“亚属”划分标准分歧严重,一派主张以兵蚁上颚齿列为关键特征,另一派则强调工蚁肠道形态(Holmgren, 1912)。
Reticulitermes与近缘属Heterotermes(异白蚁属)的界限模糊,两者兵蚁前胸板形态高度相似(Emerson, 1925)。
1920年
美国昆虫学家Banks将散白蚁亚属提升为独立属级阶元,正式确立散白蚁属(Reticulitermes)的分类地位,同时废除旧名Leucotermes。
Banks的分类体系虽被广泛接受,但后续学者发现其基于形态特征的分类存在局限性。如Emerson(1925)指出北美散白蚁群体间存在显著形态变异梯度,质疑单纯依赖形态特征的可靠性。这一争议直至分子标记技术应用后才得以解决。
依据
Banks通过对比全球标本,发现散白蚁的兵蚁前胸板形态、工蚁上颚齿列等特征显著区别于其他白蚁属。
2. 现代分子生物学与分类调整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如线粒体DNA、核基因标记)的普及,散白蚁属的分类体系迎来重大调整。
琥珀化石研究为演化史提供新视角。Huang等(2023)在缅甸琥珀(约99 Ma)中发现原始散白蚁化石,其兵蚁上颚具有过渡性齿列结构,填补了白蚁社会性演化的关键缺失环节。
传统分类将散白蚁属归入鼻白蚁科,但分子系统发育研究(Ware et al., 2010; Bourguignon et al., 2015)显示,散白蚁属与鼻白蚁科其他属(如Coptotermes、Heterotermes)的遗传距离较远,而与异白蚁科的亲缘关系更近。
基于基因组数据(如COI、28S rRNA基因),散白蚁属的兵蚁形态特征和肠道共生菌群与异白蚁科更为相似。
2018年,国际白蚁分类学委员会(ITCC)正式将散白蚁属划归异白蚁科,结束了其长达百年的鼻白蚁科分类地位(Krishna et al., 2018)。
3.散白蚁属与异白蚁属的分类之争
尽管同属异白蚁科,Reticulitermes与Heterotermes的形态差异仍被质疑。
我国的异白蚁属物种全部合并进了散白蚁属
支持分属的观点
散白蚁兵蚁的上颚内缘具明显缺刻,而异白蚁兵蚁上颚平滑(Austin et al., 2002);
反对分属的观点
分子证据显示,两者遗传分化程度(平均COI差异仅7.3%)低于科级标准,可能需合并(Lo et al., 2023)。
目前学界倾向维持两属独立,但承认其亲缘关系极近(Evans et al., 2019)。
隐存种(Cryptic Species)
传统形态学认为同一物种的散白蚁(如北美Reticulitermes flavipes),经DNA分析被拆分为多个遗传差异显著的隐存种(如R. virginicus、R. malletei),这些物种外观相似但生殖隔离明显,COI基因差异达12-15%(Vargo et al., 2006); 。
国内案例
中国学者通过COI基因测序,发现原“黄胸散白蚁”实为3个独立种(R. chinensis、R. guangzhouensis、R. yinae)其兵蚁头部刚毛排列存在微米级差异。
